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大家都这样》原文的剧名是“Cosìfantutte,ossiaLascuoladegliamanti”,中文可译作“大家都这样,恋爱者学校”,简称“大家都这样”。也有人译作“女人心”或“女人皆如此”,但这后两个译名对原文不够忠实,并有重男轻女之嫌,所以我觉得还是译作接近原文的“大家都这样”比较好。这是一部意大利语的喜歌剧,由洛伦佐·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歌剧《唐·乔万尼》的全名是“Ildissolutopunito,ossiailDonGiovanni”,中文可译作“浪子终受罚,或唐·乔万尼”,一般简单译作“唐•乔万尼”,又译作“唐·璜”,是莫扎特最有名的歌剧杰作之一,用意大利语。尽管莫扎特本人把这部作品归为“喜歌剧”(Operabuffa),但作品实际融合了喜剧、悲剧甚至一些超自然情节的成分。 剧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以前我们欣赏过莫扎特的两部杰作《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这次我们再欣赏他另外三部著名的歌剧,今天先欣赏《后宫诱逃》。莫扎特一生写了22部歌剧,其中大部分用意大利语,但也有八部是德语的,《后宫诱逃》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意大利语歌剧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其它语种的歌剧很少,总体水平和意大利语歌剧也仍有差距。莫扎特把德语歌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海顿(1732-1809)的创作领域相当广泛。在器乐方面,他奠定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体裁,被称为“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当然,他还有多种其它器乐作品。在声乐方面,除了弥撒,清唱剧以外外,他还作有十六部歌剧。由于当时意大利歌剧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海顿的歌剧都是意大利语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歌剧如今已很少演出了。近年来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中国电影《无问西东》,2012年完成,2018年获准上演,我感觉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虽然也有些小的不足,比如几个故事的衔接不够自然,但影片在整体上有正气,有动力,引人深思,是我喜欢的类型。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文艺作品对之表现甚少。《无问西东》中我觉得最感人的故事是以西南联大为背景的,这使得影片尤为珍贵。影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凯撒大帝》是亨德尔移居到英国后的杰作之一,又译作“凯撒大帝在埃及”或“朱利亚斯·凯撒在埃及”,“朱利亚斯·凯撒”等。剧本由海姆(NicolaFrancescoHaym)根据公元前49-45年罗马内战期间的历史事件撰写,主要表现人们熟悉的凯撒大帝和埃及艳后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歌剧的音乐充分体现了亨德尔的旋律华丽流畅,注重美声的歌唱技巧,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亨德尔(GeorgeFriedrichHandel,1685-1759)是音乐史上的大师,他和巴赫都是巴洛克时期的集大成者。亨德尔在德国出生,27岁时(1712年)到英国定居,成为一名英籍德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多产而全面,器乐方面的组曲,协奏曲,室内乐,管风琴曲;声乐方面的歌剧,清唱剧,大合唱,宗教歌曲等都有杰作。由于当时意大利歌剧在欧洲占统治地位,亨德尔的歌剧都是意大利语的。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普赛尔(HenryPurcell,1659-1695)是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作曲家,也是歌剧史上早期的大师之一,年代比前面介绍过的蒙特威尔第晚一些。当时的歌剧还是以意大利为中心,欧洲其它一些国家也主要上演意大利歌剧。用其它语言写作演出的歌剧还很少。普塞尔的《狄多与埃涅阿斯》是当时英语歌剧的杰出代表,并且似乎是二十世纪以前唯一一部杰出的英语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如果说上次欣赏的《奥菲欧》是蒙特威尔第的一部早期的作品,那么《波佩亚的加冕》则是他的晚期的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部歌剧,与《奥菲欧》相隔了三十多年。相比之下,《波佩亚的加冕》在各方面都显得更成熟一些。《波佩亚的加冕》又译作“封后记”,剧本是由布塞内洛(GiovanniFrancescoBusenello)根据罗马帝国时代的真实历史写成的。女主人波佩亚原是罗马帝国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迄今为止,这个“歌剧欣赏散记”系列从十八世纪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开始,先后欣赏了莫扎特,十九世纪意大利早期和中期,法语,德语,俄语及其它国家,以及十九世纪意大利晚期歌剧的代表作。回过头来看,对歌剧史上的早期杰作欣赏很少,特别是格鲁克歌剧改革之前的作品都没有涉及到;对比较早期的歌剧大家莫扎特,罗西尼的作品也欣赏得很不够(只欣赏了莫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