凡是到过江南小镇的游人都知道:每个小镇上都有茶馆,顾名思义,茶馆是喝茶的场所,但是以为仅仅是茶馆就大错特错了。鲁迅的笔下茶馆其实就是江南小镇上茶馆的最贴切代表。
西塘当然也有这样的小茶馆,而且比较多,清晨是最热闹的时候,茶馆里聚集了很多附近的各色人,每人不过只有一杯清茶,但是气氛确实非常繁荣。细细听,嘈杂的人生里有各色的行情,还有最近的新闻。记得鲁迅的人血馒头就是在这样的茶馆里谈成的?依稀还有美利坚和南联盟的评论,言之确着,不容怀疑,似乎有几分滑稽。其实我想:古镇茶馆依旧,嘈杂声音依旧,只是现代气息无孔不入地渗入古镇,但是正是这种反差,才使江南古镇的魅力不灭。我小的时候,我父亲的爷爷常常带我去小茶馆,那时,茶馆里好像还有苏州评弹之类的演出哩。现在演出是没有了,却新增了几台电视,昨晚的新闻联播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互联网上的旧闻。相对而言,西塘本镇的新闻就显得更令人关注,尽管也仅仅是一些比较小的事情而已。
到了上午八、九点以后,渐渐地小茶馆里的人群发生了一些改变。西塘镇周围的乡村里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关注的事情就更是近了,小猪的价格、饲料的行情、东村的老板、西头的外地打工仔.....在这时,也会有阿拉阿拉的上海话穿插其中,也有爷儿爷儿的杭州话,那种对比也是令我心动的地方。在小镇上居住的人们看来,西塘的风景固然不差,但是常看在眼里,也就不以为然了,小茶馆里外乡人的一幕幕,到不失为一种风景,当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弟弟莱西塘时,更是如此。
很多风景或者说是风土人情,外地游人的感觉比镇上的人敏锐。在早些时候,游人到小镇上来,看到西街或是其他的弄堂里落落地放着几个马桶。还有几个是古董级的好东东,大喜之下,怎么办?......我就遇上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游人,他到西塘后选购的纪念物是倒马桶用的刷子,他告诉我:这个东西是中国水乡古镇特有的,很有纪念意义。当然在一般的游人看来是可笑的,甚至是恶心的。但那位意大利人就把那把在他看来很有意义的马桶刷插在背包里,露出一大截,很是满足。
推而广之,小茶馆里的大小老爷子们平日里所做的小玩艺就使人能接受了,什么洗碗用的(短周)类如马桶刷的刷子(在乡下用灶火烧饭的特用得着),诸如此类的东西。
尊闻堂
尊闻堂位于种福堂的西侧,两堂相隔着著名的石皮弄。始建于元末清初,是古镇最古老的民居建筑。
现尊闻堂几经沧桑,主体建筑正厅、花厅及厅楼仍保存完好,正厅高爽宽敞,气势恢宏;花厅素雅,庄穆质朴;厅楼造型洗练,精巧秀雅,体现了明代民间住宅的艺术特色。面积不大,却宽敞明亮,粗犷的青石柱础,细密的木雕构件,十分精细。堂前拱券式的轩梁,椽梁作包方抹角,两端缀以牡丹、柿子、佛手、石榴等漏雕饰件,中间双步梁两侧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一排木格落地长窗,裙板上绘有水墨山水画,素净雅致,别具一格。
《元史》、《明史》记载,官房民房绘金云雕龙有禁,逾制者罪之.....但此处柱、梁、廊、窗上的各种龙纹龙形随处可见,雕刻精细,在民居中实为罕见!更为称奇的是,厅堂柱梁之上雕刻的巨幅“包袱巾”——刻着一百个“寿”字的“宝相花”图案,上面还有九只口衔铜钱的蝙蝠翩翩非五,寓意“福在眼前”。所以此厅又号称“百寿厅”。堪称江南古建筑一绝。
西塘的杜鹃
安静悠闲的生活养育了一方水土,在西塘的文化生活里,杜鹃花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脚色,每个西塘人的骨子里都有一棵盛开的杜鹃。
杜鹃花原名映山红,据历代考证,杜鹃在杜鹃鸟啼时开花,故与鸟同名。杜鹃花分为四大类,有春鹃、夏鹃、西鹃、毛鹃,其中以春鹃为上品。白居易曾写诗赞杜鹃为: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西塘种植杜鹃花,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早先这里老房子的居民大都有园子,阳光充足,冬暖夏凉,而且屋后傍河,搭棚、种花、浇水都很方便,种植的杜鹃,星星点点,落于小镇的每个角落,刹是好看.....
最有名的是一棵地栽的春鹃“白夹套”,树干有7公分粗,树冠直径有2米,高达3米,已经有100多年的树龄,开花时十分漂亮,可惜在1987年因移植不慎,就此枯萎。
西塘的杜鹃花最近出名是在1972年,USA的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来杭州,时值冬季,加上花花草草被文革扫光。根据周总理指示,尼克松下榻的宾馆一定要布置好。浙江省园林管理局四处打听,终于在西塘觅得精品杜鹃花19盆,为中美友好带去了春意。
陆坟银杏
西塘镇上有俩棵古树,著名的陆坟银杏,雌雄一对。种植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原是御史陆邦墓地的一部分,一株种植于陆邦祖父墓东北侧,一株在西南临水,故称"陆坟银杏"。
其实,江南古镇上的古树也比较多,但西塘的这两棵比较有名,前几年,因为西塘的开发,危及到了这两颗古树,于是在新闻媒体上开始讨论如何在保护古迹和发展经济中求得统一。不管如何,今天人们还能见到这两棵古树,总还是幸事!
