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专家:雄风-2E被夸大射程仅三百公里
2007年09月30日星岛环球网
【星岛网讯】面对中国大陆不断升高的导弹威慑力,台湾正在悄悄发展能够攻击中国大陆的导弹。据传台湾正在研发的“雄风-2E”巡航导弹射程达到一千公里,可以攻击上海。然而有台湾专家对此表示,“雄风-2E导弹的能力被夸大了,目前的射程仅有三百多公里。”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台湾军[
阅读全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与苏联都进入了深度改革时期,然而,中苏两国所走的道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度出现了是走中国式的改革道路好,还是走苏联式的改革道路好的争论。弹指一挥间,过去了20年。前苏联总理做出了总结,他说:“我们当时应该走中国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另一股势力占了上风。” <br><br>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自然垄断问题委员会主席、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雷日科夫日前回答俄新社编外记者尤里.普卢坚科问时说:“我本人多次去过中国,最近一次是在今年3月。2003年我在中国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李鹏,他送给我两本很好的相册。中国最近20年来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尊重。在1989至1991年期间,当苏联处在十字路口的时候,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方面错误的观点在我国赢得胜利。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李鹏在1995年对我说,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改革苏联经济的建议与中国的改革非常相似。我同意他的看法。我说,我们当时应该走中国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另一股势力占了上风。我羡慕中国人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现在世界上没有人怀疑中国取得的成就。这是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惊人:10%、12%、14%!中国甚至在控制这一速度,以避免经济过热。” <br><br> 改革道路的不同,导致了中苏两国的命运完全不同:一,中国日趋强大,苏联早已经解体。二,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日益突出,加速走向一流强国,俄罗斯从前苏联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上迅速下坠,早已跌入二流。三,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更好的发展,俄罗斯早已完全抛弃社会主义。 <br><br> 尼古拉.雷日科夫的慨叹,当是前苏联人、今天的俄罗斯人刻骨铭心的慨叹。 <br><br> 整整20年,中国走过了改革中途的怀疑和动摇,走过了最危险的时间段,中国共产党也是在摸索中往前走的,万幸的是,这条道路走对了。既然是改革,就说明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弊病,需要不断地改正,不断地修补。中国尽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不会再动摇了,中国向全世界打开的大门,不会再关上了。 <br><br> 苏联改革的失败原因,不仅仅是今天的俄罗斯重视的研究问题,也是中国长期来十分认真地、不断地研究的问题。中国力图从中找到更多的教训、警示和启迪。对于苏联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得到了不少的结论,如认为苏联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下去,社会主义和人民生活水准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群众根基。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强大动力。苏联的改革方案选择的是自由主义的激进模式,即中国人常说的全盘西化模式,这是完全行不通的。 <br><br> 在各种各样的研究与总结中,其中有一个理论观点很值得注意,即长期缺乏理论创新是苏联改革失败的重大深层原因。研究者认为:从苏联与苏共发展的历史来看,之所以到了90年代初发生剧变,其根本原因、主导性因素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已失去了动力机制,存在着种种严重的弊端。这种模式的严重弊端为什么未能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加以消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在苏联长期缺乏理论创新。在僵化的教条主义占统治地位和个人崇拜盛行的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苏共甚至最后发展到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垄断理论,还垄断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的解释权。从而,窒息了党内和学术界的创新精神。 <br><br> 理论创新,这对今天的中共来说,也是存在很重大的意义的。中国的改革没到止境,改革步伐还要走得更快、更好,今天的新理论,明天就有可能需要做出新的补充,在坚持原则、坚持方向之下,新的理论要不断创造,适应未来。 <br><br> 中共的三代领导人,都在理论创新上都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最为典型的是邓小平理论,其已初步解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把中国从贫穷带入了小康,没有人不相信,邓小平理论一定能够彻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把中国带入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r><br> 一如专家指出,和任何先进的理论体系一样,邓小平理论也是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只有不断地吸取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才能够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江泽民时代,提出了“三个代表”等一系列深化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理论。 <br><br> 胡锦涛执政之后,在理论创新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提出和落实了多个方面的新理论,包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四,保持中共党员先进性。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六,建设创新型国家。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建设和谐世界。专家说,这些都是创新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一句话,十六大以来中共的理论建设的鲜明特点就是创新。 <br><br> 相信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中,理论创新仍是一项重大的深化的议题。 <br><br> 中共有了理论创新的精神,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国再稳妥地、快速地走20至30年改革开放的道路,必将迎来一个世界一流强国。 )
