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雾霾天,时时刻刻困扰我,到了指数225,真的有点“刺眼”的感觉。我每天出门戴口罩,却看见好多老人孩子在户外活动,毫不在意。小侄女的高中还天天长跑。看来大家是习惯了。
女儿和老公比我先行回美,他们发来信息说:“一下飞机,觉得空气都是甜的。”
不敢说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但是太平洋彼岸的空气,的确是好多了。
回到家,发现好[
阅读全文]

每次回家看父母,最困难的就是说再见的那一刻。记得看电影《TheFarewell》,里面描述一大家子人回国探望生病的老人,欢喜悲伤的告别,让我们仨都特别感动,尤其是看到在家门口,海外的亲人上了车,在老太太眼里远去的一幕,直接让我们泪奔。以前的告别,嘻嘻哈哈,搂搂抱抱,尽量开心来,笑着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在头一天知道我要走,就会难过,直截了当[
阅读全文]

一直认为,游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放松投入,不计后果,刺激平时不用的脑细胞,粘合家庭成员或者朋友之间的关系,忘掉世俗焦虑和烦恼,玩儿好之后,整个人焕然一新。现在大家一看“游戏”二字,自然联想到了电子游戏。其实,很多游戏,无论繁简,都有各自的魅力。我们家喜欢游戏。记得小时候除了玩牌玩麻将玩象棋跳棋之外,也有好多因地制宜的家庭[
阅读全文]

去年深秋回北京,天气很好,一点儿都不冷,也没风,大院儿的花坛里还是鲜花盛开。午后妈妈如果精神好,我就推她去散步。妈妈十分喜欢看花草,对各种形态的花朵、枝叶都要赞叹一番。大朵大朵的月季让她欢喜,轻轻托在掌心赞美,还要凑近了闻一闻。对了,妈妈喜欢香的花。父亲以前种花,米兰和茉莉都是妈妈的最爱,因为它们香。她总是提到小时候在街头买铁丝上[
阅读全文]

妈妈说她的妈妈不识字,可是她的奶奶却是认得字的,而且喜欢读书。读了书就给她讲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于是红楼梦的故事,也成了我小时候的一部分睡前故事。妈妈的学生生涯都是在战乱中,日治时期还被逼学了一些日文。高中基本没有好好学,后来上了医学院,才发现自己的基础很差,比那些家庭条件优渥,从小有私人老师的孩子差得太远了。不过她很努[
阅读全文]

妈妈是个美人儿。人美的话,怎么打扮都美。年轻时一身戎装,飒爽英姿,美;老了以后朴素整洁,合体优雅,也美。妈妈知道自己美,却从来不愿意承认,但是爱美之心一如既往。从小就喜欢给自己做衣服,包括旗袍,后来在物质匮乏的时期用尽心思来打扮我们。碎布料、纽扣、零散的毛线,都是她的宝贝素材,都能创作出令人惊叹的时尚:有时是黑色布条做出来的锁链花[
阅读全文]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家把打麻将称为"筑城"。只记得钱锺书在他的小说《围城》中的第一章,写到留学归国在轮船上的筑城之乐,牌桌上尽显个人品性、出身、学识和涵养。
古今中外,一桌四人,码牌筑城,在摸牌、打牌、吃、碰、杠、和之间,审时度势,揣摩人心,投其所好,暗渡陈仓......有技巧,有人情,有生意,有政治,可谓精彩纷呈。有很多是赌钱,也有的[
阅读全文]

现代人,估计都不知道"被面"是个啥东西了吧?
小时候,被子一般就是棉絮----棉花用棉线网住,用久了,可以再弹一下。那些弹棉花的人,背着家伙什儿,走街串巷,吆喝着,自然有人从家里抱出来旧棉被,重新拆开,弹得煊软,再网住成一条新被子。最好,还带着晒过之后的太阳香。
这条被子,会放在白色的被单上,再上面,就是被面,一般是比较漂亮的布匹[
阅读全文]

"绣花枕头-----一面光",用来比喻徒有外表,毫无内涵的人。小时候妈妈一边绣枕套,一边给我讲这个成语。她还翻过来布满线头的另一面给我看,说:"多丑。"妈妈说她自己的母亲女红很差,一直遭到婆婆的冷嘲热讽,于是妈妈从小就努力跟着奶奶学女红。很小就会缝被子、做桌布,然后十一二岁开始动剪刀裁衣服,再发展到后面,可以做棉衣棉裤、做鞋,还可[
阅读全文]

父亲走了六年了。每次回家,总喜欢在父亲的书房里待一待,翻翻他的旧物,弹弹他的钢琴。尤其喜欢抽看他一面墙的书。那些书五花八门,有的比我的年龄还大。有一次我和哥哥发现一个线装本旧书里面,居然夹着民国时期的一张彩票。父亲曾经花了好多时间,按照类别来整理他的书柜,可惜,直到他去世,也没完工。可气的是,几个月前,忽然有大院里的干部上门搜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