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书写一个大写的“人”——萧燕谈父亲、老作家萧军(2) 萧军与毛泽东,一度关系十分密切。他俩初次单独畅谈的曲折,与中国传统所称道的权力者“礼贤下士”,士大夫则矜持自守,若合符节。
1938年3月20日,31岁的萧军只身一人,身背褡裢,手拄木棍,渡过黄河,从山西步行十几天第一次来到延安。他原计划到五台山抗日前线去打游击,但路途阻绝,住进了[
阅读全文]
中国知识分子vs印度知识分子
袁南生
我来印度工作后,多同三种人打交道,一是政府官员,二是企业界人士,三是知识分子。我感到,中印两国这些人员中,相比之下,区别最大的是知识分子。印度知识分子是如此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确实值得中国人,特别是值得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琢磨和研究。
固守自己的独立人格
2002年9月7日,我到印度工作刚[
阅读全文]
刘少奇之女刘平平:熟睡中的"公主"会醒来
2007年05月08日10:56
作者:王文
最近,从小学同学那儿得知,刘少奇的女儿刘平平在1998年患脑溢血长期昏迷后,被弟弟刘源接到自己家中照料,而刘平平的儿子则由妹妹刘亭亭抚养。我不禁深为感叹:有多少兄弟姐妹能有这样的手足情?
小学时的平平憨厚懂事
从1956年到1962年,我和刘平平是北京实验二小的同班[
阅读全文]
1970年10月18日,在文革中曾经呼风唤雨的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开始被软禁在家中,失去自由,直到1988年才刑满获释。对于一个多年从事党内理论工作且最后当上常委的人,陈伯达的回忆显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但晚年的陈伯达却曾一度拒绝撰写回忆录。
历史决议没有被点名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关文革的部分在提到“[
阅读全文]
家英含冤辞世,整三十载。每念生前交往,百感咸集。由于种种原因,迄未为文纪念。今逢三十忌辰,怆然命笔,寄多年块垒于万一。———吴冷西
一。杨家岭初识田家英,才气英发又朴实
田家英同我都是1937年底到达革命圣地延安的。但他去陕北公学,我到抗日军政大学,从未相识。
我们都在马列学院学习过。但家英1939年秋到马列学院学习时,我已从马列[
阅读全文]
我的父亲田家英--爸爸是自杀的
照片上的孩子名叫曾自,52年前的1952年,她出生在北京中南海——领袖们居住的神秘的地方。正因为此,曾自拥有了一段与同龄孩子绝然不同的红墙童话。
而在前后十四年间,直到因为父亲去世要搬出中南海时,曾自对于这座外人眼中的神秘园子同样有着并不切近的距离,甚至她连父亲在中南海里的确切职务也一无所知。
陈鲁豫:你能[
阅读全文]
父亲陆定一在晚年,对他的工作和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并在多种场合坦率地表露自己的观点。父亲对历史问题的处理和政策上的反思,认为应“宜粗不宜细”,从大局出发,认清大是大非问题,统一思想认识,不要纠缠到具体的小事中去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但对历史教训的分析和总结上,则应该“宜细不宜粗”。父亲说:“总结是为了不再重犯[
阅读全文]
阁下
字迹工整,
文笔极佳,
才思敏捷,
过目不忘,
十年寒窗,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
谈吐不凡,
谈笑风声,
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运筹帷幄,
言简意赅,
完美无缺,
一针见血,
远见卓识,
义正词严,
一气呵成,
大显神通,
出口成章,
出类拔[
阅读全文]
贴
好贴
真好帖
确实好帖
少见的好帖
真TMD好帖
难得一见的好帖
千年等一回的好帖
好得不能再好的好帖
惊天地且泣鬼神的好帖
让人阅毕击掌三叹的好帖
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好帖
让人奔走相告曰须阅读的好帖
让斑竹看后决定加精固顶的好帖
让人看后在各论坛纷纷转贴的好帖
让人看后连成人网站都没兴趣的好帖
让人看完后就[
阅读全文]
1、虽然没有白马那样潇洒,但凭魅力,我也曾做过王子治天下。
2、虽然我文化不高,但我的外语水平满天下,不信你听我说两句纯正的日本话:“你滴什么滴青蛙?我滴,青蛙滴青蛙!”
3、虽然我不懂政治,但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坐在井里观天下!
4、虽然我没有小汽车,但我上路的时候总会有人说我开的进口小吉普都不带行李架儿!
5、虽然我没有别墅,但看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