社评:前苏联总理后悔 中共成功在创新
2007年09月29日中国评论新闻网
中俄二十年来截然不同的发展,令雷日科夫感受深刻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电(评论员 丘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与苏联都进入了深度改革时期,然而,中苏两国所走的道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度出现了是走中国式的改革道路好,还是走苏联式的改革道路好的争论。弹指一挥间,过去[
阅读全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与苏联都进入了深度改革时期,然而,中苏两国所走的道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度出现了是走中国式的改革道路好,还是走苏联式的改革道路好的争论。弹指一挥间,过去了20年。前苏联总理做出了总结,他说:“我们当时应该走中国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另一股势力占了上风。” <br><br>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自然垄断问题委员会主席、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雷日科夫日前回答俄新社编外记者尤里.普卢坚科问时说:“我本人多次去过中国,最近一次是在今年3月。2003年我在中国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李鹏,他送给我两本很好的相册。中国最近20年来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尊重。在1989至1991年期间,当苏联处在十字路口的时候,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方面错误的观点在我国赢得胜利。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李鹏在1995年对我说,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改革苏联经济的建议与中国的改革非常相似。我同意他的看法。我说,我们当时应该走中国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另一股势力占了上风。我羡慕中国人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现在世界上没有人怀疑中国取得的成就。这是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惊人:10%、12%、14%!中国甚至在控制这一速度,以避免经济过热。” <br><br> 改革道路的不同,导致了中苏两国的命运完全不同:一,中国日趋强大,苏联早已经解体。二,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日益突出,加速走向一流强国,俄罗斯从前苏联的世界超级大国地位上迅速下坠,早已跌入二流。三,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更好的发展,俄罗斯早已完全抛弃社会主义。 <br><br> 尼古拉.雷日科夫的慨叹,当是前苏联人、今天的俄罗斯人刻骨铭心的慨叹。 <br><br> 整整20年,中国走过了改革中途的怀疑和动摇,走过了最危险的时间段,中国共产党也是在摸索中往前走的,万幸的是,这条道路走对了。既然是改革,就说明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弊病,需要不断地改正,不断地修补。中国尽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不会再动摇了,中国向全世界打开的大门,不会再关上了。 <br><br> 苏联改革的失败原因,不仅仅是今天的俄罗斯重视的研究问题,也是中国长期来十分认真地、不断地研究的问题。中国力图从中找到更多的教训、警示和启迪。对于苏联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得到了不少的结论,如认为苏联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下去,社会主义和人民生活水准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群众根基。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强大动力。苏联的改革方案选择的是自由主义的激进模式,即中国人常说的全盘西化模式,这是完全行不通的。 <br><br> 在各种各样的研究与总结中,其中有一个理论观点很值得注意,即长期缺乏理论创新是苏联改革失败的重大深层原因。研究者认为:从苏联与苏共发展的历史来看,之所以到了90年代初发生剧变,其根本原因、主导性因素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已失去了动力机制,存在着种种严重的弊端。这种模式的严重弊端为什么未能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加以消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在苏联长期缺乏理论创新。在僵化的教条主义占统治地位和个人崇拜盛行的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苏共甚至最后发展到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垄断理论,还垄断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的解释权。从而,窒息了党内和学术界的创新精神。 <br><br> 理论创新,这对今天的中共来说,也是存在很重大的意义的。中国的改革没到止境,改革步伐还要走得更快、更好,今天的新理论,明天就有可能需要做出新的补充,在坚持原则、坚持方向之下,新的理论要不断创造,适应未来。 <br><br> 中共的三代领导人,都在理论创新上都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最为典型的是邓小平理论,其已初步解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把中国从贫穷带入了小康,没有人不相信,邓小平理论一定能够彻底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把中国带入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r><br> 一如专家指出,和任何先进的理论体系一样,邓小平理论也是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只有不断地吸取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才能够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江泽民时代,提出了“三个代表”等一系列深化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理论。 <br><br> 胡锦涛执政之后,在理论创新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提出和落实了多个方面的新理论,包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四,保持中共党员先进性。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六,建设创新型国家。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建设和谐世界。专家说,这些都是创新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一句话,十六大以来中共的理论建设的鲜明特点就是创新。 <br><br> 相信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中,理论创新仍是一项重大的深化的议题。 <br><br> 中共有了理论创新的精神,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国再稳妥地、快速地走20至30年改革开放的道路,必将迎来一个世界一流强国。 )
社评:前苏联总理后悔 中共成功在创新
2007年09月29日中国评论新闻网
中俄二十年来截然不同的发展,令雷日科夫感受深刻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电(评论员 丘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与苏联都进入了深度改革时期,然而,中苏两国所走的道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度出现了是走中国式的改革道路好,还是走苏联式的改革道路好的争论。弹指一挥间,过去[
阅读全文]
英军在阿富汗的战果可能再次失守
2007年09月28日BBC中文网
北约在阿富汗的指挥官麦克尼尔将军担心,保安部队无法保住英军今年夏天打下的战果。
麦克尼尔将军说,联军这半年来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取得了重要的战果。
但是他担心,在冬季塔利班重新聚合之后,阿富汗安全部队可能无法维护该省的治安。
过去半年英军在当地共有25人丧生。
半年来英军在阿[
阅读全文]
外长午餐会时,就是否对伊朗追加制裁展开激烈讨论。与会者说,两人当时情绪都很激动。<br><br> 美国副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当天早些时候说,伊朗核问题并没有“终结”。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已定于28日继续讨论这一问题。<br><br> 两人语调“并不友善”<br><br> 德国借G8各国外长出席第62届联合国大会之机主办这场午餐会。会上,外长们就伊朗核问题展开交流。<br><br> 路透社援引一名与会官员的话说,赖斯和拉夫罗夫“非常直率地”交换了意见。另一名与会者说,拉夫罗夫对西方国家准备在联合国框架外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的提议抨击“尤其激烈”。<br><br> 由于这是一次闭门会议,这两人都没有透露他们的姓名。<br><br> 拉夫罗夫会后对美联社说,当谈及实施新制裁的时机是否正确时,自己对赖斯并不十分客气。美联社说,赖斯和拉夫罗夫“言辞尖锐”。英国外交部高级官员马克·马洛赫·布朗甚至形容两人语调“并不友善”。<br><br> 俄罗斯反对追加制裁。拉夫罗夫说,美国想“一如既往”地忽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IAEA8月21日与伊朗达成一项协议,伊朗承诺将提供关于核问题的敏感信息。<br><br> 美副国务卿伯恩斯说,美国支持伊朗与IAEA的协议,但他说,协议仅关注了伊朗过去的核活动。<br><br> 伯恩斯说,外长们就伊核问题“存在非常明显的策略性分歧”。他说各方希望能克服这种分歧。<br><br> 伊朗核问题“没有终结”<br><br> 伯恩斯当天上午对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在联大上的发言评论说:“我要对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说,很抱歉,问题还没有终结。”艾哈迈迪-内贾德25日在联大为伊朗的核计划辩护,宣称所谓的核问题已经“终结”。<br><br> “我们希望继续(解决问题),”伯恩斯说,“如果艾哈迈迪-内贾德先生以为他获得了(核计划)通行证,那他就错了。”<br><br> 有记者问法国外交部长贝尔纳·库什内,G8成员在伊核问题上是否已取得进展。库什内回答说:“不,我不认为能这么说。”<br><br> 库什内此前曾说,国际社会应为伊核问题作“最坏准备”。这番言论使得国际上对美国是否会对伊朗动武的讨论更加激烈。<br><br> 安理会正就新决议进行磋商<br><br> 美国一直指控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名暗中研制核武器。安理会先后通过两项制裁伊朗的决议。伊朗坚决否认这一指控。为了向伊朗施加更大压力,美国正在法国和英国支持下谋求安理会通过一项新决议,对伊朗实施更严厉的制裁。<br><br> 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外交官26日已就起草新决议举行了高级别磋商。伯恩斯说,这6个国家的外长定于27日举行第二次磋商,而赖斯和英、法、俄、中4国外长28日将进一步讨论决议草案内容。但伯恩斯说,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本周内不可能就新决议的文本达成一致。<br><br> 美联社援引一名参加G8午餐会官员的话说,在28日会议上,各方将努力降低会场“温度”,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际措施”上。 解放网-新闻晨报 )
五大国为伊朗发生争执俄外长再与赖斯吵架(图)
2007年09月29日中国网胡若愚
资料图片:美俄外长斗嘴
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和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26日在美国纽约参加八国集团(G8)外长午餐会时,就是否对伊朗追加制裁展开激烈讨论。与会者说,两人当时情绪都很激动。
美国副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当天早些时候说,伊朗核问题并没有[
阅读全文]
