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又一个?”没等她说完,一直比老大慢半拍、比老二快半拍的老妈就抢过了话头。
“对,这个是要亲自去的面试,就在XXX。所以我想你明天下班来接我回家,我面试的衣服都在家呢!”
“好啊!没问题!”我赶紧应承着。心想这个要是成了就太理想了,因为XXX就是我们隔壁的城市,离家不过六英里左右,太称心如意了。这么想着,老妈不觉暗下[
阅读全文]
小女儿还有一年大学毕业,她的专业和她老妈我一样——机械设计。去年暑假忙于修课没能兼顾暑期实习这件事,今年暑假不用选课挣学分了,所以我从年初就提醒她留意找跟专业有关的暑期实习工作。
我家这个小老二和她那个快人快语、精明伶俐的姐不同,安静、内向、心善、随和,属于读书坐得住,放假宅得了的类型。在学校也有一些朋友,基本的社交还是不用[
阅读全文]
来到美国后,那时和国内的联系只能靠书信,每次给爸妈写信都会附上一两张照片。大女儿出生后,照片全部变成和孩子有关的了,爸爸把它们集结成册,每次回老家就带给奶奶看。后来有朋友回国,我们托人家带回了一盘录有妞妞哭闹、牙牙学语的磁带。奶奶有生之年能听到地球另一边的重孙女的声音,能看到这个美国重孙女的一岁生日照,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欣慰。
后[
阅读全文]
两年后,大三结束的暑假,我护送奶奶回老家。爸爸帮我们买的卧铺票,奶奶下铺,我在上铺,我们不停地吃、不停地说笑,望着车窗外辽阔的田野、喜人的庄稼,我们的好心情也随着那欢快的列车飞扬起来。晚上安顿奶奶睡下时,我把奶奶的拐杖放在她手边:“奶奶,您半夜要上厕所的话,就用拐杖捅捅我。”我指了指我的上铺。
我毕业参加工作后,一次年底有个[
阅读全文]
奶奶的心胸很宽广,思想也很开通。晚年住在我们家的时候,在老家的小叔叔经常来信讲一些家里的事情。一次提到已有一儿一女的小婶儿响应计划生育号召去做了结扎,爸爸看过信后嘱咐我给奶奶念信时不要念这段。不记得过了一段时间后奶奶是怎么知道的,但她的反应很淡然:“现在都是一家两个了,挺好,挺好。”我们听了也踏实了。有时小叔叔的信中会提到村里[
阅读全文]
社会进步也体现在人们的吃穿上,以前奶奶来住,每天忙做饭和拆洗棉衣,要么围着炉子要么守着针线笸箩。这次来就不同了,我们住在大学校园里,学校几个食堂里的馒头大饼酱制品还有热炒,非常方便地就可以买回家上桌开饭了;商场里或地摊儿上各式毛衣夹克羽绒服已取代了家制棉袄。奶奶白天端坐家中,无所事事,闷得发慌,遂提出要我去问问宿舍中的外地同学,是[
阅读全文]
奶奶第二次回老家是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一个星期,天摇地动后,邻居们都聚在楼群外的空地上,大家看到我们一家都会感叹一下我家的老太太多么的好福气,没有赶上这样的天灾,不用过这种近乎颠沛流离的防震棚生活。我小小的心灵接受的最多的就是:“好人有好报啊!”
一转眼我进了大学,高考前夕我们搬了家,是个在爸爸工作的大学校园里的两居室独单[
阅读全文]
今天回想起和奶奶的闲聊可以用“闲情逸致”来形容,因为她永远都是那么祥和、淡静。在讲到村里的地主时,奶奶说:“地主那一家人可心善啦,每次有小孩在他家门口玩,他总是要拿些好吃的出来给孩子们。村里谁家有个什么急事,他总是会帮忙。”。。。还有,“村里那些成分好的都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在村里混不下去的。解放了,不知从哪都跑回来[
阅读全文]
终于平安地到了机场。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坐飞机,那个年代出行坐飞机还是极少数人才能负担得起的,来到机场的人应该都是有一定阶层的或是外国人。我们本来打算找个简单的旅馆住一夜,但各处早已客满,只好来到候机大厅。那天的机场俨然就像国际难民集散地,各个国家的人拖儿带女、大箱小包、神情焦虑地聚集在这里。
比北京火车站候车厅小许多的机场候[
阅读全文]
6月6日一大早,妈妈准备了一桌堪比晚餐的丰盛早餐,全家和表哥一起举杯祝我一路顺利。收拾过早餐,送行的车等在楼下,我就要告别这个家了。爸爸还在床上不能送我到楼下,我在他的床边跟他道别,爸爸在我的右颊上亲了一下并轻叹一声,我的眼泪下来了,应着爸爸的“记得常写信”就走出了房间。
车站站台上没有几个人,车厢里还是空空的,和前一天差不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