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个词,就会联想到那个有名的怨妇并且还有很著名的唱段《苏三起解》
苏三为嘛“怨”?因为“冤”!所以喊“苦”啊。
还有个文学中的怨妇:祥林嫂,倒不一定是“冤”,是命不好,所以见人就诉苦:“我们阿毛”。
怨妇大多还是有冤或有苦,还没什么本事,找不到出气口,只能作“怨妇”,被人嫌,有人会抬杠,苏三不[
阅读全文]
一直没缠足的有客家人满洲人。
鸦片战争后,沿海的部分基督教天主教徒开始有不缠足的了,但被一般老百姓当作”二鬼子“,婚配只好嫁给同是教徒的人家。
清末,政府推广不缠足,但民间守旧势力严重,到了1900年后,沿海城市那些读过洋学堂的人家,逐渐开始不给女孩子缠足了,或者已经缠了的也开始”放“了,教徒也如此。内地的这股风晚一些,读洋[
阅读全文]
一社会生活方普现象小调查在北语学10楼走廊内,小组成员发现了一组有趣的现象:一名同学先是拿起手机,与家长聊起家常:“喂?妈,弄啥哩?今天吃嘞面条,明儿个降温了,恁多穿点哈!”然后转过头去,和同学交谈:“亲爱的,那本书下午能帮我带一下吗?谢谢,爱你!”两种语言交际模式间的反差和对比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我们随后采访了该同学,以下[
阅读全文]
工人再高级别也没有”待遇“,五六十年代工人只有一项,当选过全国级别的劳模者,退休拿100%退休工资,俺家邻居中好几个。
至于农民,算什么?凭嘛也得有待遇,笑话。
[
阅读全文]
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二毬货石光荣,战争期间在战友来营房白相时,俩货直接就去了伙房,把留给大家吃的一板豆腐吃光。
变成薪级制后,那战友又来了,这是石光荣再二蛋子,也不敢教诸琴”老婆,去军部小食堂拿些鸡鸭鱼肉回来“,只能说”老婆,上哪儿去买些鸡鸭鱼肉回来“。
老婆实在临时买不回来好菜,只能到小食堂”买“几个小炒,[
阅读全文]
五六十年代,单说干部,不同级别在工资住房医疗用车出差交通住宿等的差别,是正式以文件规定的。
一是为了限制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不受限制的享受“供给制”的“供给”,当然顶级的干部除外。
二是学苏联,那时什么都学苏联,苏联对干部的待遇也有相当繁复的规定,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三,“老子打天下,现在不该享受享受吗”[
阅读全文]

彻底的话,下一站应该写成:XiaYiZhan,电梯上的字也该用汉语拼音:WuZhangAiDianTi[
阅读全文]
看他那张白卷上的信,当然这是一个悖论,既是白卷哪里来的信?既然有封信,咋会事白卷?题外话了。
若那封信真的就是他那天当场写的,这小子文才不错。
若他没被推荐参加考试,若他做不出真的就交了张真的“白卷”,显然不会掀起轩然大波,他也不会进大专,也不会当个什么官,更不会成个三种人去吃几年牢米饭。
到了1977和78年,他大概率会去参加高考[
阅读全文]
工农兵学员中确实有出类拔萃的人,77-78级中自然也有傻球不啥球的笨蛋,但作为两个整体来比较,在学业上77-78级胜出不少,千万别抬杠,拿郎平和潘长江比扣球,用以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工农兵学员的缺陷,责任不在他们,这也是其中的优秀分子,在允许考--注意是考,不是推荐--研究生后,无不发奋努力,争取“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之所以后来成[
阅读全文]
那时城镇的单位里,无论全民还是集体所有制的,女职工少得多,所以男性职工的”寻亲“可能性就不大,其中那些家在城镇的男职工,还在先天上比家在农村的有优越性,毕竟一个城镇女职工找对象的时候,找个家在农村的男人,”后遗症“较多,唯一的好处是与婆婆相处的时间会少些,但今儿老家盖房明儿弟弟娶媳妇啥的事,会比家在城镇的多得多,但家在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