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红色字体部分有暴力描写。希望感情脆弱者注意回避)
小苏丽可以得救-关于家庭儿童虐待问题致中国立法机构的公开信
此文以公开信的方式向中国立法机构呼吁,完善中国的未成年人(儿童)保护法,严惩儿童虐待犯罪者–尤其在家庭中的儿童虐待,剥夺情节严重的父母的抚养权,并在全国成立儿童保护组织,收养受害儿童。本文也同时呼吁中国[
阅读全文]
(昨天和国内的侄儿通话,他问我为什么把中国“看”得这么糟糕,并且反复对我说中国现在如何好。对这个问题,几句话似乎很难说清(即使说得清,侄儿也不信),但说多了,侄儿听得不耐烦,所以我只好无奈罢休,反复强调对于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他不知道更好。)任何一个有正常观察能力的人,在美国(西方)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不难发现一个强烈的对比:在[
阅读全文]
1793年,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1月21日,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大半年之后,在10月16日,王后玛丽安东尼特(MarieAntoinette)也未能幸免。传闻在她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在她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着刽子手的脚后说的:“对不起,先生,我不是故意的。”[
阅读全文]
孝道与儿童虐待
很多中国人都对“儿童虐待”一词非常陌生。随着国门的开放,渐渐知道这个词,却也多半认定是“舶来品”-外国才发生的事。其实中国的儿童虐待现象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如此,我们中国人对此还见惯不惊。为什么?这和我们的传统“孝道”分不开。本文意在指出儿童虐待之危害性,以及它和孝道之间的密切关系。
&[
阅读全文]
什么才是真正快乐的童年
-驳“先苦后甜”的育儿观
如果说“先苦后甜”是指人在早期的不幸遭遇中得到意志和能力的磨练,从而能自如地应付之后的各种挑战的现实经历,这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人生经验;如果说由此就应该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各种“不幸”,剥夺孩子在童年期应有的快乐,则是一种机械性的依样画葫芦似的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的教育方式。不幸的是,后者在[
阅读全文]
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胜过一万张100分考卷》之后,遭到了海外大多数华人网民的批评(包括太多的“人身攻击”),其中有人认为笔者不懂得什么是快乐,更有人认为笔者这样愤世嫉俗,显然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快乐。这个反应并不奇怪。从我平时的观察来看,很多人(尤其很多中国人)并不清楚“快乐”(happy)和“同情”(compassion)的内在实[
阅读全文]
文化的影响与进化的必然
–试探中国人的奴性成因以及民族出路
(前注。在讨论文化的论文中,很多名词的概念往往会含糊不清,很多时候也互相专转用。笔者为了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混淆,特此对一些基本词汇根据文章需要作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义,附在文章最后。读者如需要可以先跳至最后先读词解,再读正文。)
序言
作为一个[
阅读全文]
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一个人生只有一次童年,而一个快乐的,玩得开心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的自信和幸福的最大“本钱”。而快乐的童年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亲生父母的保护,把这个喧嚣而残酷的竞争世界和孩子的单纯美好世界相隔离。可在中国文化中,最常见到的,就是亲生父母剥夺亲身孩子的童年,让孩子生长在不必要的压力之中,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保[
阅读全文]
马上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平常这个节日我很少想得起有什么可写的,但今年却有些不一样,我老是想起一个童年时代的“玩伴”-庆文。他姓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庆文”也是我根据发音暂且借用的两个字。自从5岁半之后,我一生中再也没有见过他,甚至没有想起过他。但今年的六一,我却觉得应该为他写点什么。
那是在我4,5岁时,因为父母(“为党[
阅读全文]
“个人思想”(Thought),顾名思义,是指个人的观念,观点等等,而“意识形态”(Ideology),或者“大众/群体意识形态”,是指一个群体的人共同持有和遵循的观念。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孔子的思想是“个人思想”,儒家意识却是“意识形态”;在西方耶稣的思想是个人思想,而基督教却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个人思想”和“意识形态”虽然都是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