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南斯拉夫的四座桥(一)莫斯塔尔的“古”桥

(2024-06-18 10:37:30) 下一个

从 杜布罗夫尼克 (Dubrovnik)去特拉夫尼克(Travnik)途中经过 莫斯塔尔 (Mostar)。这座城市以一座“古”桥而闻名,现在被开发得有点像 欧洲 版的 乌镇 ,人气极高。4月底还没到旅游旺季,游人尚少。古桥确实上相,颜值颇高。

在建设那座著名的古桥之前,据说先进行了prototyping(原型法),构筑了一座小桥,用来验证拱桥结构,就是这座。

此处还真有点 中国 小桥流水的感觉。奥斯曼帝国和中华帝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一个成了西亚病夫,一个成了东亚病夫,两位难兄难弟。安德里奇在小说里面写奥斯曼帝国的官员在和西方来客会谈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古人诗句,以显示自己比格很高,但往往适得其反,搞得西方听众一头雾水,不明所以。这习惯和饱读诗书的满大人非常相似,并一直延续到本朝太祖。

从清真寺宣礼塔上所摄。古桥的颜值确实极高。当然,桥下碧水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尘不染,有如翠玉。

在 莫斯塔尔 如画风景的背后,这座城市的暴力基因深入骨髓,其黑历史让西方所谓的文明人咂舌瞠目。城里随处可见上世纪九十年代波斯尼亚战争留下的痕迹。南斯拉夫解体时,波斯尼亚群雄并起,遍地狼烟。东边的维舍格勒是信奉东正教的 塞尔维亚 族和穆斯林打,西边的 莫斯塔尔 是信奉天主教的 克罗地亚 族和穆斯林打。当时古桥两岸,一边是穆斯林,一边是天主教徒,双方武装大打出手,最后这座十六世纪建造的美丽古桥在1993年11月被 克罗地亚 族的炮火击毁。现在这座桥是后来重建的产物,虽说修旧如旧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终究不是原装的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战后国际法庭追究毁桥罪责, 克罗地亚 族武装被判无罪,因为穆斯林武装使用古桥输送武器兵员,将古桥变成了” legitimate military target(合法的军事目标)。这判决是二十多年前的,搁现在肯定引起“进步”人士的咆哮。

夜景也一样出彩。

莫斯塔尔 的街景,离开景区的老区,仍保留着古朴真实的状态。

奥斯曼 土耳其 时代, 莫斯塔尔 是Herzegovina(黑塞哥维那)的首府,也是维齐的驻节之所。维齐宫殿旁边的圆塔上面,竖立着无数木桩,上面穿着基督徒的头颅,底下是成堆的骷髅。关于这些木桩,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1844年, 英国 的古 埃及 学之父加德纳·威尔金森爵士(Sir John Gardner Wilkinson,1797-1875 年)到 黑山 首都采蒂涅(Cetinje)拜访了 黑山 大公兼主教(采邑)涅果什。这位大公不仅写得一手好诗,枪法也出神入化(他好像大宋朝文采风流的末代皇帝赵佶和一条哨棒打遍四百军州的太祖赵匡胤合体)。对于远道而来的西方贵客,他隆重接待,亲自下场表演。他让侍从手握柠檬站在远处,将柠檬用力抛向空中,大公手起枪响,正中柠檬。倘若他穿越到现代,肯定是奥运飞碟射击金牌获得者。这种表演,充满了东方味道。中华帝国的皇帝,在召见蛮夷的时候,也经常安排一些力士健儿,在殿下用力表演各种绝技,以求震慑外邦。

但是涅果什的表演并没能征服威尔金森爵士(或者其他西方访客)。因为对他们来说,时代已经进化了。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是工业化能力和军事科技的竞争,而不是个人的武力技能。

唯一吸引威尔金森爵士注意的,是宫殿附近的圆塔上面,立着无数木桩,上面叉着穆斯林的人头。这景象震撼了这位 英国 绅士,于是他摆出一副文明人的姿态,向 黑山 大公提出这种行为太过野蛮。涅果什对这种指责不以为然。早几十年拿破仑的将军也对他的前任说过类似的话(当时拿破仑兵临达尔马提亚),而 黑山 大公的回答是:“我们只砍异族敌人的头,而你们 法国 人连自己的国王王后都砍了头。你们还说我们野蛮?”当场把 法国 将军噎得哏喽哏喽的……

