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黎各是美国在加勒比海的一个自治领地,称为“波多黎各自由邦”,当地居民持美国护照,却没有选举权,不过居住在美国本土的波多黎各族裔在人数上是仅次于墨西哥裔的拉丁选民群,大多数居住在纽约,气场很大,很有势力。在欧洲殖民来了以后,岛上的原住民因对外来疾病缺乏免疫力而大量死亡,现在岛上的人基本是土著、黑人与欧洲移民混血的后裔,经历了400[
阅读全文]
我们去东加勒比的游轮旅程停靠的第一站是海地,那时海地正在闹霍乱加暴乱。定了游轮票后就开始担心,海地的情况似乎日渐恶化,每天传来的都是坏消息,很令人奇怪的是:游轮公司却没什么反应。游轮在海地的停靠站是北部的一个海湾“拉巴蒂”(Labadee),此地距霍乱闹得厉害的北部城市“海地角”(法国殖民时期称为“法兰西角”)不过五、六英里,暴民要冲到[
阅读全文]
这个小小的海岛圣基茨(StKitts)据说是哥伦布第二次来美洲时发现的,当时只有土著印第安人居住,他们称自己为“加勒比”,所以来自欧洲的探险家们就沿袭这个称谓将中美洲的岛屿和海称为“加勒比人的海”,这就是加勒比海(Caribbean)这个名称的由来。1海鸟翱翔的海岸线
英国殖民者来到岛上经营甘蔗种植园和糖厂,从非洲贩来黑奴当劳工,岛上现在的几万常住[
阅读全文]
年初乘游轮去西加勒比,第一站是巴哈马群岛,在首府那骚停了一天。事先在书上查到离那骚船码头不远有个去处叫ArdastraGardenZoo,招牌是“火烈鸟游行”。这使我联想到在电视上看到的有关火烈鸟的片子--南美成群的火烈鸟在浅水里行走,迈着小碎步,急速行进,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动作统一,很是壮观和有趣。去了才知道这个“火烈鸟游行”完全不是那[
阅读全文]
大岛
我们游大岛的行程十分简单:从游轮港口希洛(Hilo)出发,前往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去看活火山,然后去看一个地下的熔岩洞,回程时顺道参观夏威夷豆的种植园和加工厂。
弗朗哥是我们游大岛时的司机兼地陪,是葡萄牙人和菲律宾人的混血,脸的轮廓像欧洲人那样的鲜明,但一头黑黑的直发和黝黑的黄皮肤又有些亚洲人的特点。他站在车门口迎接我们,一[
阅读全文]
上海地标性的的建筑是如此的集中,在世界上的城市中少有,以前如此,现在更如此。外滩的都市景色在我脑海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本身的魅力,还因为我在上海度过了4年的大学时光。十年前曾回到上海参加我们77级毕业二十周年同学聚会,今年又回到上海参加三十周年毕业聚会。
聚会结束的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同学来到外滩,三[
阅读全文]
下午出工去小皓滩涂,是霞浦最为著名的摄影点,无数佳作产生于此。滩涂被两座山麓包围,东面一座、西面一座。山麓上的植被低矮,视野开阔,一早一晚都能拍片。我们先在西面的公路边停下,来到一块平坦的田野,拍顺光的小皓滩涂,然后绕到东面山脚,爬上山坡来到这天主要的拍摄点,友军摄影团已经率先占领了有利的地形,我们见缝插针,在友军的阵列中安营扎[
阅读全文]
现在在中国国内,以摄影为目的的出行被冠以一个很有文化的名称,叫做“采风”。出去采风与一般的旅游不同,采风只是一早一晚才出动,到了目的地后等光线,找视角,光线来了然后拍照。在一般旅游团出动的时间里,比如早上8点到下午5点之间,采风团则回到驻地休息。我9月下旬就到福建霞浦参加了这样的一个采风团,由当地的摄影师带队,到霞浦的各处海湾[
阅读全文]
结束了两天的加拿大之行,游轮回到美国境内的新英格兰地区,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缅因州海岸线上的阿卡迪亚国家公园。该公园在全美国58个国家公园里面,面积算很小的一个,大概是倒数第五。原来是一些顶级富豪的私人地盘,其中有大慈善家洛克菲勒二世,多尔,摩根,卡内基,福特,以及范德比尔特家族等人。这些富豪们在缅因风景如画的海岸线上买下一些海岛,作为[
阅读全文]
晚秋时节,我与家人乘坐公主号游轮从纽约出发,沿着北美东海岸游弋了一圈。先北上到加拿大新苏格兰省(NovaScotia)的首府哈利法克斯(Halifax),然后到加拿大新布省(NewBrunswick)最大城市圣约翰(SaintJohn),再南下回到美国,先到缅因州的阿卡迪亚国家公园,随后到波士顿,最后一站是罗德岛的新港(NewPort),游玩了东部大西洋沿岸的五个海滨城市。
这些地方不算特别惊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