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韩的 一个爱上自己的女人 —— 我看三毛 (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9&postID=7705&page=1#mark )
看了叶韩洋洋洒洒的关于三毛的评论 , 虽然中间夹了些不可抑制的对张爱玲的热爱, 有些"投机取巧", 不过通篇一气呵成, 果然不同凡响 …
曾经, 那么的不喜欢三毛 , 不光是她的长相 , 也不光是她曾经戏弄王洛宾 , 或者其他的劣迹 ... 也许 , 不喜欢她 , 是因为她让我曾经觉得自己是个偏听偏信的大傻瓜 ; 是她让我看到了我不想承认的人性的弱点 . 她让我曾经好似面对一个骗子 , 骗完了我所有的真实感情和最后的一分一厘以后 , 再大吹大擂地宣扬她如何略施小计就让我愿者上钩了, 是她让我看到了不想看到的真实 ...
最令人不舒服的, 也许是她真实和虚假的一生 , 给我演示了人生的全景, 逼着我看了我不想看到的频道 . 与其说是她把我对生活中的最美好的幻想给破灭了, 不如说是正是她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全部, 明亮的艳丽是因为阴影的存在, 生活之所以美只是因为我做了那样的选择 …
不由得想到 , 美的东西是否只能存在于自己的内心里 ? 至于与现实有多大的差距 , 是不是真的要看自己的运气?
有真实生活就会有三毛这样的人 …
也许, 这正是上天的意愿, 要产生三毛这样的人, 来给我们警喝, 让我们别脱离生活; 也许, 能够最后接受三毛, 竟是自己人性成熟的体现?
接受三毛 , 就是接受曾经的那个偏执狂热, 那个痛心疾首, 那个一相情愿, 那个为 ” 赋新词强说愁 ” 的愣头青, 那个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的少年情怀 ...
接受三毛, 就是接受自己, 接受那个并不完美的现实; 宽恕三毛, 也就是宽恕自己, 宽恕那个曾经狂妄不羁的过去 ...
谢谢叶韩 , 我突然觉得那些旧日的对三毛的怨恨好像也随着 << 橄榄树 >> 的音乐轻轻地飘散, 和煦, 清缓, 心中好像也卸下了些不想承受的负担 …
三毛是有灵魂的 , 不管这个灵魂我喜不喜欢 …
算了, 三毛, 人死如灯灭, 妳就安息吧 !
这个流浪的灵魂还在飘荡, 在撒哈拉沙漠中, 在温柔的夜里,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 我的故乡在远方" …
叶韩 : 一个爱上自己的女人——我看三毛 2006-09-07 18:45:22
题记:刚上初中时,琼瑶和三毛是班级里同学私下传借书籍中的双峰。对于琼瑶,我是看了《烟雨蒙蒙》《心有千千结》《月朦胧鸟朦胧》和《一帘幽梦》之后就再也不敢领教了。三毛却不同。喜欢了很久。。。
以前。。。
当时三毛的书刚刚在国内流行,偶然在一个长我一岁的姐姐家里读到《梦里花落知多少》。
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听着徐玉兰的《哭灵》和王文娟《黛玉焚稿》都要哭得泣不成声,一下子就被书里的氛围感染了。
然而真正喜欢上三毛,还是读了《撒哈拉的故事》。中国友谊出版社的版本封面是一片血色夕阳笼罩下的神秘辽远的大漠。一篇篇读下来——《结婚记》《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天梯》《沙漠中的饭店》《悬壶济世》,我被三毛迷住了—— 这个美丽、勇敢、聪慧、善良、敏感、热情、奔放、浪漫和充满才情的女子。后来又陆续读了《倾城》《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稻草人手迹》。
说来有趣,即使最迷恋三毛的时期,也没有将她当作一位作家来喜欢,更多的是喜欢她的人,更准确地说是喜欢她塑造出来“三毛”这个人。
有一次听三毛的采访录,四十多岁的女人,声音和语调仍然像小女生(台湾人的说法)。那次是她回大陆探访,采访结尾处,响起了齐豫幽远深邃的声音: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流浪流浪
才子罗大佑曾写过一首悼念三毛的歌《追梦人》。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
