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行业有变迁,人间有沧桑文革中,北京生出一批著名的“老三届”,是指一九六六年以前上了高中初中的那批人。那批人绝大多数都在六十年代末,晚的七十年代初,或上山下乡或当兵慷慨激昂地离开北京,到了八十年代他们中多数又回到北京。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北京是个好地方,外地再好,咱们不去。我特别喜欢那批说北京话的“老三届”,不论在哪里碰到,不论男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9-16 09:20:06)
文革前的空军大院写空军大院一定要写两句公主坟,现在是地名,文革中改为立新街。原来公主坟确实有个坟,是清朝一个公主的,而且还有庙,庙的周围都是桃园,夏天接满了大仙桃,不过铁丝网一直拉得很密,无法进去。据说,当年琼瑶乘车路过公主坟时,突发灵感,写出了《还珠格格》。一九六四年修地铁时,把坟给挖了,起棺那天我还专门跑去看热闹,工人们从地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3)
雕盼青云睡眼开,望着黑鹰高高飞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当全中国还在轰轰烈烈文革“斗批改”的时候,一种代号为“UTTAS”的直升机开始在美国康州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城孕育,一九七六年第一架黑鹰出世,它乳臭未干就摇摇晃晃地飞起来了。黑鹰成长几乎没有婴儿期,接着大量装备美国陆军,一九八三年,我见到它的时候,已经开始向四十多个国家全球性推销。那年,它飞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08-09-09 08:52:49)
我七岁时的空军大院最近几年“大院”一词开始走红,我看主要是源于晋商,老祖宗发了才,在家乡盖起了大房,后代们接着盖,接着住,久而久之形成了大院。不少大院里还有各种店铺,专供大院里的居民吃喝拉撒睡,不过这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我现在说的“大院”是指中共建政以后,在各大城市特别是首都北京建立的集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军队大院。这种军队大院起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2008-09-05 13:03:05)
纽黑文酒吧一揽收我总觉得我写文章与其他作家不同,不是在创作,而是在做“项目”,每写一篇文章,有的不投入,但需要反复常年思考,实际上这里投入的是时间;有的则需要投入,反复亲身体验,找出那种实实在在别人从没有过的体会,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我写《林彪问题研究主线》基本上是用了十年功夫徘徊思考,中国现代史长期像一团乱麻一样,没有头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08-09-03 09:05:53)
历史的疑点一九五五年克什米儿公主号事件以后,中央可能感觉到情报专家的重要,专门从总参三部抽调了五名师级专业干部到外交部工作,很可惜这五名优秀干部最后都没有在外交战线闪光,只有一个七十年代做过驻非洲塞拉利昂大使,我想主要原因是卷入了文革初期外交部的派性斗争。与三部不同的是,从其它单位调到外交部的干部许多都成全国上下曙目的外交明星,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从北京烟酒店消失看四百六十亿并购百威啤酒2008北京奥运会终于落下帷幕,一个崭新强大的中国可以说在那一刻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北京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裤衩背心没变外,早已人穿西装马配洋鞍,全盘西化了。一个古老的北京渐渐消失,一个被世界文化同化的北京悄然出现。我想,要不了几年,闭幕式上的那只歌――北京北京我爱你,不光是北京人爱唱,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文革是如何演绎成一场国难的文革初期,林彪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有个他一生讲得最长的讲话,据说讲了一天时间,不知是否包括讨论,这个讲话后来被戏称为“政变经”。是经就要常看,说实在的,这个讲话在后来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不知思考了多少遍。一直隐隐约约地有个感觉,而且感觉都不一样,好像是在讲自己,因为我一直有野心,有欲望,五十多岁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同在一个世界,都是同床异梦说起“同床异梦”,稍微有点文化层次的中国人恐怕不会陌生,最早记录说出这样话的人是位中国政治家,好像意思是说,即使睡在一个床上,大家都会各做各的梦,何况诸葛亮这类有心计讲谋略的人物。后来这句话变成了十分常用的成语,引申到男女私情,家庭成员各种不同的打算,再到后来把外国大片干脆直接意译成《同床异梦》了。一个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宽容与谅解····写在写《空军二次文革与后文革》之前NewHaven原来没有华人教会,华人一直想在这里建教会,牧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前后折腾了十几年始终没有搞成,都说那个地方华人不少,但不适合建教会,这个状况直到一个叫郭经纬的牧师来了以后才改变。郭经纬,长相挺普通,我见到他的时候已经退休。别人干不成的事儿,郭牧师一干就成了,而且一呆就是三十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