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中东反恐与欧洲安全危机之后,美国重新聚焦亚太,已成为21世纪地缘战略的必然选择。面对中共在南海和东海日益冒险的军事扩张,美国若要真正“回归亚太”,第一步并不是口头声明或外交倡议,而是切实的前沿军事部署。一、战略背景:从“再平衡”到“威慑升级”奥巴马时期提出“亚太再平衡”,更多停留在外交与象征性存在;特朗普任[
阅读全文]
2018年9月30日,美国海军“迪凯特”号导弹驱逐舰(USSDecatur)在南海执行航行自由行动(FONOP)时,与中国海军“兰州”号驱逐舰发生近距离对峙。当时,“迪凯特”号单舰行动,距离中国宣称拥有主权的加文礁仅约12海里。中方舰艇采取危险动作,两舰最接近时仅约45码(约41米),美国舰艇为避免碰撞被迫机动。事件引发舆论认为美国可能在南海问题上表现[
阅读全文]
2009年,诺贝尔委员会授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平奖,理由是他提出的新外交理念——强调国际合作、多边主义和裁军承诺。然而,这一荣誉与现实政策产生的后果形成鲜明对比:奥巴马的理念在全球舞台上更多停留在口号和象征上,而非真正有效的战略行动。一、理念与现实的脱节奥巴马提出“和平外交”的理念美好而高尚,但在执行层面却表现为克制过度和战[
阅读全文]
随着中美脱钩趋势加剧,全球资本重新评估投资布局。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和泰国,成为企业与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战略灵活性上的差异,决定了资本在后脱钩时代的风险与机会。一、越南:经济开放,政治封闭 政治背景:越南仍由共产党执政,权力高度集中,意识形态控制严格。党内派系运作主导国家决策。 经济开放:自改革开[
阅读全文]
在炎热的气候下,穿着化纤衣物的体验异常糟糕,但现实中,大多数人几乎别无选择。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中共及其国企对纺织市场的系统性操控。一、政策驱动与企业执行中共通过垄断国企——尤其是中石化——对聚酯纤维库存进行消化控制。企业在行政压力下,即使对高端天然面料有兴趣,也不得不服从国家指标,生产化纤或高比例化纤混纺服装。即便是定[
阅读全文]
关税的定位问题
很多时候政客(包括川普)把关税当作对他国“惩罚”的工具,但实际上,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税收手段,目的应是调节贸易结构、保护产业、补充财政,而不是单纯的外交制裁。 恢复正常贸易环境
美国长期以来在一些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对外过度依赖,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适度的关税可以让市场[
阅读全文]
一、相对正义性与日占区秩序
日本侵华战争固然是侵略战争,带来了大量苦难与暴行。但若从历史的现实主义角度审视,不应忽视其中的复杂性。
在部分占领区,日军的统治表现出一定的秩序与效率:建立了统一的行政体系,保证了基本的粮食供应和治安,甚至在灾荒时期采取开仓赈灾等措施。例如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部分日军在信阳等地开仓施粥,帮助灾民维持生存[
阅读全文]
全球气候正滑向前所未有的危险临界点。极端高温、暴雨、干旱、海平面上升频繁刷新纪录;极地冰盖、永冻层、亚马逊雨林等关键生态系统接近不可逆的tippingpoint。一旦跨过这些临界值,地球将进入失序的新常态,全人类都无法幸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本应采取最严厉的合作与行动。然而现实却是:学界、政界和企业界仍然惧怕“绿色冷战”,害怕制度[
阅读全文]
声明:以下内容为阴谋论设想,仅为思辨和创作参考,并非事实结论。部分涉及现实报道的内容仅作背景材料引用。
一、战争为何总在中东燃烧?
中东地区仿佛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以色列对哈马斯、真主党乃至胡塞武装的接连打击,似乎意在“清扫一切威胁”,营造彻底稳定的安全环境。然而,诡异的是,每当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越接近“终结战乱”的[
阅读全文]
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震惊世界的军事政变,军队推翻了阿连德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府。核心人物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的历史角色至今充满争议。从历史任务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皮诺切特的功能性作用不可忽视,同时也凸显了共产主义在国家治理中的潜在风险。1.阻止社会主义激进化的演变阿连德通过民主选举上台,但智利社会结构——庞大的农村佃农阶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