、市场、劳务和战略通道安全,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国际公用空间——海洋、太空,我们的行动自由也需要维护。这些都是新的更大的“忧患源”,是国家战略新的逻辑起点,也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着眼点。 <br><br> 第三,崛起的中国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自己的脊梁。一个世界强国的基本标志,是政治清明、经济昌盛、科技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大。如果说政治是头脑,经济是双腿,科技是耳目、文化是躯体,那么,军事就是脊梁。头脑再清明,经济再昌盛,科技再发达,文化再繁荣,军事力量不强大,中国在世界上也永远挺不起自己的胸膛!中国要想崛起,必须在这五个方面协调同步发展,不能使自己在某个方面瘸腿。如果我们只考虑经济及其它方面利益,而忽视军事,就会成为一只任人宰割的“大白猪”——你越胖,被人吃掉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br><br> 中国目前尚无能力维护自己海外利益 <br><br> 记者: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能否维护国家利益? <br><br> 张世平:以目前中国的军力而言,“保家卫国”绰绰有余,但既要“保家卫国”又要为“走出去”的发展政策服务尤其是为海外利益“保驾护航”则还有差距。主要是海外投送、海外救助、海外防卫、海外撤离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方面,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br><br> 前一段时间,在所罗门、东帝汶接连发生的动乱中,中国人都是重要的受害者。纵观历史,世界上只要有事,中国人就要遭殃。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海外利益。而那些强国,尤其是美国人却很少遭受伤害,发生动乱甚至战争的国家,不论是政府还是反对派,都争先恐后地保护美国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因为,那些强国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报复和制裁手段,迫使任何国家、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侵扰他们的利益。 <br><br> 我们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能力所以还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开放之初,一方面由于发展经济的需要,一方面也是我们在政策选择上有失偏颇,从而导致了国防和军队建设长期处于过分“忍耐”的状态,国防和军事实力大幅下滑。近些年,虽然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防和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它自身的“规定性”和“周期率”,一方面有许多高精尖武器是根本买不来的,一方面许多大型武器装备即使能够自己生产,也需要一个研究、生产、装备、形成战斗力的长期过程。因此,着眼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需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任重道远。<br><br> 总体上中国还是一个军事落后的国家 <br><br> 记者:近几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当国际上对此有所沉寂时,近期日本又有人跳出来点火扇风。您如何评价新一波的“中国威胁论”? <br><br> 张世平:“中国威胁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对此,事实胜于雄辩。 <br><br> ——如果说“中国威胁论”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话,那么,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总体上中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显示,在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的90个指标中,中国有8个指针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的国家大体相当,在其它一些指标上,中国等61个国家仍然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其中,有些指标与美、英、德、瑞典、法等国家的差距超过80年,有的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差距超过100年。一位离任的瑞士驻华大使曾说:中国有3亿多人口的城市和欧洲差不多,8亿多人口的农村和非洲差不多,欧洲加非洲就是今天的中国。这是对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 <br><br> ——如果说“中国威胁论”来自于中国军事投入的增大和军事实力增强的话,那么,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增大与增强都是极其有限的,总体上中国还是一个军事落后的国家。就军费比较而言,二○○五年中国的军费为302亿美元,法国为365亿美元,日本为453亿美元,英国为488亿美元,美国则为4,017亿美元。二○○六年中国的军费约合351亿美元,虽然比上年增长了14.7%,但与前几年相比所占的比重大体持平。众所周知,一支攻击型军队必须具有“三大件”,一个是航母编队,一个是战略机,一个是海外军事基地。目前的中国,“一无所有”,根本无法形成攻击链。因此,聪明的兰德公司认为:“中国距离‘破坏’地区军事平衡还相差很远”。 <br><br> ——如果说“中国威胁论”来自于中国“入世”后履行WTO规则状况的话,那么,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入世”4年来的中国,不仅认真遵守了WTO的各项规则,而且用国际社会的话说还是遵守规则的“好小子”!所以这么说,有四大标志,一是关税大幅度削减了,二是进口贸易大大增加了,三是服务市场广泛开放了,四是法规制度逐步与世界接轨了。当然,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br><br> ——如果说“中国威胁论”来自于中国发展对于世界“冲击”的话,那么中国在自己长“肉”的同时,也让世界都跟着长“膘”。比如,中国生产一双耐克鞋,厂家仅挣1美元多一点,而耐克公司可以挣上百美元;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一辆汽车,在美国只赚145美元,而在中国则能赚2,400美元。总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火车头”,在自己多拉快跑的同时,也让世界享受到巨大的利益。 <br><br> ——如果说“中国威胁论”来自于中国“不透明”,那么,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早已没有什么秘密可保。目前,每天在中国的头上有30多颗卫星在转,有上百个监听站、数以万计的人在中国的周边进行技术侦察,有成千上万的人以各种身份不间断地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连中国政府首脑在哪吃饭、吃什么饭、与谁一起吃饭,世界上的一些媒体不是都说得一清二楚吗?那么,中国还有什么秘密呢?当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青春期”的中国应当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小秘密”,这不可以理解吗?)
