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唐人街情有独钟,因为刚来海外读书的大学就靠近一唐人街,那时常去买菜吃大排档,现在搬到离那里不远的另一个城市工作生活,但时不时的要回去看看,一是有点怀旧,二是感受一下唐人街的人气,顺便品味中式美味菜肴。
但最近带朋友去唐人街吃饭,发现那里愈发脏乱差,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垃圾浊物,沿街的店家把商品摆到门外,菜堆放在路边,行人顺势就蹲下[
阅读全文]
最近在微信上老见到国内朋友提“亚历山大”几个字,开始不解,后来才搞明白了“你有压力,我有压力,压力比山大”。仔细一想,几个字满有道理。去年回国与猪朋狗友聚会,常常听到他们抱怨,现在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暴露出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各个阶层的人在这环境下,工作、生活要承受不小的压力,内心有痛苦已属常态。
老习上台后,当官的[
阅读全文]
今年春节期间,一位上海女孩到男友乡下老家过年,不知受什么“刺激”,她将男家的年夜饭发到网上(见下图),之后与其分手连夜返城。女孩所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论,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婚姻与家境的关系,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细读各方面的唇枪舌剑以后,颇为感慨,中国发展到今天,老毛一直努力想消灭的“三大差别“,现如今是越演越烈,差[
阅读全文]
中国新年刚过,大伙还没从“吐槽”春晚的兴奋中走出来,博友言咱《文学城是硝烟滚滚》,起因是博友之间就各自博客的内容与指向引起了纷争,于是乎,各路江湖“豪杰”纷纷登场,翻历史讲旧案,拥抱拍肩,捅刀下绊,应有尽有,.......披着马甲的网民左中右一下就分出来了。从这硝烟中让俺一下子看到了“老炮儿”的身影,尤其他的经典语录也完全可[
阅读全文]
这些年混在海外,经历了不同的公司,俺也结识了不少朋友,有老中有老外,那么今天就说说都是什么样的老外成为了朋友。
大家知道美国加拿大是拼盘和多元文化,移民到这里的人,可谓是五湖四海,所以共事的人也是来自世界各地。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宽松,大家带着有口音的英语,也能彼此容忍。每天上班,大家都是在“你好吗”、“Goodmor[
阅读全文]
看《非常勿扰》,常听到台上男女嘉宾,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最后跟谁结婚生活一辈子,有嘉宾会选择“找一个爱你的人结婚”。这简单的一句话暗含稍许的无奈,意下是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肯定不是一个人。“情愿找爱你的人”,这看起来是挺讲实际,只接受少付出。但现实生活中,没听说过这种"分裂"生活的人会过得幸福。
有一个家境不错的朋友的女儿[
阅读全文]
一过年,就想着吃,年前说过与北方人有关的《说说吃饺子的那些事》,现在又掂着让人留恋的北京炸酱面与打卤面,这两样有时想一想都让人流口水。对此,也许住在北京以外的人不解,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在北京生活过的人的一种情结,一个人心目中最好吃的东西是小时候最爱吃又经常吃的东西。我们成长在文化大革命年代,那时以吃食堂为主,炸酱面与打卤面就常常是[
阅读全文]
前不久参加朋友儿子的婚礼,新郎官娶了一个洋妞。当时朋友是喜气洋洋,话里话外透着征服了“八国联军”似的扬眉吐气。当然作为老友,俺们分享他们的快乐,但是心里还是酸酸的--还是这里长大的孩子有multiplechoice-:),不过脑子里也打了个问号,他们如何相处那?
谁知让俺言中了,上星期朋友打电话来说异族通婚令人有些头疼,接着就开始数落。孩子结婚后就[
阅读全文]
写了博客《快评2016春晚,不一样的吐槽》,网友们与俺有相同的感受,这四个半小时的节目基本补齐了一年的《新闻联播》,想一想这本来是娱乐节目,结果观众真被“愚”乐了,猴年当猴耍。这让人不得不想起过去时代的“好”啊,那年代不靠绚丽的舞台,宏大的场面,靠的是演职人员的真心奉献,当然最主要是有一个宽松的大环境,那时我们有娱乐有笑声。
[
阅读全文]
我们虽人在海外,但每年对春晚还多多少少有些情结。有时看完也爱指指点点,可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看。今天一大早俺就爬起来,睡眼朦胧地收看2016年春晚。开场的喧闹叫喊,一下就把人带进春节这热热闹闹的气氛里去了,让人不醒都难。
央视的喜庆节目,主持人自然是重要的一环,今年周涛的回归是最大的亮点,从她身上凸显出女人贤淑端庄,不像朱军似打了鸡血一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