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长北京老妞,深爱北京,熟悉北京。
博文
北京养鸽历史悠久,起码可以追溯到明清两朝。无论王公贵胄、市井细民,均有热衷此道者。有人说,是京师汉人的风俗感染了旗人,也有人说,是旗人把喜欢摆养小动物的习性带给了汉人。大清近三百年的历史,已使满汉两族水乳交融,以上两种说法均已无从考证。但是,京城悠久的养鸽历史以及这个行当里的那么多的“讲究”,应无可争议的归属于老北京的民俗文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自从元朝在北平建都,经过明清两朝一直到民国初年,六百多年的皇皇帝都,人文萃集,在饮馔方面,真是称得上膳馐酒醴,盛食珍味,集全国之大成。可是如果有位外省人初履斯土,跟北平人打听哪一家是地道北平饭馆,就是北平老古典儿也没法指明,说不出来呢!北平人大都有俭朴的习惯,在饮食方面但求适口充肠,每天能有白米白面吃着,也就心满意足啦。真要想换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7-12-27 22:29:11)
过去,牛街回民很讲究礼仪,甭管什么时候碰见长辈或年长于自己的平辈都要打招呼。牛街回民称呼长辈与老北京的汉民大致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由于早年间没有“计划生育”一说,父辈间兄弟姐妹及他们的配偶、再往上一辈间兄弟姐妹及他们的配偶等等关系很多,对应这些关系都有特定的称谓。先说上一辈:“爸爸”、“妈”不用多说,街里街外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淸道光年间,菜市口北半截胡同路东,有一家小有名气的山东饭馆“广和居”。这一日,饭馆的老板见附近的菜店“二和号”来了几筐鲜菜。就买了一筐黄瓜,让菜店的黄掌柜给送过去。这黄掌柜是个牛街回民,自然不敢耽搁,就赶着卸了一半菜的骡子车来到了饭馆。那时候黄瓜是稀罕物,一般老百姓不敢问津,尤其当时是数九寒冬的腊月,这一筐顶花带刺、湛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菊有幽芳,枣有灵黄,月明下,小院厨房。把鲜活料,兑药材汤,看灶火红,大厨累,二厨忙。老辈功夫,后辈传扬,学来了,南北专长。通宵打理,直到晨光,道汁其浓,色其美,味其香。”这首词牌是“行香子”的词,形容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酱肉作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提起老北京的“沙窝门排叉儿”(亦称“沙窝门焦排叉儿”),估计70岁以下的不少人大概都不知道。就连“沙窝门”就是北京的“广渠门”,恐怕也有人不知道。但7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则不同,起码他们都知道“沙窝门”就是“广渠门”。我小时候,胡同里的男孩子们经常唱一首顺口溜,虽词句不大文雅,倒也不失孩子的天真稚气,加上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老北京的传统小吃“灌肠”,是一种用料和制做方法都非常简单的食品。传说灌肠是把淀粉灌进猪肠蒸熟即可,所以有诗句“粉灌猪场炸得焦”。实际上,现在的灌肠都是直接用淀粉调成稠浆,配之上好的红曲,上锅蒸熟后晾凉即成为粉坨子状的灌肠,吃时用刀切成薄片用油煎。具体做法,我曾经发表文章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了。老北京人几乎没有不喜欢吃灌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老北京的传统小吃“灌肠”,是一种用料和制做方法都非常简单的食品。传说灌肠是把淀粉灌进猪肠蒸熟即可,所以有诗句“粉灌猪场炸得焦”。实际上,现在的灌肠都是直接用淀粉调成稠浆,配之上好的红曲,上锅蒸熟后晾凉即成为粉坨子状的灌肠,吃时用刀切成薄片用油煎。具体做法,我曾经发表文章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了。老北京人几乎没有不喜欢吃灌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藕,老北京人也称之莲藕、莲花藕,这种水中生长的植物,其营养价值和功效,人们几乎说得近乎神乎其神,什么清热凉血、益血生肌、健脾开胃、通便止泻,等等。藕,可以生吃、可以做菜肴、可以做营养价值高的藕粉、可以炸“藕盒儿”、也可以做“藕馅儿饺子”等。藕馅儿饺子,似乎老北京人中吃这种馅儿饺子的并不普遍,但是毕竟有不少人吃。有人说,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老北京的城市设计,既有景山万春亭、钟鼓楼、四牌楼等精心规划、刻意安排的杰作,也有不少无心插柳、妙手偶得之妙笔。在熙熙攘攘的旧京街头,偶尔邂逅这类小品,惊喜之余,亦能得到许多城市设计方面的启示——不妨称之为老北京的“街头奇遇”。  万松老人塔是北京旧城内难得的金、元时期的建筑遗存。该塔屹立在车水马龙的西四南大街西畔,位于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