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回忆(4)
母亲找工作的事,老没有什么进展。这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知识分子多的地方往农村干校打发还来不及,谁愿意要一个四十多岁的知识妇女呢。她病休以前是工资是一百以上,安置低了也不合适。
她从小在上海长大,本想到关系不少,原来的同学同事,到这岁数不少也都是大小是个头了,但是此时有相当比例在触霉头,去拜访一番叹息之余也[
阅读全文]
上海文革时代一般城市家庭收入是多少
上海当时有十个县,城市人口只是一部分。
不知道城市人口比例,大概一半?
这城市人口部分,中位线的家庭收入是多少?大概猜一下。
上海有很长时间是工业主导的城市,大部分人是工人。当时的工业是劳动密集型,光纺织工人就有几百万,凡是十几二十几岁想到工业界找个工作是不难的,只要不计较做什么(比如环卫工人;[
阅读全文]
上海的回忆(3)
我本性是个爱在户外活动的人,到了上海,到处是高楼大厦没处撒野颇为不爽。虽然比起北京住郊外的大院商业发达,但是那是大人们的事跟我没啥关系。
到上海上学的事情没有进展,要户口,而把户口搬到上海大概比搬到北京还不容易,虽然我有亲戚在那里。没得学上,提前体验了一把现在到大城市的民工的孩子不能有同等教育的待遇。没有别的孩子[
阅读全文]
关于念PHD说几句。
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要抱着几十年以前的心目中的PHD的形象。
在很久以前,PHD只有很少很少人念,拥有一个PHD是超人智力和成就的标志,找个工资好受尊敬的位置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由于普遍技术化工业化的结果,再加上全球化,PHD更多地是一个各个技术性行业对所需要经过多年训练的员工来源的链条中的一环,更多地是程序性的训练,而[
阅读全文]
上海的回忆(2)
上海是个移民的城市,二十世纪上半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它的基本格调。各种文化和移民汇集一起,造就了这么个大家都讲上海化的文化。
跟大部分市区的上海人一样,外婆家也不是上海土著。外公是宁波人,当年没受过什么现代定义的教育到上海来混生活,七混八混混到外国公司里,用现在的话叫高级职员,当时叫买办,文革时么。。。叫帝国主[
阅读全文]
写完了北京的回忆,再写一段上海的回忆(1)
小时候在上海住过一年,很多事情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们一家随着父亲的调动离开北京去了外地。前面说过,政治学院撤销,合并到军大,大批人另分配工作,比较倒霉的那部分人离开北京去各地部队。我不清楚这算不算一种处分,等级不动工资不动,也不是去牛棚干校,反而因为到了地方上大小也算个封疆大吏进来出去有[
阅读全文]
四十年的几点心得
今天因为写了四十年前的这个日子,不妨再多说几句,因为这个是子女教育坛,走到这个岁数,看多了世上的事,有几点心得可以分享。
一个是找一个好的伴侣是最重要的。一个好的夫妻关系,是几十年的互相造就,是彼此并不忌讳指出不足而不是试图维持一团和气。我的太太,是很能干的人,这样的人有时候在家里脾气不太好,但是她有一个好处,是[
阅读全文]
下面有人问起CUSPEA学生后来的去向,大体如下:
CUSPEA十年将近一千学生。这些学生普遍物理的基础很好,到美国以后做博士的两道关,一个是修课做资格考试,一个是做研究写论文,第一道关是有一定淘汰率的,在我读书期间我个人熟悉的学生中就有两个被淘汰,一个是欧洲人,一个是华裔,很伤心,特别是华裔那个,因为传统的金榜提名的概念破灭,愧对祖上,两个走的时[
阅读全文]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
四十年前的今天一大早,背个简单的包,从家里出来到路边车站等车。两件行李,已经在前一天用自行车驮到语言学院了。
车来了,车上人不多。上了车门一关。车动了。这一瞬间看见妹妹搀着母亲往前一跑,记住的是动态之中,灰白的头发飘起来。。。
在语言学院汇合今天出发的CUSPEA学生,做当天的CA981,双层的747SP,这个是短机身的,为跨太平[
阅读全文]
关于URGENTCARE的功能。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商业区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搞了URGENTCARE。
URGENTCARE的好处是随时可以去见得到医生(或者护士)不需要预约。但是能力有限。
我们这些学中文起家的容易对URGENT这个名目误解。URGENTCARE和EMERGENTCARE是两回事。
EMERGENTCARE:
Pregnancy-relatedissuessuchasvaginalbleeding
Moderatetosevereburns
Severeabdominalpain
Compoundfractures,wherebonespenetr...[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