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要求开城工业园区办公室大部分韩方人员撤离
2008年03月27日环球网
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朝鲜27日凌晨要求常驻开城工业园区南北交流合作办公室的大部分韩方人员撤离。
该媒体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话说,朝方这一举动是对一名韩国部长“朝鲜若不解决核问题,就不能扩大开城工业园区”的发言表示不满。
报道称,“在朝方于(当地时间)27日凌[
阅读全文]
士兵严重短缺英军征兵宣传瞄上中学生
2008年03月27日星岛环球网
【星岛网讯】来自英国各地的教师日前在全国教师联合会年会上抗议国防部在眼下英军遭遇兵源危机时,把征兵触角伸进中学校园并在宣传资料中美化军旅生活,误导年轻学生。
日前在英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示威游行,民众对战争的抵制情绪高涨,军队出现了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此次军方将征兵[
阅读全文]

美国军队驻伊拉克部队四名士兵23日遭路边炸弹袭击身亡。美军24日发表声明说,驻伊美军累计死亡数字由此上升至4000人。
一位母亲在伊战中阵亡的儿子的墓碑前失声痛哭。
民众拿着写着“4000”这个数字的牌子,不知道战争还要持续到何时。
失去了亲人的人们点燃了四千盏蜡烛灯。
她的儿子,也是这四千位阵亡的士兵之一。
悲伤无以复加,然而亲人再也不会[
阅读全文]
驻韩美军司令称朝鲜常规武器威胁令人担忧
2008年03月24日星岛环球网
【星岛网讯】驻韩美军司令贝尔在韩国新旧总统交接期间对朝鲜的威胁表示,瞄准韩国的常规武器最令人担忧。贝尔表示:“令我感到担忧的是,朝鲜投入所有资源和能力维持其先军政策。人口仅2200万的小国却拥有100万以上的大军,这意味着全国5%的国民在服兵役。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韩国候任[
阅读全文]
塔利班开辟新战场避免与北约盟军硬碰硬
2008年03月26日星岛环球网
【星岛网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盟军出兵阿富汗六年多以后的今天,盟军部队正在为全面出击盘踞在巴阿边境的塔利班而积极准备。这个计划,再加上今年以来北约和美国加紧行动的事实,使得人们纷纷揣测塔利班是否还将发动春季攻势。不过,塔利班并不打算在传统热点冲突地区同敌人正面交锋,而选[
阅读全文]
近访系统运到了伊拉克,部署到前进行动基地卡尔苏(Kalsu),用来防御来袭炮弹和火箭弹,为美军基地再增加一层防护。<br><br> 据美国防务讨论网站3月25日报道,这种运送到伊拉克的“密集阵”只是在海军“密集阵”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在来袭拍击炮弹、加榴炮弹和火箭弹打击地面目标之前,在近空将其击毁。(环球网 张加军)<br><br><img src=http://himg1.huanqiu.com/attachment/080326/8595c74b71.jpg><br>美军试验陆地型“密集阵”<br><br><img src=http://www.huanqiu.com/attachment/080326/2d8b21d5fa.jpg><br>密集阵系统是美国海军舰只的最后屏障,它能有效的打击从其他防空系统漏掉的反舰导弹,原本用于美国海军舰艇的东西如今运到了伊拉克美军基地,用于陆上防御<br><br><img src=http://himg1.huanqiu.com/attachment/080326/eb117700c8.jpg><br>美国军舰上配备的“密集阵”近防反导系统)
惧怕炮弹火箭驻伊美军运来密集阵保命
2008年03月26日环球网
一架安-124为驻伊美军运来“密集阵”---点击图片看大图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美军近来将通常用于军舰的“密集阵”(PhalanxGatling)近访系统运到了伊拉克,部署到前进行动基地卡尔苏(Kalsu),用来防御来袭炮弹和火箭弹,为美军基地再增加一层防护。
据美国防务讨论网站3月25日报道,这[
阅读全文]
