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鳌客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渤海东面有五座山,常随波涛浮动。上帝命15只巨鳌用头顶着,山才固定不动。龙伯国有一个人由于出门要经过这五座山,觉得十分不方便,得知其是用鳌头顶着,就用鱼饵将这鳌钓起,一连钓了六只鳌,于是这两座山就沉入大海
博文
最近经常听到同事抱怨小孩又不听话了,难以管教。其实我个人非常相信,这些“不听话”的孩子拥有的创造性潜力和性格力量,通常超过他们温柔乖巧的弟兄姐妹和同龄伙伴。前提是,父母能帮助他们学会疏导自己冲动、控制自己无拘无束的意志。
看着这些小生灵一天天成长,如花般渐渐盛开,学会世界的道理,学会爱,还有比这更让人激动的事吗?当我坐在壁炉边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1-03-26 10:22:51)
平时上班忙,没多少时间陪伴孩子,所以一有空闲就会充分利用机会好好跟孩子们玩。我自己比较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理性思维。男孩子嘛,从小就应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爱上数学,活学活用,是每个父母最大的心愿。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据说当前风靡欧洲的幼儿情景数学理论《奇迹幼儿教学》,1000位妈妈推荐的奇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随着三月的过去大儿子又大了一岁。前天饭桌上他问我:爸爸我长大能进哈佛吗?
我一愣,儿子小小年纪竟有这般志向。每一个家庭都望子成龙,但教育有一个天然的滞后性,了解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世界顶尖大学录取学生的要求,应该最接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他们几百年锤炼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正是每一个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1-03-19 12:05:30)
去年,陪同孩子参加了三周的汉语寻根夏令营。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了,回顾在夏令营的这些日子,我觉得充实又有意义,因为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快乐,紧张,新鲜和责任。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与这些中外孩子一起渡过的这段时间,给我自己补了一堂生动的国学课。从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感触并没有这么深,只是觉得他是中国的代表性产物之一,但是在陪孩子们上课的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国是我永远的家”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加拿大,中国是我永远的家!中国是我的家,爸爸说,那里有雄伟的长城,和古老的文化;那里有爷爷奶奶和姥姥老爷的家。爸爸妈妈在那里长大,他们仍然怀念小时候的家。我出生在美国,第一句学的却是中国话!爸爸妈妈,教我学中文,为的,是和爷爷奶奶,姥姥老爷,说上话。我,也去过中国,爬过长城,吃过油条,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为了提高孩子们中文口语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夏令营的老师们特别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精彩的“快板课”。
打竹板,今天为您表演啥?来到北京学汉语,辛辛苦苦为了啥?早晨起来练武术,南拳北腿少林寺!八点以后学汉语,因材施教都在理啊!千字文、百家姓、成语、笑话、我真高兴啊!你一言、我一语不信你就比一比!什么,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关于汉语寻根夏令营的另一个故事是夏令营带队老师告诉我的,做为一位父亲我们听完都很感动:2010年7月18日因病我没有配孩子们。全体寻根夏令营师生一起到生存岛体验生存训练。生存岛是本次夏令营最有特色的一站,那里是集旅游与教育于一体的培训基地,包括了水上竞技-趣味体育-农事-工艺-驾驶培训-攀岩-飞斧-射击-山地训练-飞降等一系列的扩展训练项目。生存岛的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0年7月8日。天气:晴。今天北京的天气依旧很热,但是孩子们上实践课的热情比酷暑还要热烈。一大早,1,35组的孩子们整装待发准备前往实践课所在地“蓝色港湾”,是一家北京知名的综合型“美食购物广场”。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品尝中国传统食物学习中文,记住5道中国菜名,了解两道中国菜的基本烹饪方法。注意呦,同学们在老师的跟踪下,乘坐北京的公共汽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1-02-26 11:22:10)

我于90年代初期公派到美国,如今已在海外工作多年。始终觉得有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决定我们的事业成败,甚至家庭幸福。正如近期读到的一本书所说的一样。古语亦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好习惯”是我们能够“善其事”的“利器”。生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学会自我提升、自我投资,把身体、精神、心智都保持在最佳状态下,这样我们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我的两个孩子都在美国出生的,一个8岁男孩一个10岁女孩。初为人父的时候还没想到这么远的事儿,到他们2-3岁左右一次偶然机会读到一套关于培养小孩的书。受益匪浅。《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培养小孩尤其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权威专家深入剖析男孩教育精髓,倡导用最契合男孩心理特征、成长规律的方式教育男孩。
如果你期望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1]
[2]
[3]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