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波兰文而在华沙街头漫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街名,路标,电车行程,店号,几乎找不到一个英文字。那些名字的拼法跟英文颇不相似,加上字母的变化,--比如L上还要加一撇,--看着有点晕,记起来更难。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在妄测,但是这可能和波兰多舛的历史有关。这个国家因为地处欧洲中部,数百年间屡受瓜分,就在最近几十年间,还在东西两边夹击中[
阅读全文]
圣诞节马上就要到来了。我跑到外文书店,用半天时间挑了一张很精致的贺卡。我别的都没写,只写了“圣诞快乐”,然后把它放到“公关报”雯雯的信箱里。那时是中午,大家都在休息打牌,没有人看见我。
第二天早上,大概十点钟的时候,我在电梯口遇见了雯雯。她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回笑,但我们并没有说什么,就互相走开了。
傍晚,天阴沉下来。我看着十七楼[
阅读全文]
我跟常人一样,在自己的大脑中安装了各式各样的软件。其中有一个是自己开发的归类系统,每次我面对陌生女子,这个系统就会自动运行一下。女子或被归为“迷人型”,或为“非迷人型”,结果取决于许多变量,例如年纪,身高,相貌,举止言行。我知道这样很不好,但是这个软件属于那种顽强的病毒软件,既经安装,你再也无法将之拔去。因为我装有很多病毒软件,所[
阅读全文]
星期五晚上,李小先通过顾虹把雯雯约了出来,名义是卢辉的“赔礼酒。”我们在报社边上的顺风大酒店要了张靠窗的桌子,点了一瓶干红。顾虹用揶揄的眼光看我,说,“张东,卢辉,你们两个过分的噢。”我们又再次道歉,说那天玩笑开的不好。雯雯笑着说没关系的。
她穿着格子上衣,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颈色如玉,唇色如朱。这个杭州姑娘,放在杭州姑娘里面,也[
阅读全文]
我第一次看到雯雯是在电梯里。那时我已经搬到报社的集体宿舍,跟李小先他们住在一起。浙江日报的大楼已经盖好,配备的是两架美国出产的奥蒂斯电梯。为了进口这两架电梯,报社组织了一个十多人的考察团,到美国跑了一次。有个基建处的小伙子跟我年纪仿佛,也在这个团里,回来后就在宿舍的床头挂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并开始穿睡袍。ANYWAY,那两架电梯确实好使,[
阅读全文]
我的文章终于印出来了,但像是用缩骨水浸过一样,三千字变成了一千字。小杜大刀阔斧地砍削之后,老徐又亲自操笔,增增删删了一通。最后他将这篇消息不像消息,通讯不像通讯,评论不像评论的定稿命名为“让我们冬游去!”我建议文章署小杜或他的名字,因为我觉得这篇成稿会让我蒙羞。我是个认真的写手。但是老徐认为我是生气说反话。他脸上有不豫之色,并不采[
阅读全文]
我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当时杭州萧条的旅游业。冬天本来是淡季,再加上很多从业者不良行为,比如游船宰客,西湖边游客寥寥。我顶着寒风骑着自行车,跑了好几个景点收集门票数据什么的,又采访了数名游客,旅行社经理,旅游局官员,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授,然后洋洋洒洒地写了三千字。小杜发稿时将之编为头条。但是老徐把它撤掉了。
老徐说,“小张文笔不错,[
阅读全文]
过了一周,照例开谈版会,会上孟主任说,新同志经过一个星期的工作学习,对方方面面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要把大家各自要跑的线路落实一下,明确分工.同时徐总工作繁忙,準备卸掉旅游版的编辑工作,由三位新同志其中的一位顶上,也是给年轻人增加锻鍊的机会.
这个部负责报纸的第四版,每星期出五个不同的专刊.星期一是文艺星空,星期二旅游,然后是散文,体育,和文摘.孟主任负责[
阅读全文]
浙江日报大楼位於武林广场两站开外的体育场路上,加上顶楼的小餐厅共二十八层.体育场路由此向西,更无高楼.报社的门口站著穿制服的门卫,远处看过去好像是警察.前辈说以前真的是警察守门.但是如今这些人都是淳安的山民,因為有个淳安人在报社裡做领导,而沾亲带故安排进来做临时工的.
我们的宿舍楼就在大楼后面,人称科学馆,因為文革以前,这裡是杭州大学的地盘,听说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