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舰蓝岭号今日访问香港
2008年01月28日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28日电据香港媒体即时新闻报道,美国军舰“蓝岭号”今日(28日)访港,这是自从去年11月美航空母舰“小鹰号”被拒来港后,再次有美国军舰停泊香港。
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发言人透露,“蓝岭号”将会逗留香港数日。
据悉,“蓝岭号”于过去曾经多次访港。
[
阅读全文]
嫦娥一号卫星元宵节要避月食提前调整轨道成功
2008年01月28日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28日电(杨冰、孙彦新)嫦娥一号卫星于27日23时50分48秒实施轨道调整,发动机点火60余秒,卫星轨道抬高近两公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说,这是为了应对23天后将要出现的一次月食。
朱民才说,2月21日将有一次月食,而这一天正是中国的传统节[
阅读全文]
,比较厚重,锹体的弧度较小,前端和两侧开有刃口,目的是为了减小插入土中时的阻力。为防止这些刃口误伤使用者,德国军锹设计有专门的皮制“∏”形锹套,携带时将锹体插在锹套中,用皮带束紧,然后通过锹套背面的两个皮带环,将整个军锹悬挂在使用者的腰带后方。锹柄末端加工成球形,方便握持,并可防止用力操作时柄底擦伤掌心。锹柄另一端插入与锹体铆接在一起的接套中,并以两个铆钉固定,锹柄在接套内的长度约占全长的一半,因此连接非常牢固。结实、锋利以及长短适中,这些特点使得德国军锹成为一种很有效的近身格斗武器,使用者握住锹柄,运用手臂和上半身的力量,就能抡动其进行砍杀,其杀伤效果类似于长柄砍刀。特别是在堑壕战最常见的战斗场合,即战壕和工事内,装上刺刀的步枪因狭窄空间的限制,动作幅度有限,难以与单手就能够灵活挥动的军锹相抗衡。小说中把“德国工兵锹”描绘成了一种肉搏利器,其实它本身仍然只是一种工具。的确,这种不占编的武器在肉搏中有不俗表现,以致德国、苏联等许多国家都将使用军锹格斗的技巧写进了教材,并且在部队中进行相关训练。 <br><br> 二战初期,德军使用的军锹与一战时的基本相同,仅在局部有所改进,如锹体与接套的连接方式除铆接外,也有使用焊接的。后来因为标准长度的军锹携带时有时会妨碍行动,又出现了折叠锹,其锹体和锹柄改为可折叠的两截,携带时首尾相对叠放,使用时打开,连接处通过一个可旋紧的圆形套环进行固定。这种设计方便携行,但锹柄强度比固定型的有所减弱。另外,锹体的形状也有所改变,前端由方形变为带有一个钝角形的尖端,尖头锹更适合挖掘含有砂石的土层,插入时更加省力,只是铲土的效率不及原来的方头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军使用的军锹中还有一种大型的圆头锹,长度接近短锹的两倍,锹柄末端也加工成球形,而且同样带有锹套。 <br><br> 由于二战战场作战方式的改变,贴身肉搏的情况大为减少,因此二战期间的德国军锹只以担当土工工具的角色为主。 <br><br><img src=><br> 美国内战期间圆(方)头锹和伐木斧成为北方军工兵部队的基本装备。当时军锹已有固定的采购渠道,但和今天大多数国家的军锹一样,是由民间企业生产的,只是有比民品更严格的质量标准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2.jpg><br>德军一战时使用的短柄工兵锹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3.jpg><br>二战时期德军使用的军锹,型制与一战时的区别不大<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4.jpg><br> 德国军锹锹体前端和两侧均开有刃口,加上锻造锹体厚重平直,比较适于劈砍。为防止刃口伤人,平时携行时锹体需要插入皮制锹套中 <br> <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5.jpg><br>二战时期的德式军锹。下边一把是军用品,上边一把则是供警察等准军事单位使用的,锹套均为后仿制的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6.jpg><br>二战时期德军步兵使用的部分装具。注意刺刀是插在锹套中的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8.jpg><br>二战时德军士官和机枪手使用的装具。其中军锹是后期的两折式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09.jpg><br>二战期间,配备MP40冲锋枪和两折式军锹的德国伞兵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0.jpg><br>二战期间芬兰陆军士兵手册中介绍如何使用军锹进行白刃格斗<br><br> 中国军锹的沧桑之路 <br><br> 清末新军采用日式、德式军锹 <br><br>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即使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军锹,也得主要依靠国外输入,因此铁锹至今在有些地方仍称为“洋锹”。