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期间找到了失联多年的老季。老季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同学,但他读的是在职,年龄要比我们长几岁。老季为人热情,待我们这些师弟师妹如兄长一般。周末我们常一起去看电影,看完电影饿了,慷慨的老季就请我们吃包子。现在已经不记得包子是什么馅了,但包子带来的快乐却一直留在心里。
老季明年即将从教授的职位退休,今年又喜提孙女一枚,生活安逸美满。我们[
阅读全文]

现在是短视频的时代,身边几乎每个人都在刷,就连80多岁的老爸老妈也不例外。他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开刷。老爸喜欢听老歌,老妈喜欢听健康养生知识。于是每天不到6点钟,我就在老爸手机里的《九九艳阳天》和老妈手机里的控糖5吃5不吃声中醒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后来我也加入了短视频的行列。嘿,您别说,还挺上瘾。随便一刷,一两个小时就过去[
阅读全文]

老父糖尿病多年,一直靠降糖药控制。按医嘱饭前半小时吃一种降糖药,吃饭时再吃另一种,一天三顿,一年365天,一天都不间断。一直以来安然无事直到前几个月老父腰部骨折。现在医学对腰部骨折已经有了一项先进微创技术,手术后基本稍作休息就可以下床了。但老父还是坚持保守治疗,在床上静养。人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对于80几岁的老人来说就不止一百天[
阅读全文]
最早知道亦舒不是通过她的书而是一则趣闻。当赵雅芝夺得“港大票选最喜欢的女明星”时,亦舒在她的专栏写到:“听说最近港大男生选本港最受欢迎的女明星,众望所归推选赵雅芝。忽然觉得当年进不了港大,简单是太幸运的一件事……大学生已失去从前矜贵味道。”赵雅芝长相温柔漂亮,拥有东方女性之美,她饰演的白娘子不知深入多少人的心,但竟[
阅读全文]
90年代初的夏天的一个中午,校园喇叭里照例又响起了凤飞飞的《追梦人》。人们也从校园的各个角落向食堂走去,其中就包括三个大男孩。
走着走着,个头最矮的小G突然说:“昨晚我梦遗了”。话音刚落,走在前面几步远的女孩的饭盆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三个坏男孩哈哈大笑。
替老公回忆一下每天听着凤飞飞,荷尔蒙在体内啪啪燃烧的青春。
凤飞飞的《追梦[
阅读全文]

今天读完了《愤怒的葡萄》(TheGrapesofWrath)。这本1939年出版的书据说在中国已经停止印刷,因为没有人读了。不知在美国还有多少人在读。这本书老,老得有的单词和英文语法和现在都有所不同。但还是一字不拉地读完了。除了欣赏作者的文字,故事和思想,更大的收获是对美国大萧条(1929-1939)那段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DustBowl:在1930s,中西部的Oklahoma,Texas,Kansas,Nebras[
阅读全文]

"书籍是一种政治行动。书籍是知识。书籍是思考。书籍改变你的思想"
--ToniMorrison--
ToniMorrison1988年因为《Beloved》获得普利策奖。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这段话在我眼中是对书籍最精辟的总结。
书籍改变你的思想。这种恐惧让世界很多国家都禁书,甚至焚书。
美国也禁书?回答是Yes.正如日本时报(TheJapanTimes)的评论:美国的禁书传统像五月花号一样[
阅读全文]

现在流行打卡。美国的一位朋友要打卡所有美国国家公园,国内好友正在打卡中国古镇。我要打卡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她们行万里路,我读万卷书。
茅盾文学奖自1982年首次颁发,至今有53部作品获奖。已经打过卡的获奖作品有:古华的《芙蓉镇》(第一届),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第三届),陈忠实的《白鹿原》(第四届),阿来的《尘埃落定》[
阅读全文]

现在流行打卡。美国的一位朋友要打卡所有美国国家公园,国内好友正在打卡中国古镇。我要打卡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她们行万里路,我读万卷书。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有大约122人获奖。作品之多,再加上语言障碍,打卡诺贝尔文学奖会比打卡茅盾文学奖更费时费力。
翻翻我的书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书籍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
阅读全文]

我也“出书”了,而且是Hardcover,还是超级限量版,世间只此一本。因为只有一本,也就没有亨利·梭罗的“家里大约藏书九百册,自己著的书倒有700册”的无奈了。
读鲁迅的《呐喊》,林海音的《窃读记》和白先勇的《台北人》,都不是长篇巨著而是一篇篇短文组成的文集。我的博客文章不也是一篇篇短文吗?于是我决定模仿一下,“出版”一本自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