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3-12-03 12:28:35)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王在丰,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12-03 12:27:08)
六韬 卷一文韬 文师第一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彲[2],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王三。”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舜占,得皋陶,兆比于此。”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太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12-02 11:25:25)

口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第一计:阳谋阴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12-02 10:54:22)
识之卷一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贱,自强者成。不矜细行,终毁大德。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12-02 10:43:00)

唐·李义府度心第一【原文】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仁者,鲜也,御之弗厚焉。志大不朝,欲寡眷野;才高不羁,德薄善诈。民之所畏,吏无惧矣。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知人知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焉。注:此讲治理官吏的方法。?【译文】朝廷官员都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孙武第六【原文】求之而不穷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於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於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於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译文】连续向他提出问题而难不倒他,这样的人就是天下的奇才了。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而说“我不会用兵”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在这些人中,向他连续提出问题而难不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权书》由宋代苏洵所撰,在苏洵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论说兵法和权谋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集治道、兵法、史论为一体,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思想内容。全书十篇之中,有不少迥异于古人、超绝于时俗的崭新的见解,虽经年月,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智慧的光辉,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所称道。叙(序)【原文】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12-02 09:27:15)

下略本篇依旧强调德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指出为王者治理国家要尊于道,道与德二者相辅相成,只有这两者得到很好的统一,那国家的安危就可预知,只有道与德行于天下,那贼人贤士就会自动现其身,只要贤士皆能归附,则王者就无敌天下。?《下略》主要讲述的是国家治乱的源头。根据《下略》,君主就能明白盛衰的源头,审察治理国家的纲纪。能够拯救天下危险的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12-02 09:26:05)

中略本篇概括为“差德行,审权变”,和上略一样强调以人为本,以德服人,但本篇主要特点是在用人上提到了“权变”,就是要以个人不同的特点而加以利用,虽然王者以德治人,但利用人时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一点,只要其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了。本篇提出了“谲奇”和“阴谋”这些用人的策略。君主通晓此书,对自己的江山社稷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12-02 09:23:55)

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 《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三略-上略》共2[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