国内最早引进的军锹是清末作为火炮的随附品一同进口的,包括日本、德国、奥地利等众多国家的产品。而士兵配发军锹,已经是清末新军成立后的事情了,主要是日式和德式,特别是日式军锹更为常见。 <br><br> 战争期间,我军军锹为日、苏、美式混杂 <br><br>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模仿以法国为主的西方模式逐步建立起近代陆军。明治六年(公元1873年)正式组建工兵,到明治十六年(公元1883年)包括军锹在内的各种辅助工具已全面装备,而且门类相当齐全,军锹(日文称为“円匙”)和十字镐、鹤嘴锄等一同归入“土工器材”,以与锯等“木工器材”相区别。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工兵采用挖掘坑道进至俄军坚固工事下,埋设炸药后进行爆破的战术,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在大正(1912~1926年)、昭和(1926~1989年)时期,军锹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 <br><br> 二战期间,日军使用的军锹共有4种。其中大军锹3种,其锹体完全一样,前端为带尖的圆头状,长度和弧度均较大,尖部及其两侧有刃,锹体较长,接套顶端为平面,锹柄前后直径一样,标准型从锹尖到锹柄末端全长1.2m,便携型(“携带円匙”)的锹柄有所缩短,全长减短至1m,而缩短型(“短柄円匙”)全长只有0.6m。供士兵随身携带的除缩短型外,还有一种小军锹(“小円匙”),其锹体与大军锹形状差别较大,长度较短,前端较尖,接近于三角形,两侧刃口从锹尖一直开到锹体肩部,为增加强度,接套在锹面的一侧有所加长,同时为防止打滑脱手,锹柄末端加工成了和德国军锹一样的圆头状。小军锹的全长略长于缩短型军锹,为0.76m。为方便携带,小军锹锹体后端加工有两个(也有只加工一个的)小孔,锹柄约2/3处也有横孔,以便穿入绳索,将锹背在身上或挂在装具上。日式军锹一般不配锹套,这样也降低了列装成本。日军中军锹不仅配发给工兵大队,也装备到一线野战部队,像一个4人的96式轻机枪小组,按要求就必须携带军锹、十字镐各两把,以备必需时临时构筑工事之用。 <br><br> 起初日军规定每把军锹的使用年限是3年,但在战争末期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很多锹使用到尖端磨平也得不到替换,因此在本土防御准备中,征用了大量民用锹,加上军锹的生产往往承包给民间厂商,因此即便是制式军锹,其外形、材质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到后期,实际使用的种类很多。虽然日军一贯重视白刃作战,但都是以刺刀和战刀进行的,军锹在日军中并不作为一种近距离格斗器械来使用,也没有相关的训练。 <br><br>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缴获了大量日式军锹,有的一直使用到解放以后。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用的军锹还有苏式锹和美式锹。苏式锹的外形与德国军锹有些相似,采用带钝尖的方头锹体,较为厚重、扁平,尖部及锹体两侧全部开有较宽的刃口,锹柄很短,而接套部分较长,接套中部和锹柄末端都有防滑突起。苏式军锹也配有锹套,不过材料是帆布,携行时将军锹通过锹套穿在腰带上,一般放置于使用者身体右后侧。 <br><br> 美式锹相对轻便一些,以缴获较多的M1910型为例,其锹柄只占全锹长的不到三分之二,锹体为钢板冲压成型,再与接套铆接或焊接在一起,锹体和日式锹一样为圆头,而且较宽,弧度也较大。美式锹的特点是锹柄末端带有一截横手柄,与锹把形成“T”字形结构,其通过外包的钢皮与锹柄铆接在一起。这一设计的优点是双手握持时比较自然,便于铲取泥土。但其锹体强度不及德式锹、苏式锹,并不适用于肉搏。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1.jpg><br>1914年日德争夺青岛的战役期间日军使用的军锹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3.jpg><br>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美制M1910型工兵锹<br><br> 建国后的制式军锹 <br><br> 我军使用的军锹,除日式、美式、苏式军锹,也有国内仿制的苏式锹,是在原苏式锹基础上参考了日、美式锹锹体的特点,经冲压而成的圆头锹体带有弧度。1960年代以后,国内军用锹生产由分散制造逐步转为定点生产,改变了之前无统一要求、各厂家产品各行其是的情况,基本上采用冲压工艺制造,并有了统一验收标准。这一时期的代表产品是205型工兵锹。该锹采用带尖的圆头锹体,只在一侧开刃或两侧均不开刃,锹体和接套为一体式,为钢板冲压后卷制而成,用两个横向铆钉固定在锹柄上。锹柄为流线形设计,两头粗、中间细,以方便握持。其特点是成本低,加工简便,坚固耐用,因而逐渐成为国内产量最大和使用最广泛的制式军锹。起初装备的仿苏式锹也采用帆布制锹套,但锹套在腰带上的固定位置比苏式锹套稍高。