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3、《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op.125)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位的作品。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
阅读全文]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作于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与《第五交响曲》同时首演于维也纳,1809年出版。标题性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特点,他的第三、第五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为每个乐章加了小标题,还在总谱的扉页注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这对人们理解这部作品特别重[
阅读全文]

贝多芬(L.V.Beethoven1770--1827)《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
阅读全文]
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
阅读全文]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LudwigFelir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
阅读全文]

由轻描淡写♀发表评论于2005-08-1623:29:03敲了两次,都被成了乱码....秋GG,傻蛋GG,九GG,流星,疯G,宝宝,佳人MM还有关注过这里及无法说出名字的人,谢谢您们.
(^&*)鬼鬼脸.请多珍重.:)
•由静止的流星♂发表评论于2005-08-1708:04:30
啊?!听口气,小鹿想趁房价高,准备把这个小客厅给卖了?千万别呀!!
#!#(双眼贴上胶布,不想看小鹿说是的流星)
•由静止的流星♂发表评论于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