涅果什对威尔金森爵士说自己无法制止这种“暴行”,因为 土耳其 人就是这么做的, 黑山 人只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 黑山 人不这么做,只能被 土耳其 人视为软弱,那么他们将大祸临头。

威尔金森爵士于是启程去了奥斯曼帝国治下的黑塞哥维那首府 莫斯塔尔 。在那里他看到的是同样的圆塔,上面的木桩插着 黑山 基督徒的人头。他向维齐进行了同样的说教,希望 土耳其 方停止这种暴行。维齐十分无辜地对他说: 黑山 人是如此残暴, 土耳其 人何其无助,只能自卫。对方不停止这种暴行,我方单方面停止只能自取其败。

莫斯塔尔 的圆塔

圆滑睿智的维齐,向喋喋不休的威尔金森爵士建议:如果 黑山 人先停止砍 土耳其 人的头, 土耳其 人也可以停止砍 黑山 人的头。傻白甜的威尔金森爵士,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双方当做皮球踢,还真给 黑山 大公写了封信,提出了 和平 倡议。当然这封信发出后如石沉大海,双方还是继续杀戮砍头。

威尔金森爵士呢?他离开了 莫斯塔尔 ,回到 英国 ,将此行经历写成《达尔马提亚和 黑山 》一书,赞山川之秀美,悲人民之苦难,愤统治阶级不作为,自然是广受文明世界的赞誉,名利双收。

威尔金森爵士的行为,代表着典型的 大英 帝国的行为。看一下,打一通嘴炮,表达一下文明高姿态,然后就溜了。

要中止屠杀,建立新秩序,是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的,更不要说担负道德责任。

大英 帝国,只对海上交通线、港口城市、和全球贸易感兴趣。像波斯尼亚这种荒凉的内陆地区,他们可没有任何兴趣花费纳税人的巨额金钱去干涉“它国内政”,更别说直接统治。

那种花钱不讨好,没有回报的事情,脏活苦活,一般大英帝国是不做的。

在这片土地上穆斯林和基督徒互砍人头,只要不砍到 英国 人头上, 英国人是不管的。

英国人不管, 德国人来了!

德国人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帮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干脏活的。当时普鲁士(德意志帝国前身)地处偏僻,土地贫瘠,经济原始,文化落后,但是剽悍善战,于是被有钱的 英国 人培养成了他们在欧洲的代理人和打手。每每遇到 欧洲 列强之间的冲突, 英国 人负责出钱,普鲁士人负责出命,做英国人的离岸平衡手。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普鲁士最终崛起,普法战争后 德国 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大国崛起后, 德国 终于不再做 英国 的马仔了,而是开始亲自下场,纵横棋局。

1878年的 柏林 会议上(德语:Berliner Kongress),在 德国 的力挺下,德意志帝国的亲兄弟,奥匈帝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中托管了 波黑 (奥匈帝国是一个以 德国 人为统治阶级的立宪君主国)。

奥匈帝国在这片贫瘠落后的土地上,投入了真金白金进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工商业繁荣发达,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穆斯林和基督徒互砍人头的事情,也在奥匈帝国托管期间终结。 莫斯塔尔 的人民终于获得短暂的 和平 。奥匈帝国努力建立了文明新秩序。

当然,奥匈帝国在后 来兴 起的大 塞尔维亚 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思潮中,都被认为是腐朽堕落的专制君主国。而在 英国 的进步知识分子眼中,更是 欧洲 十恶不赦的黑暗势力。这方面我们只需要读读 英国 女权先驱进步作家丽 贝卡 .韦斯特的《黑羊与灰隼》一书,就能感到书中那种对 德国 人的无处不在难以遮掩的厌恶感。丽 贝卡 女士对奥匈帝国在 波黑 的统治,大加抨击。而受惠于文明新秩序的 波黑 人民,也并不买账。他们回敬给奥匈帝国的是 萨拉热窝 一声枪响。

奥匈帝国真是悲催,脏活苦活累活都做了,反而不得善终。

随着一战的结束,奥匈帝国解体, 英国 人眼中万恶的 德国 人离开了 波黑 。

波黑 人民的日子却没有变好。这片土地上还要不断经历新的苦难和杀戮。南斯拉夫解体后,杀戮又重新开始。

现在的 波黑 ,实际上是在欧盟的托管之下。和一百多年前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托管的主体由奥匈帝国改成了一个跨国际的组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