由于部队反映这种携行方式一是跑动时晃动大,二是不方便坐下,因此205型工兵锹后来吸取了日式锹的设计,取消了锹套,在锹体上制两个穿绳孔,以便穿上细绳携带。不过,实际中采用更多的则是将锹柄向下直接插在背包中的携带方式。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5.jpg><br>建国初期我军使用的仿苏式锹。该锹锹柄及接套均直接仿自苏式锹,但锹体则是参考了日、美式锹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8.jpg><br>国内常见的205型军锹,注意锹体两侧穿绳索用的小孔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9.jpg><br>205型军锹接套和锹柄上的铭文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6.jpg><br> 1960年代末期,人民解放军携带的是带有帆布锹套的仿苏式锹,携行位置是腰间正后方或偏于一侧,而且悬挂位置较苏式锹高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17.jpg><br>我军土工作业教程中以近迫作业法使用工兵锹挖掘单人掩体的过程<br><br> 军锹的创意改进与发展 <br><br> 传统意义上的军锹一般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但设计者一直在不断试图拓展它的用途。 <br><br> 历史上,关于军锹的任何创意都比不上苏联于1930年代设计的工兵锹式迫击炮,这一大胆的设计正是利用了锹柄的空间。这种被命名为1939年式的37mm迫击炮的炮管就采用军锹的锹柄,而底盘则是加厚的方头锹体,平时组装在一起,以普通军锹的方式来携带,并可以履行军锹的一切职能,需要时旋下锹柄(炮管),并取下堵头,将锹体放置于地面,再将锹柄与接套连接的一侧插入锹体中间的预设孔中,在锹柄中间加装可折叠的单腿支架(支架平时放于锹柄中),一把不起眼的工兵锹就迅速变成了一门超轻型迫击炮。这种迫击炮使用专门设计的37mm六尾翼迫击炮弹,可以杀伤远至300m内的敌有生目标,专用炮弹平时则放在腰系的15发弹带中携带。这种设计思路固然先进,但实践中也有许多不足,如作为工兵锹而言,即使不连同15发炮弹,对于需要携带步枪、弹药和宿营用具的普通步兵来说,也显得过于沉重;而作为迫击炮,37mm口径的装药量有限,因而杀伤半径过小,同时没有专用瞄具,精度明显不足。因此,这种放在今天看也不免有些新奇的武器,最终并未普遍装备。不过近年来这一设计又重新复活,俄罗斯也设计出一款可以兼作单发榴弹发射器使用的军锹。其后半截锹柄是活动式的,旋下后即可装上一发VOG-2540mm杀伤榴弹,接套内装有击发机构,外侧有简易的瞄准器,利用锹体作为支撑,可以将榴弹发射出去。不过这一设计仍然有前述的各种缺点,特别是精度和操作的方便性不如枪挂榴弹发射器,故也没有定型装备部队。 <br><br> 军锹的一大变革方向是缩小体积和质量,即微型化和轻型化,这也是目前军锹发展的主流方向。二战时期德国就装备了锹体和锹柄可以折叠的两折锹,而战后在此基础上研制的现代军锹基本上都是折叠式的。除了两折外,还有三折锹,进一步缩短了携行时的长度。同时,材料也开始多样化,除锹体仍用钢板制造外,锹柄和连接部分广泛使用铝合金和工程塑料,在减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强度、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能。 <br><br> 军锹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多功能化,即在锹体或锹柄上增加一些其他功能,例如在锹体侧面开设锯齿,必要时可以用来锯断树枝;有的将一侧加工出钝刃口并淬硬,使其能够利用锹体的重量剁断铁丝,用以在铁丝网或丛林中开辟通道;有的在锹体上增加可以开启瓶盖或罐头的缺口等等。锹柄中可做的文章更多:可以将其设计为空心管状,在里面放置探雷针等物品;锹柄尾盖可以设计成指北针;锹柄也可以做成可拆卸式的,再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斧、手锯等。有些折叠军锹的锹体可以与锹柄垂直固定,在转折处还有活动镐头,这样在掘土时就能当作锄头或十字镐使用。 <br><br> 我军在1980年代以后也相继开发了两折、三折军锹,但在总体水平上仍落后于美、德等西方国家的产品。而目前民用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的折叠式多功能锹,它们在结构上基本都是模仿国外军锹的式样,具有锹、镐、锯、刀等功能,但材料和工艺上要次于军用品。 <br><br> 伊拉克战争的实践再次证明,现代化条件下的高科技战争也必须依靠地面部队来实现最终目的,而地面部队无论是开进、攻击、防御还是宿营,军锹都是战士不可或缺的单兵装备,一直伴随着战争的始终。 <br><br> 纵然高科技新材料迅速发展,单兵装备研究突飞猛进,但军锹这一古朴的装备仍然在军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4.jpg><br> 苏联在二战前设计的M193937mm工兵锹迫击炮。