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长北京老妞,深爱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老北京曾畅销不衰的“沙窝门排叉儿”(转)

(2017-12-13 21:49:51) 下一个

提起老北京的“沙窝门排叉儿”(亦称“沙窝门焦排叉儿”),估计70岁以下的不少人大概都不知道。就连“沙窝门”就是北京的“广渠门”,恐怕也有人不知道。但7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则不同,起码他们都知道“沙窝门”就是“广渠门”。我小时候,胡同里的男孩子们经常唱一首顺口溜,虽词句不大文雅,倒也不失孩子的天真稚气,加上句句都有老北京话特征之一的“儿化韵”,听起来倒也感到亲切。这顺口溜是:“小外国人儿,顶尿盆儿,一顶顶到了‘沙窝门儿’……”在孩子们的嬉闹中,这沙窝门的名字已经铭记在那一代孩子们头脑中。 说起“排叉儿”,老北京人也称之“炸排叉儿”。这是老北京很普通的一种小食品,也可以叫“小吃”。老北京人几乎都喜欢吃这种食品,一些饮酒者更是把排叉儿当作下酒菜儿。直至现在,大到著名的“沃尔玛”超市,小到普通的个体小铺儿,都有卖排叉儿的。这种食品虽看似普通、做法简单,但是若在客人中形成“品牌”却不容易。前不久,我的一位同事买来一包排叉儿请大家吃,人人都说好吃。于是我就问他是不是在北海公园东门外那条食品街买的,他说“是”。我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我也经常去北海公园东门外那条经营老北京食品的街道去买各种吃食,其中就有排叉儿,所以一尝就知道这位同事是在哪儿买的。可见“酒香不怕巷子深”。 为什么在昔日众多卖排叉儿的大小商户中,这“沙窝门排叉儿”最有名儿,主要是经营这排叉儿的老字号饽饽铺“裕顺斋”创出的“牌子”。昔日地处北京东南城偏僻的广渠门的老字号饽饽铺“裕顺斋”,以生产面向广大普通平民百姓的物美价廉的饽饽而出名,“沙窝门排叉儿”就是其中一种。这种老北京普通吃食,“裕顺斋”可是精心制做,他们考虑到平民百姓的利益和口味,在生产和销售中做到物美价廉。所谓“物美”,就是严格按比例选用和配置白面、香油、芝麻,用清水和面,做成排叉后下油锅炸至焦黄透亮再出锅。“裕顺斋”的排叉儿外观油光鲜亮,入口香甜焦脆,而且放置几天都不皮软,味道口感明显与众不同。至于价格,普通百姓一般都能接受。所以这“沙窝门排叉儿”是凭诚信和物美价廉自己创出的名声,不仅广大平民百姓爱吃,就是富户大家的人也爱吃。我们胡同里一位清朝贵族后人,就特别喜欢吃这沙窝门排叉儿。这位年过六十岁的老人,经常骑着自行车去“裕顺斋”买排叉儿。 说这“沙窝门排叉儿”畅销京城各处,包括郊区,一点儿都不为过。据说当年这“沙窝门排叉儿”老北京很多“酒缸”、酒铺儿等,既代卖,也作为下酒菜儿卖;不少走街串巷的流动小贩,也叫卖这排叉儿,当然都是从“裕顺斋”批发的。所以从民国直到新中国建立初,这“裕顺斋”的“沙窝门排叉儿”始终畅销不衰! 我小时候,正好赶上这“沙窝门排叉儿”的“尾巴”。就在听着胡同里的孩子们唱着“一顶顶到沙窝门儿”的歌谣声中,也经常听到有邻居老奶奶互相招呼:“走,沙窝门儿买排叉儿去!”买的就是那“裕顺斋”的“沙窝门排叉儿”。 童年时代,我奶奶经常带我去崇文门外那条“花市大街”吃老北京小吃。在这条街有时候遇见去“裕顺斋”买排叉儿和糕点的邻居。上小学后,奶奶去世了,我也就很少去花市大街了。前不久去旧貌皆非的花市大街西口南侧那家书店买书,顺便问一位50多岁的女服务员是否知道“裕顺斋”,说了半天他都没听明白;往东走时沿途又问了几个老人,只有一位是真正的北京人,他也不知道“裕顺斋”在哪儿。我也就懒得再打听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