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弓笔谈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多少人与事,尽在笔谈中。
个人资料
博文


前一阵我的两集系列故事上了文学城导读,引来一堆跟帖。对跟帖我一般会比较重视。据观察,在文学城的读者中,潜水者众多,跟帖者甚少。除了少数的恶意灌水者和粉丝外,跟帖者往往是被文章吸引,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才会不辞辛苦地码字跟帖。这样的读者差不多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如果跟帖者也在文学城中开了博,我就会进他或她博克里浏览一番,有来无往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苏北抗日战争根据地传唱最广的一首歌,《黄桥烧饼歌》,这也是父亲教我唱的唯一的一首歌。
父亲是个严肃的人,平常话不多,但谈兴上来,也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父亲精通中国历史和文学,肚子里像装了一部中国通史,随便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腹儿是烈士的遗孤,是个遗腹子,这是“腹儿”这个名字的由来。腹儿的爸爸是我们苏北老家三零年那会儿闹红十四军时牺牲的。
红十四军一九三零年四月三日在如皋贲家巷成立,下辖两个大队,一千三百多人。何坤(湖南永兴人)任军长,李超时(江苏邳县人)任政委,张爱萍(四川达县人)任第二大队队长。十三天后,也就是四月十六日,何坤在攻打如皋老户庄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文革前我们大院里曾活跃过一支游击队,司令是张三,副司令是王二(张家的老三和王家的老二)。张三王二是初中生,闲来无事他们想拉起自己的“武装”,于是就组建了一支游击队,自封司令。游击队员的成份很单纯,就是我们大院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近二十人。二位司令颇有组织能力,游击队员们按年龄大小封官授衔。我的一个姐姐封了个团级授校官衔,另一个姐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宋选之、宋衡之两位老师是江苏省戏剧学校身段课程的创始人,也是当代中国戏曲身段课程的创始人。这两位老师还是俞老师的老师。下面是一个访谈录。从这个访谈录中我们可以加深对苏昆剧的了解,可以看到苏昆剧人为振兴苏昆剧所作的努力。访谈录中有俞老师大篇幅的谈话,这些谈话大大丰富了本系列故事这一段的内容。现在就让俞老师来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我刚把上篇《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小俞》写完,就在网上有了重大发现。
那天快下班了,忙了一天有点累,我漫不经心地浏览着网上的新闻。无意中鼠标碰击到古狗的搜索框,框下弹出一个列表,上面是我最近搜索的关键字,俞老师(改口管小俞叫俞老师了)的名字就在上面。我选了俞老师的名字,然后在搜索结果中慢慢看着。结果中绝大多数是关于一个与俞老师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文革初孙家小四把他的女朋友小俞带来的时候,着实把我们全院人们震了一把。这女孩长得那真叫个标致,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看怎么好看。她经常是穿一身军装,扎俩小辫儿,一脸灿烂的阳光,活脱脱一个《林海雪原》里的“小白鸽”。
小俞是省苏昆剧团的青年演员,团里的重点培养对象,戏演得很好。像《牡丹亭》《西厢记》这些戏她都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一转眼,我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系列故事已写了二十多篇。日前我联系上了南京作家叶兆言先生的大学同窗,我的朋友尔冬女士,向她索取了叶的电邮地址。我把我的系列文章放在一个国内可以访问的网站上,然后给叶先生发了一封邮件,我想请叶先生是不是能看看我的文章,并提提意见。我知道这是一个奢侈的要求。叶先生是一个大作家,他很勤奋,多年来一直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小四是省教育厅孙副厅长的第四个儿子,生得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小四当过兵,他在部队里得了肺结核,复原后身体不好,去了江苏省苏昆剧团临时帮忙。小四只念过高中,但颇有文才,在苏昆剧团做编剧工作。小四喜欢摄影,经常提着个相机拍这拍那。同院王厅长家的女儿小六子出落得清新靓丽人见人爱,小四给她照片拍了一张又一张,没完没了。小四找女朋友很有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文革前,江苏省教育厅的孙副厅长住在我们院子里1号楼的楼下。在教育厅的厅长中,孙厅长年纪最长,我们背地里都叫他“孙老头”。
孙厅长是江苏灌南人,资格很老,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和他的一个远房叔叔就入党参加了革命。灌南是革命老区,一九二八年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了芮杏文、惠浴宇、孙氏叔侄等一大批革命老前辈。
孙厅长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