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时评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
个人资料
博文
(2012-12-10 08:18:55)
对于前面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批判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必须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两个出发点来谈哲学,否则就全都是谬误。尽管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某些哲学思想在与其它谬误斗争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但是不能改变它们都是谬误这一基本事实。从这样的出发点思考问题,人的思路被束缚在一个很窄的夹缝中。哲学首先不应该是少数象牙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0 08:18:29)
客观唯心论与宗教有紧密的联系。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而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0 08:18:07)
在哲学里,不可知论属于认识论范畴。归纳关于认识的基本问题,我们得到以下三条:(1)我们的意识以为是否有客观的存在?(2)如果有,我们的意识能否认识它?(3)如果能认识,我们能否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对于这三条任何一条持否定的回答,则为不可知论;反之,即对这三条均持肯定回答,则为可知论。说到不可知论,就不能回避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指以下的一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0 08:17:34)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主观唯心主义不同的人的主张有不同的表述,这些表述是否为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读者又有不同的理解,再加以不同的注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0 08:17:09)
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任何观察和测量都有它的局限,不能给出事物的全貌。也就是说,要想把握事物的全貌,必须经过归纳、总结、理论推导。而且即使经过归纳、总结、理论推导,也不一定把握事物的全貌,至少我们没法证明这就是事物的全貌。这一点,表述本身已经很明确,而且与辩证法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观点不相矛盾。没有理由遭到辩证法的批判。如果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0 08:16:48)
静止包括以下两层意思:静止观认为物质世界是静止的、不运动的。在《主观自我》中已经提到,如果我们考察的是三维空间事物,我们说物质是运动的,但是把时间作为一维从四维时空考察,我们得到的是一张静止图像。虽然,某些理论(例如超弦理论)认为空间有更多的维度,但是一方面难以理解且未经证实,另一方面,更多的维度并不影响静止这一结论本身。即便是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0 08:16:23)
如果您要说形而上学看不到桌子和放在桌子上物体之间的支撑关系,苹果落地和地球万有引力的关系,四季变化和太阳的关系,那我只能说这是对于孤立这个观点的误解和歪曲。我们知道科学理论是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经过归纳总结,所形成的理论,有一些是以数学表达式形式表述的。我们知道每一次具体的实验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有非常限定的具体条件。但是一旦上升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0 08:15:32)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有形的物之上的学说,或者说是抛开物质的具体形(形体,形态等具体属性)而归纳更为本质的规律的学说。用今天的话讲不过就是哲学的另一种说法。然而,现今中国“形而上学”一词近似于贬义词,几乎成为错误的理论的代名词。请看下面这则定义:形而上学(metaphysics[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0 08:11:23)
人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努力把握有形物体之上的规律。由于它的非直观性,不同人根据自己观察的角度,建立了不同模型和学说,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流派与宗教思想(宗教本质上也是一种哲学)。哲学与宗教对于与自己不同的哲学观点或宗教派别多是采取了打压的方式。历史上哲学观念或者宗教的进步通常伴随着血腥的肉体消灭(例如哥白尼、耶稣等),这或许是因为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2-12-10 08:10:47)
首先请思考,哲学探索的目的是什么?是“知”还是“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的训导,说明人是能够以“知”为最终目的而追求真理的。“用”是“知”的目的还是“知”的副产物是一个看似微小,实际有本质区别的大问题。以“知”为目的的求知,人是客观的、包容的、多元的,“用”只是在“知”的基础上的一个自然的推广。以“用”为目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