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曲艺团在全省招收学员,母亲带着张莉从盐亭县来到了成都姑妈家。姑妈一看张莉,一个乡下小姑娘,没什么打扮,便把她的确良衬衫和一件外套给张莉换上,带她去省曲艺团考试。姑妈可谓是张莉的第一任“造型师”,虽然那的确良衬衫有点年代感,但却是她的一片心意。十二岁的张莉站在曲艺团考场的中央,仿佛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她竟然唱[
阅读全文]
在那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里,张莉和哥哥简直就是学校的“文体双星”。无论是操场上的团体操,还是舞台上的合唱,他们总是闪耀的焦点。张莉不仅是学校的大型团体操的领操,还代表学校参加乒乓球比赛和1500米中长跑。她的每一次挥拍,每一步奔跑,都仿佛在告诉大家:运动场上,她是无可争议的女王。而在文艺方面,张莉和哥哥更是学校的“台柱子”。每[
阅读全文]
在那些艰苦却充满欢乐的岁月里,张莉的母亲是区农行的会计,月工资27.5元。父亲在区中学任教,月工资64.5元,这在当年算是高工资了。学校里99%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每天早晨从家里步行几十里路来到学校上课,直到下午5点多放学后才能回家。学校食堂没有条件为学生们做饭,每个学生的午饭都是自带的瓷盅盅,里面装着一把米或玉米碴子,几个红薯块或南瓜块,家里[
阅读全文]
当年没有蜂窝煤,更没有天然气的乡镇,张莉的音乐之路就像一首悠扬的旋律,缓缓展开。或许是遗传了母亲那天生的好歌喉,张莉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她的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决定全力支持她的音乐梦想。张莉的父亲是个细心且充满智慧的人。他不仅教张莉识简谱,还用幽默的方式让她明白音乐的美妙。简谱对于张莉来说,就像是打开音乐世界的一把[
阅读全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张莉和她的哥哥与父母一起踏上了去看望远方爷爷奶奶的旅程。这是他们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和兴奋。火车刚刚启动,张莉和哥哥就像两只小鸟一样,蹦蹦跳跳地在车厢里穿梭。他们的笑声和歌声像清晨的阳光一样,照亮了整个车厢。张莉用她那清脆的嗓音唱起了《小星星》,哥哥则用他那稚嫩的声音伴唱。旅客们被这对兄妹[
阅读全文]
在那片宁静的河边半山腰上,有一块小小的菜园子,承载着张莉一家人的希望和汗水。哥哥和外婆带着她,在那片荒地上开垦出了一块菜园子。菜园子虽小,却种满了各种蔬菜:豌豆尖、莴笋、牛皮菜、南瓜、丝瓜、冬瓜、四季豆,还有那少见的茼蒿菜。每一株菜苗都像是他们的孩子,精心呵护,细心照料。每天清晨,张莉和哥哥便挑着水桶,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菜园。浇水[
阅读全文]
在那个遥远的乡镇,张莉和她的哥哥像两只勤劳的小蜜蜂,每天都要从落差100米的河边挑水回家。那口水井仿佛是他们的生命之源,而那段羊肠小道则是他们的试炼之路。妈妈为他们定做了一对小木桶,仿佛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战斗装备。每当他们抬着水桶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哥哥总是把小木桶往他身边挪动,双手举起保持平衡,以减轻张莉的负担。哥哥的举动就像是一位骑[
阅读全文]
张莉从小就对音乐充满了热情,但她同样也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年春节,她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母亲主厨的年夜饭,而父亲总会亮出他的拿手菜:蒸酥肉。那道菜里有木耳、黄花和一点粉条,面上放几片猪肉一起蒸,出锅后再放一点醋,味道美妙无比。张莉在帮厨的过程中学会了这道菜,平时家里的饭菜也大多由她来做。张莉的歌唱事业蒸蒸日上,很多人认为她只会唱歌[
阅读全文]
在那个没有洗衣机的年代,张莉年仅七岁,乳名“咪妹儿”,意为小妹。她的父母每天都要上班,为了减轻母亲的重担,咪妹儿每周都会主动背着一大筐全家人的脏衣服到河边洗。特别是寒冬的河水冰冷刺骨,咪妹儿的小手冻得通红,搓不动衣服时,她就用一根木棒敲打衣服,代替手搓。尽管如此,她从未抱怨,反而在洗衣服时唱起了那个年代的《洗衣歌》。她的歌声在[
阅读全文]
周日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山间,哥哥和张莉踏上了拾柴火和找桑果子的旅程。家乡的桑树像是大自然的馈赠,满山遍野,仿佛在向他们招手。张莉一边走一边摘桑果子,嘴巴很快就被染成了紫色,像是涂了紫色的口红,逗得哥哥哈哈大笑。每周日上山拾柴火只够平时厨房用,为了准备过冬的柴火,哥哥和张莉还需去二十多里外买树疙瘩。母亲给他们准备了干粮,每人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