上图为组装成迫击炮时的状态,下图为整体作为军锹时的状态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5.jpg><br> 37mm军锹迫击炮装配完毕时的状态(左上)以及在掩体、开阔地上使用该炮射击的姿势(右上及右下)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2.jpg><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3.jpg><br> 两款国产民用多功能折叠锹。左边锹的锹体一侧有锯齿,但限于材料和工艺,许多类似的设计其实并无实际功用。右边的锹可作为锹、斧、刀、锯等使用 <br><br><img src=http://www.qbq.com.cn/qi_kan/2008/1x/image/GBQ-27.jpg><br> 国内生产的三折式军锹,折叠后长度进一步缩减到只有一个锹体的长度。此类军锹锹柄末端一般设计成三角形,以方便使用时控制锹身)
亦工亦兵话军锹
作者:刘涛
锹,是一种常见的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的生产工具。自人类社会出现战争和军队后,锹又成为最早出现的军用辅助装备之一,它既能用于构筑城砦沟壕,又可以安营掘灶,是军人作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伙伴和帮手。军队最早使用的锹实际上就是民用锹,而真正的军用锹则出现在职业化军队形成以后,它们是专门生产的,比普通民[
阅读全文]
中国向核试验参与者提供补助
2008年01月27日BBC中文网
中国民政部长李学举透露,中国自2007年起向曾经参与核试验人员提供补助金。
官方新华社星期六(1月27日)深夜发布英文稿件报道,并指出这是中国官员首次谈论有关补助。
李学举没有说明这些获得补助的核试参与者有多少人,也没有说明他们获得多少补助,或者是在什么方面的补助。
此外,北京当局选择[
阅读全文]
巴基斯坦部署万名士兵保护核设施
2008年01月28日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电巴基斯坦高级官员26日说,巴政府近一段时期已对潜在威胁提高警惕,部署近万名士兵保护核设施。
巴负责核资产管理的政府部门战略计划司负责人、退役中将基德瓦伊26日说,巴政府已部署将近1万名职业军人保护核设施,并建立专门的情报网络。他说:“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裂变物质和核[
阅读全文]
美国鸽派: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可以避免冷战
2008年01月25日环球网来源:生命时报
美国太空评论在线1月21日文章,原题:中国牌1969年尼克松上台时,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威胁,它与苏联正处于敌对状态。尼克松抓住机遇与中国结成联盟,这导致苏联的日子变得难过。此后,紧张不安的苏联最终与美国改善了关系,两国后来甚至在太空会合。尼克松算不上是一位好总统,[
阅读全文]
巴境内塔利班选出新领袖“基地”向其提供资金
2008年01月27日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27日电美联社26日报道称,40名塔利班代表在2007年12月中旬冒着凛冽的寒风穿越山区集合在了巴基斯坦边境地区。这些塔利班代表来自盘踞在巴基斯坦西北部边境的所有塔利班小组。据悉,这些来自分散的塔利班小组通过代表推选出了一位新领导人,并且重新团结在了一个名为巴基斯坦塔[
阅读全文]
星条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由次贷风暴看美国金融危机
2008年01月23日星岛环球网王剑
美国经济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疾风骤雨,股民基民期民血流成河,美国佬这次真的祸害了全世界人民,人神共愤之。
作为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美国一直自认其经济体制世界领先,怎么还会出这么大的漏子?这要看看到底啥叫次贷,怎么危机起来的。
美国人买房子绝大部分也得[
阅读全文]
战后心理扭曲——伊战老兵的戏剧化“谋杀”
2008年01月26日青年参考 木文
1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用很长的篇幅,报道了年轻的伊战老兵史密斯的故事。史密斯曾经是位虔诚的教徒,满怀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然而,从伊拉克归国后,他像变了一个人,沉溺于烟酒,莫名其妙地将女友溺死在浴缸里……这位海军陆战队预备役军人的心理防线,被在伊拉克战争中[
阅读全文]
印度陆军四处输出丛林战经验
2008年01月09日世界新闻报 聂齐
据印度媒体近日报道,印度陆军正为柬埔寨皇家特种部队进行森林特种战的培训,以提高柬埔寨未来森林反恐特种战的水平。印度陆军在森林特种战方面很有经验,许多国家都派士兵到印度训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印度与他国的军事关系。
柬皇家特种兵
赴印学森林特种战
《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