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过程中常听人说结了婚就是长大了、大人了。很多年以后才发觉,原来当时说这句话的大人是想表达责任感、负责任会令人成熟。现实是结了婚会让一些人成熟,但不是绝对的方程式。有些不成熟的人结了婚还是不成熟,所以有了不成熟的父母、不成熟的夫妻这等名词,有些是婚后依然没有责任感,有些依然以自我为中心,结果辛苦的是孩子,如果不是早熟就是问题儿童[
阅读全文]
曾经是华校生,华文书读多了自然懂得由内而外的思维方式。成为半路出家的英校生以后,可能不是西洋文科生,学的都是西洋的直白的职场谋生知识理论,思维方式也变得相对的直接。重修高中商科时,例如经济学参考书,发觉英国出版的书简练到一个句子可能同时表达了两三个要点,容易看漏;美国出版的书可能一个要点要超过一页来细说;还是新加坡出版的文句浅显易[
阅读全文]
小学时学过不少成语,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这些生活智慧结晶的成语当成警醒句可能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有时现实生活中看到某人当起成语演员时,内心只能摇头叹息。
小学时去国家图书馆分馆儿童部借阅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唱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情节叫人拍案惊奇,成年后看电视剧少了那份少年时最初的惊心动魄。再去国家图书[
阅读全文]
古人作诗喜欢寄情、移情于自然,风、月、花草、雨等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境何等温馨,情谊绵长。苏轼悼亡妻"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那轮高挂天空的明月是清冷、孤寂。古代文人感情饱满,能够在文章里与自然界之物对话。
中学时读文科只是教导我们如何欣赏文学,可惜中文大学文学士的课程还是教导如何欣赏文学[
阅读全文]
有些人听歌只是听,不会耽溺其中;有些人融入歌词里的意境。
有些人过日子好比古龙小说笔下易大经说的,遵循世俗行为标准与价值观;有些人风风火火,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日子过久了可能会问:是我们在过日子,还是日子把我们过(当一个人麻木、得过且过时,也许时间是一个活着的标记,提醒着自己的存在,忘了最初的感动)。
老生常谈的生不带来,[
阅读全文]
犹记当年重修高中时还是选择了商科。毕竟当年的高中已没有了华校,中学文科出身的笔者还是喜欢中华文学,不想读陌生的西洋文学。当然,不选西洋文学考量的不仅是自己的英文能力,还有就是商科是比较务实的、普遍性的求职机会。既然这个世界说英文有出路、有出息,华文出路少、出息低;最重要的是自己跟自己说,别老了说后悔,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结果是各科[
阅读全文]
初识岁月,倾盖如故,
江湖路上多崎岖,星月风雨茶点心。
人越往前走,话越往内藏,
及至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再见岁月,却是白头如新,
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
李宗盛-山丘
[
阅读全文]
曾听说人之一生,盖棺论定,而历史的千秋功过谁来论定?
天地(地球)为方,经历了漫长时间才改写历史为天地为圆。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氛围、条件。地震仪、星象学、数学上圆周率的准确性早就有了,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有祖冲之、沈括等。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为: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
鸦片战争开拓了满清时代有识之士的视野,船坚炮利背后的科[
阅读全文]
也许本文标题为‘时间的回忆’更恰当些。
=========
小时候的电影票价便宜,儿童一律5角钱,因此,我成了戏院的常客。当时流行爱情电影,几乎都是美满结局,因此散场时心情还蛮不错的。在这时间的长廊中,那一段儿童时光所装的电影主题曲与插曲直到现在,但电影内容模糊不清。
以前新加坡有大世界(一块独立、自成一格的地方,都是邵氏机构电影院)。[
阅读全文]
生死之间,存在一个过程,也包括时间。
生来懵懂,大人说这一个数字是你的生日,从此出生日期伴随一生。上了学,一年级、二年级。。。六年级无形中知道自己的岁数在增长,恐怕知识的增长也没岁数的递增那么明朗。
有人说时间可以治疗内心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伤心往事会逐渐模糊、变淡,只要不再接触跟伤痛有关的人事物。有些故事情节也会安排伤心人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