中国将军:解放军如不强大中国人就别想挺胸抬头(图)
2006年09月07日中国经济网
新的忧患是“狼”在威胁着国家的“三海”和海外利益。在东海、黄海、南海我们有大量主权和权益需要维护,“三海“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就不能在世界上站住脚、真正实现崛起。在海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的利益已经遍布全球,尤其是资源市场和战略通道安全,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未[
阅读全文]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解剖,对农民运动的实践,使他有了比别人更深刻的认识,自然就有了更深刻的结论:中国的事,历来是有枪为大。我们要干革命,没有枪不行。只有民众运动而没有枪,定要垮台。<br> <br> 这种认识没有能够被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领导层所接受。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装,由于放弃了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当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叛变革命而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的时候却毫无还手之力。大革命的烈焰在殷红的鲜血中熄灭了。<br><br> 烟雨苍苍,心绪悲凉。中国革命,路在何方?<br> <br> 在血的教训中,在反动派屠刀的逼迫下,中国共产党人拿起了枪!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r> <br> 毛泽东大声疾呼:“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不掌握武装,甚至看不起枪杆子”的错误。<br> <br> 枪杆子里面出农会,枪杆子里面出工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南昌起义之后,毛泽东点燃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熊熊火焰。从此,毛泽东开始走上了武装救国之路。这一年,毛泽东34岁。<br> <br> 专家精解傅立群(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投身军旅、投身战争,后来成为伟大的军事统帅,完全是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逼上梁山”的。晚年他会见外国朋友时说:“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想当一个小学教员,没有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蒋介石打我,我就打他。他可以打我,难道我就不能打他呀?”<br> <br> 毛泽东的统帅才能来源于中国革命的战争实践。他说:“战争就是学校”,要善于读“无字书”,读“无字天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总结战争,在战争中掌握战争、打赢战争。<br> <br> 专家精解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领袖,毛泽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果敢的决断力,同时具有一种超凡的吸纳能力。他非常善于总结,总是能够在耳熟能详的事物中,发现蕴含于其深层的规律,在科学吸收、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战略战术。这使他很快就把握了战争的脉搏,在战争指导上,总是能够高人一筹。<br> <br> 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被革命火种点燃的山。毛泽东在此总结了红军游击战争基本的战略战术,进而将红军游击战争基本战略战术系统化、理论化,并在实战之中发扬光大。这标志着他已经开始读懂战争这部“无字天书”。<br> <br> 军事统帅的地位是在战争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在战争初期总结的红军作战原则,远远高出那些依据作战条令与理论典籍所形成的作战方案。中央苏区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诱敌深入,灵活机动,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作战的伟大胜利。全军上下对毛泽东的指挥心悦诚服,一位红军高级指挥员兴奋地说:“到底还是拿鹅毛扇子的厉害。”<br> <br> 专家精解支绍曾(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在战争的舞台上,毛泽东是最讲科学、最讲兵法的人,也是最不受兵法条文束缚的人。他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有什么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彼知己,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他的作战指导,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毫无成规,追求“活打”,反对“死打”,总是一切从战争、战场、敌我、攻防的实际出发,来确定战争指导方略。<br> <br> 毛泽东的全部制胜要诀只有一个字:变。所谓法无定法,由变求通,由变制胜,融会百家之长,却不拘于书本教条。因而他能够较快地冲破战争迷雾,成为破解战争这部“无字天书”的伟大统帅。<br> <br> 专家精解赵一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左”倾错误路线统治全党时期,党内一些领导人称毛泽东是“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术,把古代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把曾国藩的治军方略当作“兵法之宝”。毛泽东对此付之一笑。他后来说:“《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br> <br> 毛泽东真正系统研究中外军事典籍,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毛泽东系统研究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等中外军事著作,以及苏联、日本的军事典籍与作战条令,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军事理论著作。全国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又先后写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名军事著作,奠定了他作为伟大军事理论家的历史地位。 <br><br> “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一生最丰富多彩的乐章是在战争中奏响的。他缔造和领导了人民军队,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册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诞生出一些让人费解的插曲。<br> <br> 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却很少真正拿过枪。