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印象记
还记得里根当选总统时,我还在国内读大学。那时刚看过卡特回忆录,对卡特印象特好。老卡出身于种花生的农民,怎么看都有咱贫下中农的本色。那慈祥的面孔,一看就觉得亲切。等到选举结果一出来,心里就为卡特抱屈。美国人太没有政治眼光了,不就是伊朗营救使馆人质失败,损失了两架直升飞机吗?怎么就把一个戏子选上来呢?戏子乱国,我们中国是[
阅读全文]
回忆我的外籍英语老师
在国内读研究生时,英语口语课的老师是一位老美,名叫司考特。他在中国学汉语,兼职教我们英语口语挣点银子。他的课很生动,使我们这些习惯了被满堂灌的学生耳目一新。在他的课上,我们首先感觉的是轻松愉快。没有课本,不用预习,也没有作业。学生和老师之间关系很随便,距离很近。在轻松的气氛下,很多不敢开口的学生也结结巴巴地讲[
阅读全文]
胜利大逃亡-留美历程纪实
八十年代国内公演了一部美国电影,叫《胜利大逃亡》。故事是二战时期,盟军的战俘利用和德国国家队的足球比赛从战俘营胜利逃跑。那时我正在国内读研究生,赶上了当时的自费留学热。我们把这个上面层层设阻,下面层层突破的过程,戏称为胜利大逃亡。
逃亡一词,并非空穴来风。毕业后留校。老师们不坐班,只在周四下午的政治学习时[
阅读全文]
网络小品之五:古狗寻亲记 有人把自己的文章比作孩子。文章被别人剽窃抄袭犹如自己的孩子被拍花子拐走了一样。网上作品被人剽窃抄袭事件屡有所闻。那日在网上看见杜欣欣关于《美洲文汇周刊》发行人陈燕妮涉嫌侵权并涉嫌剽窃《拍婆子的考证》一文的声明,就去插了一嘴,对杜表示声援。刚说完,就有网友告诉,“你的文章也被陈燕妮剽窃了。”才意识[
阅读全文]
网络小品之四:马甲消失以后 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所有的人都用真名上网,一切马甲都消失了。于是网络世界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网坛的注册用户一下子消失了五分之四。网上似乎经过了一次大扫除。污言秽语消失殆尽。网客们一个个彬彬有礼。见面脱帽鞠躬,告别撒油拿蜡。网恋消失。人人以真面目示人,帅哥靓妹立现原形。网络鸳鸯作鸟兽散。假话增多[
阅读全文]
网络小品之三:“网托”三境界
网托是网上托儿的简称。各位看官,且慢,别忙着把你家娇儿送来。网上托儿并非网上托儿所。要知道什么是网上托儿,先说说什么是托儿。
中国市场上商家常用“托儿”作为推销手段。商家雇人装扮成购买者。当有顾客看货时,托儿就上前来说:“这布多便宜,只有昨天的一半价钱,老板,还有多少,我包圆了。”旁观[
阅读全文]
网络小品之二:皮沼西主席《为网民服务》 皮沼西主席在牛二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
我们的网站和网站所领导的论坛是网民的论坛。我们这个网坛完全是为网民服务的,是彻底地为网民利益工作的。牛二〔1〕就是我们这个网坛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说话的,但说话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万的说过:“人固有一辩,或侃侃论道,或胡搅蛮缠。”[
阅读全文]
网络小品之一:网中三境界
最近看到网客,或声明戒网,或悄然隐退,纷纷淡出江湖。忽有所悟:这网坛也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描述的三重境界。
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初上网坛,见网上大侠,各个风流倜傥,学问高深。初来乍到的无名小卒,怯生生地提个问题,也无人理睬。网上发言,常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
阅读全文]
对“平型关大捷”中日军伤亡的考证
“平型关大捷”日军伤亡的数字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战斗刚结束时中方说歼敌一万。后来中共长期称消灭日军三千多人,现在大陆方面又改为一千多人。网上有一篇流传颇广的署名萨苏的文章《从日本史料看平型关之战日军损失》。引用日方的资料,来证实中共的平型关大捷中日军伤亡达千人以上的说法。读完萨文,觉得[
阅读全文]
小骂大帮忙的精神鸦片-评李敖的北大讲演 李敖北大讲话在网上引起了争议。李敖以骂出名,又有媚共的名声。所以这次很多人好奇,看李敖如何表现。李敖这个演讲也是一个两难之题,不骂则坐实媚共之名,自毁形象。骂则非心所愿,要触怒当局。李敖讲话之后,叫好的人不少。觉得李敖明讥暗讽,似骂非骂。其实李敖拿捏得当,分寸把握得体,对共产党的底线理解得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