种福堂
种福堂位于石皮弄的东侧,是王家的宅第。据王家家谱记载:其世祖是宋代御营司都统制王渊。种福堂的名称为教诲后人多行善积德,所谓:种瓜得瓜,种福有福
种福堂为江南民居的清代大宅式建筑,前后共有七个单元,总长100余米。站在街上看到的门面不是很气派,与边上的房屋没有区别。据老人们讲:那是因为从前太湖一带有强盗出没,门面的平淡是一种伪装。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种保护,更为主要的是江南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化风格——先抑后扬。
进入第二单元是轿厅,也很简陋,不过是两层,楼上住下人,估计备轿方便些。
第三单元是正厅,连接二、三单元的有陪弄、大墙门、天井。正厅是种福堂的中心宽十二米,有十四扇落地长窗。地上铺一尺见方的厚方砖,大厅分三部份,中间有两根柱子,粗三十公分,柱下面有鼓石。刻有凤凰展翅图案,十分精美。正厅有特色的细节是:正厅地楼板非常结实。上面竟然也铺有方砖,其用意是隔绝楼板上下的声响,惊动楼下尊贵的客人,尤其是楼上女眷的方便之声。另外,方砖也适应江南的气候,在潮湿的季节,能吸收水分,在干燥的时候释放储存的水分。正厅挂有“种福堂”一匾,传为陈邦彦所题,厚重端庄,凛然一股正气。
后面还有几部分是厨房、起居室、后花园等等,现在都住着人家,没有开放。现在是静宜轩的所在。
圣堂
圣堂位于烧香港北,初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原祀巡按庞尚鹏,称庞公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康熙五十(1711年) 两次重修,改供关帝像,俗称“圣堂”。旧时,每逢岁首,镇上商贩 多云集于此,各式风味小吃、年画玩具等集聚于此,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西塘庙会
这是每年四月初三西塘庙会的热闹情景,那天,西塘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出来看看西塘镇上的七老爷,也在只有那天,成天坐在庙里的七老爷会出来在西塘古镇上到处走走,这已经成为西塘镇上的最热闹人文景观。
据说,在解放前的庙会上还有更加古怪的情景,许多还愿的信男信女各种情形跟在七老爷的后面,按照自己许愿的情形,有五花大绑的、有刺伤自己的、更多的是穿着各式服饰,跳舞扭秧歌....现在,愚昧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人们开心欢庆的场面,甚是有趣......
庙实在都差不多,对于西塘的护国随粮王庙来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倒是有点特色。这天是七老爷出巡庙会,极为热闹也很富有地方特色。庙会期间还有跑马戏、踏白船、荡湖船等民间文艺活动。那一天也是西塘每年旅游节的开幕。
护国随粮王庙
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神。在西塘护国随粮王庙供奉的就是西塘的地方神。历史上真有其人,姓金,排七,百姓称之为七老爷。明朝崇祯年间西塘一带闹饥荒,当时七老爷督运黄粮船经过,见饥民累累,遂将皇粮倾施于饥民,自知难逃国法,就在雁塔湾河里自尽,得救的百姓集资建庙供奉。后朝廷知此事追封为护国随粮王。
随粮王的祭祀范围较小,仅在嘉善的魏塘、西塘两镇,但就地方神受祭祀的时间来说,确实是很长了。这正好说明: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清官对于百姓来说是太重要了,也确实能让百姓铭记在心。嘉善的百姓确实也是较为宽厚的,嘉善历史上不会没有贪官,没有赃官,但是没有一个被百姓骂到现在。相反,七老爷为百姓做了好事,人们已经纪念了几百年,而且肯定还会永久地祭祀下去。
原来的庙解放后被毁。文革后,每年四月初三前后,在原址的大门左右,香火通夜不灭俨然是一副大庙的模样。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做何感想?反正比香港的肥皂剧感人多了!你会发觉,所谓历史就是活生生的留在人们心理的东西。你可以预见,在政策较为宽松的环境下,人们自发地重新修建了现在的新庙。不过,后来因为旅游的需要,政府又把护国随粮王庙重新翻修了。
卧龙桥
卧龙桥是西塘的另一座有名的石桥,卧龙桥原来是一木桥,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有一天,桥边住一位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妇失足落水而死,就很想重新修造,可没有资金。他就削发为僧名广缘,奔走化缘历时十年,积得白银三千两,开工建造。到白银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却因十年老苦积病而死。工程缺桥面将停,这时,有两位神仙来到西塘,闻西塘豆腐干非常有名,品之,赞不绝口,正陶醉之时,一块豆腐干掉了下来落在未完工的卧龙桥上,形成了桥面。所以卧龙桥的桥面是很大的一整块。整座桥上刻着一条龙,首东尾西,今日仍然清晰可见。
八珍糕
八珍糕系夏令防病食品,原由西塘钟介福药店参考陈实宗《外科正宗》的处方,应用本地优质糯米和八味中药研制而成,所用糯米每年秋收登场就购进,经炒熟磨粉置于缸内,待翌年夏季生产时使用,以此制成八珍糕,具有祛暑、消食、开胃、健脾等到作用,老幼皆宜。每年小暑至立秋为供应季节。现由西塘食品厂生产。
更多:【古镇西塘】唤醒了我对童年的追忆(图)
夜上海 【古城姑苏】相恋的追忆 【西子湖畔】没有婚礼的蜜月游(图)
【回顾】我的青春-天柱 青春的摇篮-再说天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