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2011-01-19 16:05:05)

前一阵子看了个电视片段,好像是一位牧师讲自己儿子如何反叛,但是父亲的生活态度和方法还是在儿子长大的过程中印入细胞里,儿子长大之后,生活中处处能看到父亲留下的痕迹。
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有意无意之间,跟父母学会了很多东西。除了挑出来的几件要反叛的事儿,其他的一不小心,就都跟着学会了,忘都忘不掉。
孩子是否精益求精,直接跟父母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1-01-19 11:58:01)

这次讨论虎妈的运动,俺旁观的时候多,但灵魂深处也有些被触动。
俺对虎妈教授的了解,局限于报纸上的断章取义介绍和她自己的一次简短电视访谈。报纸的介绍很糟糕,当然是为了触目惊心。实践证明,这份报纸拥有成功的某种元素,确实招来了惊心动魄的讨论。电视访谈让俺对教授稍微有了些了解,很正面。
剩下的,就是检讨自己这些年来东施效颦、邯郸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BecomingChineseAmerican

这本书的作者出生在旧金山唐人街,20世纪,2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人,聚居在唐人街,与外界其他族裔的联系甚少。中国人也受到整个美国社会的各种排挤。
作者在唐人街学中文,也在普通公立学校学习,后来上了UCB,读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工程师职业30载。但同时,他非常喜欢历史,在搜集、整理北美华人历史资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这几天被amy妈妈的回忆录给搞得快有公式了。
淡定,淡定啊。不能因为有人写回忆录,咱就不用过了。咱还得慢慢过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1-01-12 11:49:32)

凡是流行的,大概都是包装过的。看那个追风筝的孩子,据说就是20、30位编辑帮着作者把书的内容打造成符合美国口味的样子,所谓主流的喉舌吧。听到一位当作家的朋友这样介绍,心里还真是翻江倒海一阵子。
Amy的书,广告的方式大概也是出版商设计的。她本人也算是被涮了。不过她愿意写书,跳坑,也有她自己的问题。写书的人,多少不能算成正常人。读者要怀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1-01-12 09:06:49)

接儿子回家的路上,跟他聊了一下amy妈妈的事迹。彼此唏嘘了一番。
大体给他介绍了amy妈妈自己的父母有4个女儿,都培养得不错。这跟她的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分不开。
后来amy当了妈妈,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Amy生了两个女儿….
听到这里,儿子打断我的介绍,说:Ifeelsorryforherdaddy。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感觉不错。这位妈妈基本上掌握了中国传统养孩子的要素,也能对应找到在现在社会环境下要克服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批评。
美国现在的环境是大家都对教育有危机感。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的时候,在美国的政治领域和教育领域都有过这种危机感。
这位妈妈的很多说法我都同意。但是我自己肯定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我自己成长的过程所受的教育就完全不同。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1-01-11 09:03:22)

也不是这十年、二十年的新鲜事务了。俺们旧金山这里,早在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也就是1849淘金热之后,就开始行动了。
由于淘金热的出现,旧金山市从一个小渔村,一下子变成了个都市。1850年代的物价,都论金子买卖。一份早餐,咖啡加三明志,6美元。理发4美元。
所以呢,洗衣服这种事情,俺们旧金山人是不干的。嗯,也不是不干,是没人付得起钱让街坊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
星期六丫头有活动,儿子说自己在家做功课,玩儿。
谁知丫头的活动一下子持续了4、5个小时。儿子也没来个电话,不知道他自己在家玩儿些什么。
刚搬了家,家里小到没地方放电视,也没有地线电话,只有手机。网络服务还没有申请。用2011年的眼光看,就像住在孤岛上。
回到家,看见儿子在厕所里玩儿。厕所是家里显得比较宽敞的地方。幸好,家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1-01-06 13:15:08)

过节的时候搬家。来了几位师傅,其中一个推着小平头,穿着迷彩服,看上去不是特工队也是野战排的。
孩子们的书桌,死沉的大木头,小平头师傅抱着就上了三楼。那力气是没得说。
后来听老公说,师傅刚来美国的时候去参加入伍考试,结果没通过,后来就去搬家公司卖苦力。现在说不定比真正的军人还健壮,但是也懒得去考了,因为真打仗了。
不过师傅的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41]
[42]
[43]
[44]
[4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