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album/c6/79/1c/c088606f9312aWjh5D80.png)
圣索菲亚大教堂太有名了,以至于去伊斯坦布尔、没有不去索菲亚的道理。说实话,如果不是对教会史有研究,这是一个不值得的景点。门票颇贵、排队很长、进去没什么可看的。作为非穆斯林信徒,我们只能在二楼参观。下面是漂亮的灯、敬拜的信徒们;上面是豪华的穹顶、细致的装饰。然而这些在很多清真寺、比如街对面的蓝色清真寺就可以免费欣赏。此外就是几幅被破[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16/9f/f9/6631f6894194HQp0brOB.png)
我们的住处离蓝色清真寺走路只要五分钟。在伊斯坦布尔的三天,多次经过这个漂亮的建筑。阳光下月色中,总是那么秀丽多姿、如梦如幻。蓝色清真寺内部是典型的伊斯兰艺术,其秉承非圣像主义(aniconism),避免有情众生的形象。里面的墙壁穹顶,密密装饰着卷草纹、几何纹,或是以书法、几何图形、植物为基础单位的图案。细密繁复,却美得安静,不会喧宾夺主。蓝色[
阅读全文]
过去很多年对土耳其的唯一印象是刚来美国时看的一个电影,讲一个年轻人到土耳其旅行,买了一点点毒品,结果被捕入狱、饱受折磨。等放出来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令人感觉这是一个严刑峻法、出不得半点差错的国家。一月份在伊斯坦布尔住了几天,过去的刻板印象有所改变。处处可见的清真寺,清晨傍晚悠扬的宣召歌,宗教气氛很浓。初到时在地铁站刷不了信用[
阅读全文]
以前我遗憾没有学文,看完齐邦媛的《巨流河》,没有这个遗憾了。过去幼稚的想法,作家就是有感而发、有话要说,充满激情浪漫;看了齐邦媛的经历,才明白研读、翻译、对比等等有关文学的研究,和做科学没什么不同,甚至要求更高。从1924到2024,百岁的齐邦媛经历了中国现代史,见证了台湾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发展。她是文史研究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更是一个文化[
阅读全文]
在南开读了七年书,当然知道鼎鼎大名的张伯苓老校长(1876-1951)。然而是从齐邦媛的《巨流河》中,才真正对老校长有了亲切的认识。幼年的张伯苓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处辗转读书,生活艰辛。因此他从小就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十三岁即考上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希望有份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国雪耻。1894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值中日甲午之战,北洋[
阅读全文]
从小到大,我一直以为自己会学文科,兴趣十分明显。母亲是高中数学老师,力劝学理,才没去文科班。选了生物系,一是因为当时宣传二十一世纪是属于生物科学的,二是我喜欢小动物。金鱼、鹦鹉、猫都养过,觉得生物比数理化有趣。等到入校才发现生物系和活物没什么关系。 学习 在南开学动物分类时,无论何种动物,从腔肠纲的蚯蚓到哺乳纲的兔子,一律先[
阅读全文]
2024年几位女作家过世,真正有份量的却相对无声无息,这是挺可悲的事。三月底去世的齐邦媛,享年百岁,真真切切经历了抗日、内战、台湾发展的历史。在自传《巨流河》中,她的一句总结令人感慨万千:“在我成长的家庭,革命与爱国是出生入死的、有情有义的,最忌讳翻脸无情、出卖朋友”。耄耋老人写自己的初恋,克制得水过无痕。齐先生这样描写第一次见到[
阅读全文]
今年和马拉松特别有缘。三月初在东京,出了地铁后,发现街上很多人,翘首以盼,不知道盼什么。我以为有什么游行,走了许久不见动静。好容易在人群中发现一个白人妇女,这才打听出来大家在等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跑过来呢。那天路线也特别,应该有捷径小路。于是选手们在封闭的大街上跑,一些啦啦队员急匆匆从我们身边跑过、去下一个点继续加油。大家都认真地、安[
阅读全文]
《寂静之声》是我上大学时最喜欢的英文歌之一。那时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歌词看得似懂非懂。单纯去感受它,孤独、忧郁、知性,和黑暗老友娓娓而谈、倾心吐意,无奈且美丽。因为喜欢这首歌,专门找了电影《毕业生》来看,这才知道了罗宾逊夫人,近年看五十度灰才知道原型在哪里。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二人在酒店用餐,男主左呼右叫没人搭理,罗宾逊夫人一个响指、[
阅读全文]
《加利福尼亚旅店》由老鹰乐队1976年发布于HellFreezeOver(冰封地狱)这张专辑中,红极一时。这首歌和整个专辑的名字非常相符。它曲调欢快,很有神秘感、魅惑性,有思乡的忧郁,又有盼望的向往,好像加利福尼亚旅店代表了家一般的归宿。然而仔细研究歌词,这首歌描绘的是一个非常dark、细思极恐的情境。首先加利福尼亚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的欧洲文学作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