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在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大会上,毛泽东破天荒地挎上了驳壳枪,还随口说出两句打油诗:“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br> <br> 专家精解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还有一次,毛泽东也拿起了枪。1929年的大年初一,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紧追不舍。毛泽东在大柏地布下口袋,与追敌决一死战。战斗中,毛泽东挥枪亲率警卫排冲锋,大败追敌。这次战斗是毛泽东一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挥枪冲锋。他后来写诗为志:“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br> <br> 不爱弄枪,却胆大如天。进入战场,就似驰骋于自由天地。解放战争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身边只有4个警卫连,却偏要与国民党军数十万部队周旋在陕北的千山万壑,胜似闲庭信步。山下几万国民党军篝火连营,一望无尽。毛泽东在山上唱罢一段《空城计》,然后酣然入睡。<br> <br> 毛泽东用兵如神,文韬武略、施展自由。他手下几行字,也可顶数万兵。1948年10月,蒋介石密令傅作义偷袭西柏坡,傅作义秘密调集5个师,外加数百辆汽车,从保定出发,企图闪电般速战速决。<br> <br> 西柏坡周围只有少量警卫部队,情况已经异常严重。毛泽东却不慌乱,连续写了三篇新闻稿,新华社一播,直戳蒋介石、傅作义的要害:“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如果解放军攻北平,“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傅作义大惊失色,慌乱下令召回部队,死守北平。一篇新闻稿,退却数万兵。国民党的几万大军被毛泽东“调”回了北平。一代统帅用兵至此,让人高山仰止。<br> <br> 从书生到统帅,毛泽东集政治家的胆识圆通、哲学家的深邃智慧、军事家的气魄机敏、诗人的浪漫想象于一身,谱写出一部部气势恢弘的战争史诗,导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战争活剧。无论是崇拜他、敬仰他的人,还是研究他、分析他的人,甚至于他的对手、敌人,当面对他卓越的指挥艺术、精辟的军事思想和他创造的战争伟业时,都不能不由衷地感叹:“毛泽东用兵真如神”!<br> <br>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br> <br> 延安,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塞小城。自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迁到这里开始,毛泽东一直住在这里。1947年春,蒋介石调集25万部队对陕甘宁边区发起“重点进攻”,力图夺取延安,摧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枢。<br> <br>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大军压境,延安是守是弃?毛泽东成竹在胸,他说: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很多人对此难以接受。毛泽东却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你可以打到延安,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延安来的,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br> <br> 诱敌深入,克敌制敌。毛泽东将中国古典战法赋予了崭新的内涵,进而变为他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经典战法,成了毛泽东用兵屡试不爽的克敌制胜妙策。<br> <br> 历史的发展完全证明了毛泽东在撤离延安时的英明预见。仅仅过了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就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又过了两年,人民解放军彻底摧毁了蒋家王朝。<br> <br> 持重待机 战则必胜<br> <br>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数百万法西斯军队汇成闪击战的浊浪,席卷俄罗斯大地。日本此时也蠢蠢欲动,驻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举行85万人大演习。<br> <br> 斯大林给毛泽东发来了一封电报,他要求八路军以主力摆在长城一线,对关东军发起进攻,拖住日本关东军,避免日本与德国对苏联两面夹击。<br> <br> 毛泽东诚恳答复说:我们决心“在现在条件下以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的胜利”,但这种帮助应当是从自身条件和可能出发。如果孤注一掷,以弱小的八路军与强大的日本关东军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八路军对苏联红军真正的配合,是“战略的配合,是长期的配合,不是战役的配合与一时的配合”。<br> <br> 在战争指导上,毛泽东从来都不是唯命是从的人,更不是浪漫冲动的人,他的一切决策都建立在精确计算与周密筹划的基础之上,该打的时候坚决地打,不该打的时候坚决不打,他所着眼的就是“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持重待机,战则必胜。<br> <br>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br> <br> 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这样描述过舞场中的中共领袖:周恩来的华尔兹舞是第一流的,刘少奇的舞步像数学一样准确,朱德的步伐像是长征,而毛泽东的舞步则常常出人意料,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跳舞。<br> <br> 当毛泽东旋转到战争这个舞台时,他更是强调主动权。要依照自己的节奏进退,要迫使敌人按照自己的节奏行动。他从容地驾驭战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指导战争,夺取胜利。<br> <br> 这份自信、这份潇洒,令许多人着迷,令许多人赞叹。建国后,当他谈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诀窍时说:打仗没有什么神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战略战术,无非就是这四句话。<br> <br> 简单四句话,揭示了战争中的主动与机动、打与走的辩证关系,它几乎可以诠释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所有的战役战斗,是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精髓。<br> <br> 集中兵力 各个歼敌<br> <br> 晚年的毛泽东,依旧对诗文、史籍有着不泯的情怀,也因此留下了众多别具一格的评点古今人物的文字。诸葛亮被民间神化得满腹经纶、呼风唤雨,毛泽东却对他的分兵持有异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对集中兵力的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的用兵才能,毛泽东则评价甚高,称:“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br> <br> 毛泽东对集中兵力褒奖有加,甚至把它称作“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毛泽东更是娴熟运用这一古老原则的大师。他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方针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来源:《人物》杂志))
