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2009-10-17 00:38:10)
别了司徒雷登之后
作者:宁远
司徒雷登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文化人才的培养所作出的贡献,是其他西方人不能企及的,但他与中国的真诚友好关系,被毛泽东泼上许多污水。
一八七六年,司徒雷登(JohnLeightonStuart)出生在杭州的一个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家庭。后来回到美国接受教育,一九零四年毕业于纽约协和神学院,一九零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李新笔下的“邓小平来了”

前不久发过一篇题为《读《李新笔下的刘少奇》杂记》帖文,是读《随笔》一篇文章而引起的感慨,其时尚未读过李新原作。国庆无处可去,去博雅书店一逛,抱回一摞书,其中-本就是——《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
李新何许人也?
王蒙为本书写-序,题为《怀念我遇到的笫-位共产党员李新同志》,说早在1946年,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沈志华教授与他眼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文/罗学蓬
目录
笔者告白
——沈先生眼中的朝鲜战争独发奇响,风起云涌,血影刀光,让人耳目一新,身心震撼;中苏破裂的原因早巳铸成定论,然沈君一番全新解读,令人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1、史学界呼喇喇杀来一匹黑马
——伶牙俐齿远远不是沈志华的演讲能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同样一桩重大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史海钩沉]此时无声胜有声--主张中国原子弹下马的是谁?
钱学森说:“曾经一段时间有那么一些误解,认为搞“两弹”是个错误,花那么多钱,没有用来发展生产。这还不是个别人的意见。”(《追忆航天峥嵘岁月》,《了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25期,
其实情况远远不仅仅是“误解”那么简单,而是差点让原子弹下马:“在此严峻的经济困难时期,对是否继续研制原子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转贴]老兵买旧书发现84份阵亡通知书为烈士寻亲10年
旧书摊上发现84份“阵亡通知书”
  据新华社电当河北省晋州市庄合寨村84岁的王沧言老人意外收到丈夫路焕文的“阵亡通知书”时,悲喜交集。57年的苦苦等待和寻找,终于有了结果:丈夫原来是解放战争的烈士。
收到半个多世纪前发出的“阵亡通知书”的烈属还有另外23户,这些通知书全部来自山西省太原市一个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转贴]时寒冰:感受美国的大学教育
美国因何而强大?
  这是许多人心中的谜团。
  这次美国之行,在美籍华人吴隆、Susan等的引荐下,我近距离接触了美国的大学教育,为那种自由交流构筑起来的享受型教育而震撼。
  从洛杉矶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了SanDiego(汉译:圣迭戈或圣地亚哥),据朋友介绍,圣地亚哥大学属加州第三大学,近年来排名上升较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转贴]中国青年报:刻意爆炒的90后女生愿嫁黄世仁
刻意爆炒的90后女生愿嫁黄世仁
刘福利
--------------------------------------------------------------------------------
“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用列宁的这段话,来观察当今某些媒体和公众对年轻一代尤其是“90后”的评价,显得十分贴切。
最近,就有这样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张春桥人格中可贵的一面
作者:谷粱
中国前副总理张春桥去世19天后,中国官方才以一篇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新华社“通稿”对外公布了他的死讯。消息仍称其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并用了“病亡”一词。美国之音认为,推迟宣布张的死讯可能是由于“中国政府或许依然拿不准如何评价他的历史作用”。
同样,本文无意也无力涉及张春桥的历史作用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转贴]美国媒体一边倒讽刺国家领袖获诺奖
广播里听到最多的是:“哇!棒极了!真精彩!”(Wow!Wonderful!Fantastic!)。
还有观众给节目主持人打电话说,“祝贺你得了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主持人说:“我还没有拍过故事片呵,当然我是打算拍的。”“现在是有良好意愿就给奖鼓励。”“哇!这真太棒了!”连奥巴马的新闻发言人都感叹:“哇!”
“他促进了什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被国人误读50年的朝鲜战争“四个错误论”
中国人在谈及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看法时,最经常被引用的是这样一个观点:“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跟错误的敌人进行的错误战争”。本贴权且称其为“四个错误论”。
“四个错误论”出自美国五星上将奥马尔8226;布雷德利之口,对中国人堪称相当受用,既然我们的敌人从头错到尾,那我们自己当然又一次“一贯正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1]
[62]
[63]
[64]
[6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