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师微信发来一篇文字,我于是整理手机,读到3年多前写的一篇日记。
2015年10月12日
今天是感恩节,我有幸在今天陪伴我的中学老师,来访的朱老师一天。他因为家庭出身失去了正常上大学的机会,但却在高考三次落榜后被母校(巢县一中)聘为物理老师,第三年开始在母校教高三的物理课,并且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母校的特级教师。朱老师今年74岁。他退休后来到[
阅读全文]
联系200多位会员的安徽医科大学北美校友会微信群,因新老群主,几位骨干分子和全体会员的努力,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群。余今撰写一副对联歌颂之。
二百人校友群,人人恬淡无私存尊重,凡尘净土此厢有;
万干个官僚网,个个躁狂有欲比逢迎,世外桃源故国无。
愿我们能够永远拥有并享受这块净土。
[
阅读全文]
盼尔回(平水四枝)阅读全文]
我的五姐辫子的故事(二)
二姐其实在家中是长姐,因为大姐一直长在上海,是外婆身边的掌上明珠。大姐1949年春被外公外婆带去了台湾。
二姐和排行老四的哥哥读中学之前一直长在乡下祖父祖母的身边。而三姐从小被别人家领养了。13岁那年,因为国家遇到了所谓的“自然灾害”,领养她的那家人没有吃的了,才被祖父母又领了回来。三姐只读了两年书,以后结[
阅读全文]
我的五姐辫子的故事(一)
我有四位同胞姐姐。和我生活在一起时间最长是家里排行第五的五姐。叫她五姐的当然只有排行第六的我一个人了。我爱人到了我们家以后叫她小姐(因为我告诉她这是四个姐姐中最小的一位)。区别于大姐,二姐和三姐。她第一次这么叫的,和我不一样,以后就没有改过来。
五姐属牛,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她有两个同岁的表弟,分别是大姑妈[
阅读全文]
糖的故事:母亲和她的儿媳
母亲生命的第一个16年中相当一部分光阴是在青岛和上海渡过的。作为一位海军舰长和远洋轮船长的唯一的女儿,她应该是在糖水中长大的。813淞沪会战之前,在上海读中学的母亲和外祖父外祖母一同回到乡下(而比母亲大两岁的舅父则随流亡的人群去了重庆读流亡中学)。母亲烧的一手好菜。除了从我从未见过面的外婆那儿学会做皖中家乡菜的[
阅读全文]
寄思其一
应知北国未辞冬,尺素无需寄万重。
短促电波传我意,心头指上孰稠浓?
寄思其二
青主将临点物苏,晴空万类倦情无,
老妻北望应知返,剪影拼看尺素书。
[
阅读全文]
鹧鸪天(无题/待定题)(词林正韵12部)
二月春风南美游,四人结伴乐悠悠。
霞来水荡高湖绿,云散峰攀曲径幽。
韶华去,美图留,尼康伴我寄情柔。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与萧郎夸镜头!
有业余摄影爱好的爱人与娘家姐姐等人游南美尚未回。这首诗是用她的口气写的。至于夸镜头,新镜头是三个月前一起在香港买的。
下半阙第四句抄乐李商隐,但赋[
阅读全文]
七绝老人的体态和心态(平水七阳)发有银丝尿有糖,肾藏钻石齿金镶。劝君莫集胸中气,风物长宜放眼量。[
阅读全文]
七绝弘道遗爱(平水十一真)
弘善阳城奉主真,道传僻壤不辞辛。
遗恩两岸坟他国,爱火长传小妇人。
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六福客栈(TheInnoftheSixthHappiness,1958)说的就是小妇人GladysAylward的故事。我这首诗藏头,“弘道遗爱”四字是蒋介石先生给艾伟德题的挽联。这位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的女传教士葬在台湾新北市的淡水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