出自书生成于统帅世纪伟人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2007年08月21日中国经济网
出自书生成于统帅
北京西郊机场。坐落于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的侧畔。
1949年3月25日下午5时,一个载入中国历史的伟大时刻在这里呈现。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一起,结束了在农村广大地区长达近22年的转战生活,进入北平,在这里检阅部队。历史记录下一支伟[
阅读全文]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解剖,对农民运动的实践,使他有了比别人更深刻的认识,自然就有了更深刻的结论:中国的事,历来是有枪为大。我们要干革命,没有枪不行。只有民众运动而没有枪,定要垮台。<br> <br> 这种认识没有能够被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领导层所接受。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装,由于放弃了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当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叛变革命而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的时候却毫无还手之力。大革命的烈焰在殷红的鲜血中熄灭了。<br><br> 烟雨苍苍,心绪悲凉。中国革命,路在何方?<br> <br> 在血的教训中,在反动派屠刀的逼迫下,中国共产党人拿起了枪!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r> <br> 毛泽东大声疾呼:“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不掌握武装,甚至看不起枪杆子”的错误。<br> <br> 枪杆子里面出农会,枪杆子里面出工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南昌起义之后,毛泽东点燃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熊熊火焰。从此,毛泽东开始走上了武装救国之路。这一年,毛泽东34岁。<br> <br> 专家精解傅立群(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投身军旅、投身战争,后来成为伟大的军事统帅,完全是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逼上梁山”的。晚年他会见外国朋友时说:“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想当一个小学教员,没有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蒋介石打我,我就打他。他可以打我,难道我就不能打他呀?”<br> <br> 毛泽东的统帅才能来源于中国革命的战争实践。他说:“战争就是学校”,要善于读“无字书”,读“无字天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总结战争,在战争中掌握战争、打赢战争。<br> <br> 专家精解齐德学(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领袖,毛泽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果敢的决断力,同时具有一种超凡的吸纳能力。他非常善于总结,总是能够在耳熟能详的事物中,发现蕴含于其深层的规律,在科学吸收、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战略战术。这使他很快就把握了战争的脉搏,在战争指导上,总是能够高人一筹。<br> <br> 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被革命火种点燃的山。毛泽东在此总结了红军游击战争基本的战略战术,进而将红军游击战争基本战略战术系统化、理论化,并在实战之中发扬光大。这标志着他已经开始读懂战争这部“无字天书”。<br> <br> 军事统帅的地位是在战争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在战争初期总结的红军作战原则,远远高出那些依据作战条令与理论典籍所形成的作战方案。中央苏区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诱敌深入,灵活机动,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作战的伟大胜利。全军上下对毛泽东的指挥心悦诚服,一位红军高级指挥员兴奋地说:“到底还是拿鹅毛扇子的厉害。”<br> <br> 专家精解支绍曾(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在战争的舞台上,毛泽东是最讲科学、最讲兵法的人,也是最不受兵法条文束缚的人。他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有什么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彼知己,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他的作战指导,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毫无成规,追求“活打”,反对“死打”,总是一切从战争、战场、敌我、攻防的实际出发,来确定战争指导方略。<br> <br> 毛泽东的全部制胜要诀只有一个字:变。所谓法无定法,由变求通,由变制胜,融会百家之长,却不拘于书本教条。因而他能够较快地冲破战争迷雾,成为破解战争这部“无字天书”的伟大统帅。<br> <br> 专家精解赵一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左”倾错误路线统治全党时期,党内一些领导人称毛泽东是“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术,把古代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把曾国藩的治军方略当作“兵法之宝”。毛泽东对此付之一笑。他后来说:“《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br> <br> 毛泽东真正系统研究中外军事典籍,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毛泽东系统研究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等中外军事著作,以及苏联、日本的军事典籍与作战条令,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军事理论著作。全国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又先后写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名军事著作,奠定了他作为伟大军事理论家的历史地位。 <br><br> “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一生最丰富多彩的乐章是在战争中奏响的。