<br> 渤海之滨,涛飞浪卷。 <br><br> 某新型反舰靶弹悄悄瞄准正在巡航的我军某新型驱逐舰。 <br><br> “嗖!嗖!嗖!”一枚枚靶弹拖着烈焰,直扑战舰。说时迟那时快,我舰载防空导弹闻风而动,利剑出鞘,来袭靶弹瞬间凌空开花。 <br><br> 如果说舰载防空武器是现代化战舰的“铠甲”,那么反舰靶弹则是检验“铠甲”是否坚固的“利剑”。因为它总是以对手身份出现,也被人们称作海上“蓝剑”。 <br><br> 舰载防空武器与高性能靶弹凌空搏杀,时间短、距离近、风险高。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铸造锋利的海上“蓝剑”,一直是困扰各国海军的一道难题。 <br><br> 10年磨一剑。一支由海军科技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渤海之滨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历经10年拼搏,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br><br> 透过“蓝剑”腾空的烈焰,我们走近这一团队的领军人物——我国海上拦截靶弹事业的开拓者、海军某试验区高级工程师张先龙。 <br><br> “国内没先例,我们就不能尝试吗?”他初上试验场便发现新型导弹的设计缺陷,幷首创“空测法”,在我国第一代空舰导弹武器定型中建功。 <br><br>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先龙,刚下工厂那年,某型导弹测试出现故障,专家们昼夜攻关,还是一筹莫展。陷入僵局之际,在一旁翻了几天图纸的张先龙走上前去,右手指着控制系统说:“这块设计有问题!” <br><br> 在众多专家面前,一个毛头小伙儿,似乎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张先龙的举动招来一阵窃笑,却引起了导弹设计组长黄瑞松的注意。经过审慎分析,他承认:“小张是对的。” <br><br> 张先龙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我国第一代空舰导弹试验的“空中测量”任务进展缓慢时,基地领导想到了他。 <br><br> 当时,课题组的主流意见是采用传统的“地标测量法”。“这个办法太复杂,误差太大。”几天后,张先龙向课题组递交了他的全新方案——“空测法”。这一方法的核心是航空惯导,而当时此类装备国内还十分罕见,“空测法”更是没有先例。 <br><br> “国内没先例,我们就不能尝试吗?”面对质询,张先龙以其简捷、精确的测量原理和坚定的自信征服了决策者,课题组苦心研究多年的成果被彻底颠覆! <br><br> 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资料,张先龙没有退缩。他和某研究所联手,经过两年多的苦战,我国第一部航空惯导研发成功,填补了我国武器试验机载测量设备的空白。不久,“空测系统”通过验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br><br> “改装导弹,可能比从零设计还难。”他只用6次就定位了以前上千次试验都无法复现的故障,开发的某型导弹改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r><br> 张先龙主攻导弹驾驶仪,可他对弹上雷达、动力等各部分上万个元器件都痴迷钻研,了如指掌。 <br><br> 某新型反舰导弹定型测试,舵机偶现停转现象,可此后上千次重复试验,也没有复现故障。导弹“带病”进入试验场。 <br><br> “老张,你们敢不敢试试?”舵机的总师问。“他敢把导弹大卸八块。”同事在一旁调侃。张先龙坚信:只要有故障,就一定能复现。 <br><br> 两天后,他另辟蹊径,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串联了电流表,仅用6遍就复现了故障!“故障电刷”得以定位,导弹隐患被彻底解除。当晚,总师买来3个西瓜以示庆贺。 <br><br> 当研制新型低空靶弹的任务下达后,张先龙兴奋得几天几夜没睡好:“搞导弹试验20多年了,终于要造自己的弹了!”他感到真要做一番大事业了。(来源: 解放军报) )
中国海军研制出低空高速反舰靶弹 世界一流
2008年03月26日中国评论新闻网
中国海军研制出低空高速反舰靶弹世界一流。(资料图)
渤海之滨,涛飞浪卷。
某新型反舰靶弹悄悄瞄准正在巡航的我军某新型驱逐舰。
“嗖!嗖!嗖!”一枚枚靶弹拖着烈焰,直扑战舰。说时迟那时快,我舰载防空导弹闻风而动,利剑出鞘,来袭靶弹瞬间凌空开花。
[
阅读全文]
