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差、悲剧铸成:谈谈《罗密欧与朱丽叶》
廖康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因莎士比亚那支生花妙笔而家喻户晓。但在这悲剧中有个日期变更的细节,似乎没有人讨论过。星期一,罗密欧因决斗刺死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被放逐到曼多亚。朱丽叶的父母随即逼迫她于星期四嫁给帕里斯伯爵。在第三、第四幕中,人们反复提到这两个日子,而且大家都认为这一安排太紧[
阅读全文]
也谈幽默廖康最近,畅销书作家吴玲瑶来我校做了演讲“幽默处处有”。在引发众人欢笑之余,也引发我思考:幽默到底是什么?如何产生?与笑话和滑稽等有什么不同?我们都知道,幽默是个译音词。会法语发音者还知道幽默念上去多么像法文humeur。这个词大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才译入中文,西文的原意是“体液”。在近代西医发展起来以前,欧洲人以为人有四种体液:血[
阅读全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利器的革命
廖康
国人爱论道,很多人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加以价值判断,认为道高高在上,远比器重要。他们不知道,实际上,许多变革都是因为在下之器改变了才发生的。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盛赞“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者多,盛赞“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
阅读全文]
推车
廖康
美国城市很少有几座像我们这半岛,主要的街道两边都有专设的自行车道;虽然窄点儿,一人一骑还是足够宽敞。我在这车道上一边推着车,一边胡思乱想:“什么自行车?真是名不符实。不推不蹬,它能走吗?还是台湾的叫法——脚踏车——比较准确些。把汽车automobile叫作自行车还差不多。嗯,也许是因为当年自动化程度太低,有这么个车,不太费力就能走[
阅读全文]
巴寇和野鸭“橄榄油”廖康 “先别忙着回去上班,”午饭后巴寇悠闲地说道,“我带你去见个朋友。” 胖墩墩的巴寇一头华发仿佛撒满了盐和胡椒粉,他是我从纽约来到加州蒙特瑞公司总部工作后结交的第一个朋友。巴寇为人友善,喜欢开玩笑,甚至连生人也不放过。刚才,他看见临桌几位衣着楚楚、戴着牌子来此地开会的人士正襟危坐,气氛严肃,便走上前去,看[
阅读全文]
我的勇士小黑鸡廖康咱们同胞喜欢起哄架秧子,干什么都是一轰而起,大干快上。一会儿三反五反了,一会儿大跃进了,一会儿四清了,一会儿文革了。领袖振臂一呼,群众积极响应。还别光怨老毛,大伙儿这肉体凡胎里都缺个主心骨,人云亦云,唯恐落后。就在文革初期,民间还有些小风潮呢,那可不是老毛扇起来的。虽然整天斗啊斗的,朝不保夕,可大伙儿还是变着法儿[
阅读全文]
反刍
廖康
记得在大二初读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时,我对同桌说:“这饥饿虽然描写得生动,还不到家。”那时,我们每天练习英语对话,没的说了,就讲各自的经历。我那次给她讲了我在干校时曾饿到什么程度。
那年,我还不到十四,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随父母去了干校,每天干体力活儿,大伙儿一块儿吃食堂。每人固定一份口粮,顿顿熬空心菜、豆腐渣,连[
阅读全文]
毛驴=屁股:英美词汇差异趣谈
廖康
不知您纳闷过没有,ass明明是毛驴嘛,怎么美国人用这个词,意思通常是屁股?后面要是再加上hole,一般可不是指身体器官,而是骂人了。而且,由于这个意思太通俗,您要想说毛驴,就不得不另选一个词donkey,免得让人家觉得您口腔不卫生。记得在英国没有这个麻烦。但当年在英国学习,我是首次出国,体内抗精神污染的疫苗还在[
阅读全文]
乘公车——人物速写
廖康
最近,我们学院的公车服务出台了,教职员工都可以免费乘公车上班。虽然公车绕来绕去,得在很多站停下来,要多花一些时间,但省钱省心。而且公车比小轿车高得多,更便于看风景,而且不必担心走神出事故,听书也不会影响开车了。但多数乘客都是同事,自己闷头听录音可能显得不友好,还是跟大家聊天,观风望景吧。可看什么风景能比[
阅读全文]
从特洛伊战争说起
廖康
电影《特洛伊》引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和有关文学的兴趣。在下不揣浅陋,就已所知,从特洛伊战争说起,谈谈它引发古人所写的史诗和戏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特洛伊战争是西方文字记载中最早的一场大战。这文字是一部长达24卷的史诗《伊利亚特》。它并不是历史,其中还掺杂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它只是个故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