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
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
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独眠的日子
让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的红颜
飞去飞来的满天的飞絮是幻想你的笑脸
秋来春去红尘中谁在宿命里安排
冰雪不语寒夜的你那难隐藏的光采
看我看一眼吧 莫让红颜守空枕
青春无悔不死 永远的爱人
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前尘红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曾经,传奇和流浪是我心目中的三毛。
后来。。。
据说,做演员和作家的人都多少有点自恋的倾向。读三毛读多了,她的自恋在字里行间就表现地越多。(以下均凭记忆,有出入见谅)“那时的我,如春花,我笑,定能动人,任他是谁”(《倾城》)。要命的是她将自己的玉照放在了每本书的卷首,从而剥夺了读者的想象。貂蝉、杨贵妃们真是运气,生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成了永恒的美女。古时因交通不发达而流传下多少名胜,轮到现代人兴高采烈地慕名前往常常大失所望,不是江山已改,而是文字里的世界永远是现实世界的超越版(或是放大说是缩小)。再有就是,虽然我相信三毛是个善良的人,然而看她那样不厌其烦地将给哑奴孩子们的食物一样样细细道来,就觉得这“好”要是放大了给大家看,境界就差了许多。
作为一个平常人来讲,我对三毛至今还是很欣赏。一个幼年自闭的孩子,能有后来的一番成绩(实在不想用“成就”这个词)是非常不容易的。从这一点上说,三毛有她的坚强和倔强。
然而作为一个作家,我只能说她永远也只能是一位流行作家,成不了大气。当年《滚滚红尘》在金马奖上大放异彩时,独独三毛这个顶顶大名的作家没有拿到编剧奖,有人甚至猜测这也许是她轻生的原因之一。最近才看了那部电影,剧本确实不高明。
其实在众多张爱玲的徒子徒孙中(虽然她自己一个也不承认),人们往往只记得白先勇、钟晓阳这干人(甚至连王安忆的《长恨歌》也时不时地透出些许“张”气),其实三毛又何尝不是张爱玲的超级粉丝,不然怎么会有《滚滚红尘》又如何会有《倾城》呢。张爱玲已经被指责是“幽闭型”的作家——尽管我要为她叫屈,因为她的小说时间上上至清末民初,下至解放初期,人物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女学生(葛薇龙)洋人的保姆(阿小)遗老的女儿(白流苏,玉清,川娥)舞女(曼璐)女职员(曼桢)女教师(翠远),丫环(小艾,睇睇,倪儿),不安分的主妇(娇蕊),女间谍(王佳芝)。。。这个单子还可以延续很长。男人也是有的,但远不如女子那样有光彩。而三毛所有作品里的主人公只有一个——三毛自己。这本也没什么。夏洛蒂 / 莫朗特仅凭一部自传体小说《简 / 爱》就傲视英国文坛近两百年。三毛是个有才气的女子,不然不会有那样多地人将彼三毛认作此三毛,然而糟糕的是三毛自己也爱上了这个三毛。当一个人时时刻刻要在人前扮演一个既定的角色时,可想而知是多么累。作为一个作家,这更是一种自杀行为:一个跳不出自己的作家最后只能是“一步步走进没有光亮的所在”。文学诚里不少博克专写个人经历,家人好友,读来感觉亲切又感人——大家是票友嘛,以文会友。一个作家,说得世俗些,是以卖文为职业的人,如果不舍昼夜喋喋不休地“我我我”势必让人厌烦。当初三毛自己也未必察觉到她是在一步步地给自己造就一尊象牙塔,上去就退不下了。
于我,作为作家的三毛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也再也不会去读她的文章。
小学时曾经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一直到初中。高中再见面,两个人都想留住那份近十年的友谊,然而不行了。人是人非,皮囊还是那一副,里面的内容却变了,只有分道扬镳。然而至今想起她,依然还是很温馨的,毕竟,她曾经是我的好朋友。
对三毛的人,也有这种感觉。
[ 打印 ] 由叶韩张贴 @ 2006-09-07 18:45:2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