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母亲唱着歌谣,走着走着就走进腊月了。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在腊月一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碌着为过年做准备。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祭灶日,蔡家要做八菜一汤庆祝一下。二十四是扫尘日,这天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打扫蔡宅的前后两院,母亲和舅舅也跑前跑后。打扫完毕后,就把两个大红灯笼挂在前门正中上方砖雕&ld[
阅读全文]
早饭经常有稠成糊状的大米粥和发糕,白水煮鸡蛋,配有豆腐乳、泡酸菜、一些小菜。可是,隔三差五刘妈就给添新花样,比如红豆薏米粥、豆浆、芝麻饼、黄糖小锅盔、油炸红薯饼、油炸南瓜饼、红糖荷包蛋、泡鹅蛋、咸鸭蛋、肉末炒泡姜豆、煮毛豆、煮花生、吸水胡豆等。舅舅最爱吃黄糖小锅盔,一次能吃四个,吃完就叫肚子胀疼,每次外婆就用鸡胗子內壁粉调水给他喝[
阅读全文]
小姨婆出嫁后蔡宅冷清了不少,家里人各就各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有母亲整天闷闷不乐,没精打采。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小姨婆走了她不高兴,那小姨婆也不能带着她嫁到山寨子上去啊!外婆想母亲高兴起来,就告诉她:“天气变冷了,就要过年了,过完年小姨孃就回来看我们啦。”“真的呀?”母亲急促地问。“真的!”外婆肯定地说。
母亲好像有[
阅读全文]
每天都有登门求教童哥数学问题的待考学生,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啊,得到他很多方面的指导。有时来请教的学生太多,他忙不过来,就叫我为他们解答。当时复习没有资料,只有把高中的课本翻出来,语文和数理化还好办,政治就难了,我去学校找八月以来的《人民日报》,查看第一版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摘要点做笔记。我写了几篇假设题目的作[
阅读全文]
“姐,你别说了,”小姨婆打断了外婆的话,“你跟姐夫可是门当户对,两家近邻,年龄相当,两厢情愿,那又怎么样?姐夫还不是扔下你们甩手就走了。”此话戳进了外婆的心窝子里!“那不一样,那是他父亲的错。”外婆还想争辩,可是小姨婆却说:“谁的错都一样,留下你们孤儿寡母,你让琏君(母亲)、志均(舅舅)去叫谁是爸啊!”小姨婆拉[
阅读全文]
那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是上山下乡大弄潮的幸运儿,因为三个哥哥已经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了,我属于留城在父母身边的那一个。记得在七六年夏从资中一中高中毕业时,我吵着嚷着要下乡,原因是我想上大学,那时大学生都是从工农兵推荐去,当兵做工人没希望,下乡是去大学唯一途经。可是,父母坚决不同意,我又哭又喊也没用,上大学的梦破灭了。后来[
阅读全文]
外婆冷静地看了幺舅婆一眼,从刘妈手里抱起舅舅,什么也没说,不声不响地直径向后院走去。“此话岔也!”老外公听见后从客厅里走出来,对幺舅婆说道:“进了这扇门就是蔡家,你的大姑子可是姓蔡。你不姓蔡却住在这里,是因为我的幺儿姓蔡。那俩小孩不姓蔡也住在这里,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姓蔡。”说得她无言以对。从此,全家上下再也没有人说三道四了[
阅读全文]
外婆回到蔡家后,一想到外公撇下他们孤儿寡母,就忍不住伤心落泪。母亲还小,不懂男女之间“情未了,人已去”的感受,只知道外婆的泪是为外公流的,母亲对外公的恨,就这样种下了。
蔡宅在金带场镇上的上街,是坐北朝南、前后两院的十几间青砖大瓦房。前门正中上方是砖雕“蔡宅”的牌匾。从前门双扇木质铁皮包裹的大门进去是前院,前院中央是一条[
阅读全文]
母亲出生在民国时期的一个丰衣足食的富裕家庭。那是一九二四年的冬月,在四川资州城(资中县)近郊的乡下,有一处叫“后沟”的丘陵地带,那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郑家祠堂,在祠堂的后面有一个郑家大院,郑家祠堂加上郑家大院占地面积大约七十亩,母亲就出生在这个大院里。这个郑家大院上上下下有三十来号人,每天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各尽其责。母亲在这里过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