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组里有两个女生是俄罗斯人(一个从莫斯科来,一个从摩尔多瓦)。问她们普京怎么样,她们说普京对美国太软弱了!那时候9/11刚过去,普京向美国不断示好。包括提供情报开放领空共同反恐等等。我听到这两位女生的态度,当时还挺惊诧的,心想这还是受过高等教育,在美国讨生活的俄国人,居然都这么反美。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惊诧还是太肤浅了。近[
阅读全文]
第三条道路
ThefadingofcommunistideologyinChina,incontrast,hasposednothreattotheunityofacountrywithacoreHanculturegoingbackthousandsofyearsand,tothecontrary,hasspurredanewChinesenationalism.
亨廷顿充满羡慕地提到中国:虽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在中国破产,但这并没有威胁到中国的统一。因为中国的汉族占人口绝对多数,核心文化坚不可摧。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台后,反而催生出新的强大的民族主义[
阅读全文]
福特公司的熔炉和美国企业在国家认同构建中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美国大企业早已抛弃了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不承认对美国的责任和承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它们一方面享受着美国的国力背书和制度保障,一方面又在不遗余力地摧毁美国的工业基础和中产阶级,同时成功规避了在美国的税务责任。它们积极参与了推进全球化的工作和削弱美国国家认同[
阅读全文]
熔炉、西红柿汤、和沙拉美国曾经是一个熔炉(meltingpot)。meltingpot这个词,一般被翻译为熔炉。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做菜的比喻,更准确的翻译是“一锅乱炖”。在300年的历史中,美国曾经用强大的力量去同化融合新移民,就好像将来自各种不同种族和背景的移民放到一个大锅里面煮烂。亨廷顿觉得这个词并不能准确地反应移民的同化(assimilation)过程。因为乱炖的[
阅读全文]
国内的微博和朋友圈最近在热传两张图,看了差点笑岔气。据说是因为国内影视的字幕不能出现“杀”和“死”等敏感字,要统一用“口”代替,这样反而使得一些对话看起来无比的淫邪危险。对70后来说,“口”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小时候新华书店里卖的书,特别是古籍,经常出现一排“口”字,以及“此处删除XX字”的说明。我那时是[
阅读全文]
亨廷顿用了很长的篇幅来介绍Anglo-ProtestantCulture,也就是他所谓的美国核心文化。他认为美国的核心文化在300年里没有太变化,都是好东西,是美国能够成为一个成功国家的关键。到19世纪中叶,来到美国的新移民已经大多不是WASP了,但基本都能通过同化(assimilation),放弃自己的文化,皈依美国的核心文化。这对他们和美国来说是双赢。美国的向心力和稳定性,就在于能够将[
阅读全文]
从美国信条(AmericanCreed)的产生看将来美国解体的理论基础由殖民拓荒者所发展建立的一套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则,包含了民主自由、个人主义、代议制政府(representativegovernment)、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等诸多要素,集中体现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上,被后人称为AmericanCreed(美国信条)。美国信条是美国国家认同四要素中最晚出现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美国信条其实[
阅读全文]
美国不是移民国家!
当代美国政治家们的一句口头禅是:Americaisanationofimmigrants!
这句话已经被奉为金科玉律,无比的政治正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和创建的国家。
亨廷顿偏偏就拿这句话开刀,论证了美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
他首先揭示了settler(殖民拓荒者)和immigrant(移民)的区别。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殖民拓荒者是集体行为[
阅读全文]
在亨廷顿的这本书中,对美国的未来充满了悲观的情绪。作者认为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反民族主义的影响下,2000年的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向心力,比一百年前更弱而不是更强。国家认同是将一个国家的人民维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共性,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工具。失去了国家认同,国将不国。从历史来看,美国的国家认同包含四个要素:种族(race)、民[
阅读全文]
WhoAreWe?ChallengestoAmerica’sNationalIdentity
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
亨廷顿老爷子生前最后一本书,2004年出的,早早买了但一直没有读完。现在拿出来看,特别应景。
这本书讲的就是全球化对美国国家认同(nationalidentity)的挑战。
National其实是民族的意思,但在近现代西方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中,民族和国家不分彼此。所以将其翻译成“国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