在朝鲜前线采访<br> 主持人:1953年7月27日,在世界瞩目的三八线上,人们终于迎来了和平。这个战争与和平交汇的日子,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对这一天充满了好奇,突然沉寂下来的战场展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志愿军战士们在这一天都做了什么? <br><br> 今天的嘉宾将为我们讲述当时的真实情景。让我们欢迎志愿军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同志。 <br><br> 洪老您好。 <br><br> 洪炉:你好。 <br><br> 主持人:洪老,你们事先知道1953年7月27号这一天要停战吗? <br><br> 洪炉:不知道,当时正在谈判。但是1953年7月27的早晨,我们就接到命令,可能要停战。 <br><br> 军部到前沿阵地大概有100里路,我当天早晨就从军部出发,傍晚的时候赶到了最前线。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到前沿阵地等着那个停战的时刻,7月27当地的时间晚上10点,实际上北京时间就是晚上9点。 <br><br> 主持人:当时敌人的轰炸和炮火还很猛烈,看到这么猛烈的炮火轰炸,你们相信和平就要到来了吗? <br><br> 洪炉:当时我们相信。因为停战以后,那些炮弹就得运走了,美国兵偷懒,不想运,他们就把炮弹全打光。所以我们上去的时候,前后左右都是炮弹。 <br><br> 主持人:当时您到了前线大概什么位置呢? <br><br> 洪炉:我们部队开始夏季反击战的阵地,一个小山头,就是常山的中线,铁源县的那个地区。 <br><br> 主持人:是最前线吗? <br><br> 洪炉:最前线,和敌人面对面。 <br><br> 主持人:当时守山头的志愿军战士知道今天要停战吗? <br><br> 洪炉:我们到了以后就都知道了。 <br><br> 主持人:当时您到了占地之后,大家都在议论些什么呢? <br><br> 洪炉:我们进去的时候,外头敌人的炮弹还在打呢,我们也在打,整个阵地上真是一片火海。到最后看那个倒计时,7、6、5、4、3、2、1,等那个时间一到,突然静止了,就马上鸦雀无声。 <br><br> 最后的对峙:美国士兵先发出欢呼 <br> <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3/25/xin_5820305251242640280244.jpg><br>志愿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与朝鲜小朋友<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3/25/xin_592030525124287524165.jpg><br>志愿军战地报记者洪炉<br> 主持人:再也没有炮声,也没有枪声了? <br><br> 洪炉:没有了。开始我们还不敢动,得听着外面,是从敌人那边的山上先发出了嚎叫,实际上是欢呼,他们最早喊起来了,这样我们的人才一个一个出来。本来每一天晚上敌人都有探照灯什么的,那时全都没有了。 <br><br> 主持人:是不是前线一下就黑下来、静下来了? <br><br> 洪炉:对。一下子就黑了,但是敌人那边阵地上先是欢呼,接着就烧起篝火,他们把前线阵地上的木材树枝什么的,架起来就烧起火来了,美国士兵围着火堆旁边跳、喊呀。这样我们的人一个一个也出来了,就爬到山顶上去了。平时我们不能到那边去的,平时就是在山洞里面,打仗的时候出来一下。 <br><br> 主持人:当时那个山顶经过战火之后,还有树、草吗,有残留的战壕掩体吗? <br><br> 洪炉:没有,山顶上都给削平了,打成像一片沙漠那样的,都是土坡什么的,什么草、树木都没有了。 <br><br> 主持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也都从坑道里出来登到山坡顶上了? <br><br> 洪炉:对,当时事先都有交代,带武器要小心走火,不小心打一枪,就会把这个和平停战破坏了。所以大家都非常小心,有的就不带武器了。 <br><br> 主持人:大家有没有那种感觉,这个和平好象让人有点难以置信,或者说非常脆弱的感觉? <br><br> 洪炉:说老实话,真是年年月月在盼着这一天,这天终于来了。所以大家开始都很安静的,不声不响,别把这个好日子给破坏了,就是那种心情,还是很紧张的。 <br><br> 主持人:实际上不光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盼望着和平的到来,敌方的士兵也在盼望着和平的到来? <br><br> 洪炉:对,敌人那边先欢呼,然后点起了篝火。待会我们这边开始也有篝火了,朝鲜老百姓打着火把,敲锣打鼓,开始欢呼、唱歌,我们这边也热闹起来了。 <br><br> 主持人:当天晚上咱们部队组织了什么庆祝活动了吗? <br><br> 洪炉:没有,当时部队还是很紧张,大家都有任务,还要提高警惕。 <br><br> 主持人:您在战争期间接触过美国兵吗? <br><br> 洪炉:接触过。 <br><br> 主持人:在战争期间您接触到敌方的士兵的时候,跟他们有过交流和交谈吗? <br><br> 洪炉:战争期间没有,那个时候也不懂外语,就到停战的那一天才开始真正跟他们面对面,跟他们握手甚至拥抱的都有了。 <br><br> 主持人:到了和平降临的这一天,甚至双方的人员就直接的接触了? <br><br> 直面敌人:永远不要在战场上相见 <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3/25/xin_002030525124367110896.jpg><br>中澳士兵战后握手言欢 资料图片<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03/25/xin_0120305251243640300947.jpg><br>中澳士兵战后握手言欢 资料图片<br> 洪炉:对,其实最早和对方接触的就是我和我的一个记者,我们跟连队战士不太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自由行动一点。 <br><br> 天亮了以后,我们就从我们阵地上下来,走到敌我两军的阵地前面,看到有一辆破坦克,我还跑到破坦克里面去看了看,敌人在里面还丢了一些东西。就在那个时候,敌人那边看到我们这边下来人了,他们也下来两个,我们一看,那两个人可能跟我们身份差不多,也不是一般的士兵,后来知道其中一个是美联社的记者,另一个是随军的牧师。 <br><br> 主持人:他们两个跟你们直接接触了? <br><br> 洪炉:他们非常热情地跟我们招呼,那个美联社的记者急着要给我们照相,我一看我们的样子很邋遢,衣服裤子也不成样子,就不准他照相。那个牧师马上掏出一本精装袖珍的《圣经》,我知道那是《圣经》,他要送给我们。我们说我们不要这个。当时我们互相能讲的话,也就是HELLO、OK这些简单的,双方对话不了。 <br><br> 他们那边看到他们两个跟我们直接对上话了,马上三个两个都下来了,我们这边看到了,也下来了很多。 <br><br> 主持人:大家是自发下来的吗? <br><br> 洪炉:全是自发的,最后我们指定的那条沟也不成为界限了。他们也过来了,我们也过去了,就互相握握手,有的拍拍肩膀。我们有一个人带了中华烟,就掏一颗烟请他们抽,他们美国兵都来要,马上一包烟就没有了,最后连烟盒子也被抢去了。这个“大中华”上面有一个华表,我们有一个战士告诉他这是北京天安门,当时他也不懂天安门是什么,但是北京他懂。正好我那个本子里夹了中国一个木刻家的木刻,是一个艺术品,我就把它送给了美国士兵,他们非常高兴,要回送我们礼物,就是一些火柴盒、香烟什么的。有一个美国兵,他什么也没有,他就掏了几张钞票,在钞票上写了字给我,后来我找人看了,这是他的家庭地址,要跟我们交朋友,以后想要我们给他们写信。 <br><br> 主持人:当时双方已经完全没有敌意了? <br><br> 洪炉:对,下来的人都不带武器的。 <br><br> 主持人:那么双方下来的人大概有多少呢? <br><br> 洪炉:到下午可能得有将近100人了。当时在那个阵地之间是一片平地,我们就在那里自发地联欢了。最后人多的时候,那个美联社的记者要给我们照一个合影,两军的合影。开始我们一起站到那一看,我们中国人小个,美国兵又高又大,跟他们站在一起我们不好看。我就想了一个主意。我就叫翻译跟他们说,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的阵地,我们是阵地的主人,按照东方礼节,客人必须坐下来,美国兵就一个个有的坐、有的蹲。但是那个照片最后也不知道有没有在美联社发表。 <br><br> 主持人:那时翻译也过来了,大家又有了什么更深入、更多的交流吗? <br><br> 洪炉:有。翻译下来以后,我就问他那个钞票上写了什么字,他告诉我那是美国士兵的家庭地址。我们把自己笔记本上的颐和园的照片、北海的照片,撕下来送给他们,每个人加一句话,就是希望我们不要在战场上相见,不要再打仗了。翻译又把我们写的话告诉他们,两边都一起喊不要在战场上相见,这个算是最高潮的时候。 <br><br> 后来4、5点钟的时候,他们的军官下来了。我们的翻译就迎上去,说欢迎你,军官先生,你要参加我们的联欢吗?军官板着面孔说,我抗议你们,你们向我们的士兵进行共产主义宣传。我们的翻译很机灵,他说我们今天没有一个人讲了共产主义的话题,你的士兵可以作证。翻译又告诉他,你们的士兵都很热情,都很有礼貌,就是你这个军官有点例外。这个军官当时就有点下不了台,他说我们的士兵都应该休息了,他就都把他们赶回去了。 <br><br> 最早下来的美联社记者和牧师是最晚走的,那个牧师就跟我们说,我最直接接触的中国士兵就是你们,我很感谢你们,今天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机会,我们下回不要在战场上见面。 <br><br> 主持人:您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在战争期间应该采访了不少志愿军战士,您还提到了您曾经亲自采访过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形,能给我们讲讲他的故事吗? <br><br> 《英雄儿女》原型大揭秘:两个王成都是英雄 <br><br> 洪炉:我们志愿军除了步兵、炮兵以外,还有很多的通讯兵,其实我们当时的通讯设备还是比较简陋的,前线主要就是报发机,当时我们也叫步行机,我们看到的电影里面王成背着的步行机,就是报发机。 <br><br> 实际上王成真正的原形是有两个,一个是我们23军200团通讯的贾庆全(音),他跟着连队打上去以后,占领了敌人山头,敌人就开始反扑。我们一般都是夜里攻上去,白天在这里坚守一天,等到再天黑了,后续部队才能再上去。就在那个白天,敌人不断地反复进攻,我们夜里上去的连队基本上就给打光了,打到最后,就剩了这个步行机员贾庆全,因为他得保持通讯联络,得给他找个比较安全的地点,别的人全伤亡了,就剩他了。 <br><br> 当时作战的办法就是用步行机调炮火,当时敌人来的太多了,开始还有点距离,后来敌人就离他越来越近了,最后他只好喊,向我开炮,以我为目标,敌人就在他身边嘛,就这样,贾庆全喊了向我开炮以后,马上炮弹就过去了,所以他的尸体也没有了,但是跟他保持联系的几个步行机都听到了他最后的喊声,当时马上就把他的事迹宣传开了。我那个时候也赶紧去了解他的情况,也写评论报道,政治处准备整理他的材料给他报功。正在那个时候,上面来通知了,说不要宣传他了,他已经被俘了。实际上我们炮弹打过去以后,把他震昏了,没有战斗力了,敌人上来就把他俘虏了。按照过去部队的规定,凡是被俘的就不提了,就不宣传了,所以我们准备好的报功材料,写好的文章也都不能发了。 <br><br> 我们73师的208团,有一个叫做于世昌(音)的通讯员牺牲了,他当时的战斗情况和贾庆全一样,当时也喊了同样的这一句向我开炮,他确实牺牲了。所以我们就宣传了他的事迹。 <br><br> 主持人:洪老,在一般人眼里,战地记者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既紧张、又浪漫的生活,对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大吸引力,当年您和您的战友在朝鲜战场上是怎么生活的? <br><br> 洪炉:抗美援朝战争和咱们过去国内战争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当时我们就叫立体战争,它没有什么前线后方之分,敌人的飞机一天到晚在你头上绕,所以过了鸭绿江就是战场,随时准备牺牲。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经常在前线跑,是很危险的,那时候就想碰到谁就谁吧。 <br><br> 主持人:当时和你最亲密的战友,当时有牺牲在战场上的吗? <br><br> 洪炉:当时我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叫仇天,39军文工团的,他是1949年5月到我们部队的,他到我们部队以前,已经在报纸上发表过作品,他的文学素养比我们高多了,所以我跟他学了不少。 <br><br> 夏季反击战役的时候,我们当时也知道,这一仗可能就是朝鲜停战前的最后一仗了。当时他脚上长鸡眼,走不了路,但是听说要打这一仗了,他说必须到前线去参加战斗,就拐着腿去的。到了前线,看到他腿不好,就让他在团指挥所那里待着,团指挥所旁边有迫击炮阵地,他又不愿在指挥所待着,就要到炮兵阵地上去,还没到炮兵阵地上,敌人炮弹就把他打倒了,我们有一个同志护送他下去。当时也是疏忽了一下,光是看见他左胳膊断了,就给他包好了。送他下去的路上,他说我的肚子怎么这么难受,一看肚子上还有一个大创口,已经流了很多血。最后他一声也不吭,下去之后就已经牺牲了。 <br><br> 主持人:您的这个战友也是您的好朋友,他是在停战前夕牺牲的,那么仅仅就是停战前夕这么短短的时间,您就亲眼目睹了您最亲密的战友,为了胜利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您看到和平到来的时候,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br><br> 洪炉:那种心情是平常人体会不到的,在别的地方,空气、阳光,这些谁都可以随便享受。可在前线的时候呢,还真不能随便享受,因为我们部队,一天到晚钻到坑道、山洞里头,那都是爬进爬出,洞里头空气也很污浊。停战以后,外头没有炮弹、炸弹了,你就可以自由地活动。所以感觉真痛快呀,这是平常人体会不到的。 <br><br> 主持人:停战时刻到来的时候,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什么? <br><br> 洪炉:我们的战友们就一起坐在那个山头上,当时不打仗了,我们就说以后不打仗了,我们要学习,所以后来我到北京,上了大学了。 <br><br> 主持人:洪老,当年您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一定留下了有关当年战争很多的记录,也发表过很多的作品,那么今天回过头来,您是怎样看待当年您在这场战争当中所做的一切的? <br><br> 洪炉:对这一场战争,我们真是一腔热情呀。当时我们有一个小战友才9岁,行军的时候都是别人驼着他走的,他就是文工团的,给士兵唱唱歌,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作为这场战争的参加者,我们当时做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一切,这场战争,看来我们也打赢了,迫使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跟我们停战了。 <br><br> 主持人:到今天,对于当年的那段岁月,您依然怀念吗? <br><br> 洪炉:非常怀念。每年10月25,我们北京的这些老志愿军,经常聚在一起回顾过去。这场战争有很多地方应该总结反思的,但是从我们每个人来讲,在当时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很多同志都流出了鲜血,还有几万人牺牲了。所以我后来每次到朝鲜去,都要到烈士陵园去重新为我们那些老战友扫墓,我们每次去扫墓,很多同志都是痛哭流涕。我们回家了,我们享受和平了,他们什么也没见到。<br><br> 主持人: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洪炉见到过太多让人动容的瞬间,他用文字保存了这些记忆,让人们了解了志愿军,了解了当年那场战争。感谢他的文字,更感谢他的讲述,谢谢。)
志愿军战地报记者洪炉见证和平到来的时刻
2008年03月25日新华网
志愿军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
洪炉与主持人在访谈现场
志愿军战地报记者洪炉(左一)在朝鲜前线采访
主持人:1953年7月27日,在世界瞩目的三八线上,人们终于迎来了和平。这个战争与和平交汇的日子,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对这一天充满了好奇,突然沉寂下来的战场展现的是怎样一番景[
阅读全文]
美军欲进入中印敏感地区寻二战失踪轰炸机
2008年03月25日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聂云
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在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所设的一个邦,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印度设立此邦的合法性。然而,据美军媒体近日披露,美军正与印度方面会谈,试图在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寻找和回收二战期间失踪轰炸机的残骸和机组人员的遗骸。
美军要进入敏[
阅读全文]
一个关注中国的美国前陆军上校
2008年03月24日宋晓军
在美国前驻缅甸武官陆军上校——罗伯特·赫尔维的有关介绍中,他非常关注缅甸和中国的西藏,并组织主张“藏×独”的人士前往缅甸学习、取经。赫尔维曾在香港培训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并讲述了有关大规模示威的技巧,而且他也是中国在海外邪教分子的顾问,培训非暴力抵抗的各种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赫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