他缔造和领导了人民军队,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册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诞生出一些让人费解的插曲。<br> <br> 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却很少真正拿过枪。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在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大会上,毛泽东破天荒地挎上了驳壳枪,还随口说出两句打油诗:“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br> <br> 专家精解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还有一次,毛泽东也拿起了枪。1929年的大年初一,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紧追不舍。毛泽东在大柏地布下口袋,与追敌决一死战。战斗中,毛泽东挥枪亲率警卫排冲锋,大败追敌。这次战斗是毛泽东一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挥枪冲锋。他后来写诗为志:“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br> <br> 不爱弄枪,却胆大如天。进入战场,就似驰骋于自由天地。解放战争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身边只有4个警卫连,却偏要与国民党军数十万部队周旋在陕北的千山万壑,胜似闲庭信步。山下几万国民党军篝火连营,一望无尽。毛泽东在山上唱罢一段《空城计》,然后酣然入睡。<br> <br> 毛泽东用兵如神,文韬武略、施展自由。他手下几行字,也可顶数万兵。1948年10月,蒋介石密令傅作义偷袭西柏坡,傅作义秘密调集5个师,外加数百辆汽车,从保定出发,企图闪电般速战速决。<br> <br> 西柏坡周围只有少量警卫部队,情况已经异常严重。毛泽东却不慌乱,连续写了三篇新闻稿,新华社一播,直戳蒋介石、傅作义的要害:“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如果解放军攻北平,“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傅作义大惊失色,慌乱下令召回部队,死守北平。一篇新闻稿,退却数万兵。国民党的几万大军被毛泽东“调”回了北平。一代统帅用兵至此,让人高山仰止。<br> <br> 从书生到统帅,毛泽东集政治家的胆识圆通、哲学家的深邃智慧、军事家的气魄机敏、诗人的浪漫想象于一身,谱写出一部部气势恢弘的战争史诗,导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战争活剧。无论是崇拜他、敬仰他的人,还是研究他、分析他的人,甚至于他的对手、敌人,当面对他卓越的指挥艺术、精辟的军事思想和他创造的战争伟业时,都不能不由衷地感叹:“毛泽东用兵真如神”!<br> <br>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br> <br> 延安,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塞小城。自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迁到这里开始,毛泽东一直住在这里。1947年春,蒋介石调集25万部队对陕甘宁边区发起“重点进攻”,力图夺取延安,摧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枢。<br> <br>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大军压境,延安是守是弃?毛泽东成竹在胸,他说: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很多人对此难以接受。毛泽东却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你可以打到延安,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延安来的,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br> <br> 诱敌深入,克敌制敌。毛泽东将中国古典战法赋予了崭新的内涵,进而变为他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经典战法,成了毛泽东用兵屡试不爽的克敌制胜妙策。<br> <br> 历史的发展完全证明了毛泽东在撤离延安时的英明预见。仅仅过了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就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又过了两年,人民解放军彻底摧毁了蒋家王朝。<br> <br> 持重待机 战则必胜<br> <br>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数百万法西斯军队汇成闪击战的浊浪,席卷俄罗斯大地。日本此时也蠢蠢欲动,驻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举行85万人大演习。<br> <br> 斯大林给毛泽东发来了一封电报,他要求八路军以主力摆在长城一线,对关东军发起进攻,拖住日本关东军,避免日本与德国对苏联两面夹击。<br> <br> 毛泽东诚恳答复说:我们决心“在现在条件下以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的胜利”,但这种帮助应当是从自身条件和可能出发。如果孤注一掷,以弱小的八路军与强大的日本关东军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八路军对苏联红军真正的配合,是“战略的配合,是长期的配合,不是战役的配合与一时的配合”。<br> <br> 在战争指导上,毛泽东从来都不是唯命是从的人,更不是浪漫冲动的人,他的一切决策都建立在精确计算与周密筹划的基础之上,该打的时候坚决地打,不该打的时候坚决不打,他所着眼的就是“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持重待机,战则必胜。<br> <br>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br> <br> 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这样描述过舞场中的中共领袖:周恩来的华尔兹舞是第一流的,刘少奇的舞步像数学一样准确,朱德的步伐像是长征,而毛泽东的舞步则常常出人意料,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跳舞。<br> <br> 当毛泽东旋转到战争这个舞台时,他更是强调主动权。要依照自己的节奏进退,要迫使敌人按照自己的节奏行动。他从容地驾驭战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指导战争,夺取胜利。<br> <br> 这份自信、这份潇洒,令许多人着迷,令许多人赞叹。建国后,当他谈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诀窍时说:打仗没有什么神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战略战术,无非就是这四句话。<br> <br> 简单四句话,揭示了战争中的主动与机动、打与走的辩证关系,它几乎可以诠释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所有的战役战斗,是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精髓。<br> <br> 集中兵力 各个歼敌<br> <br> 晚年的毛泽东,依旧对诗文、史籍有着不泯的情怀,也因此留下了众多别具一格的评点古今人物的文字。诸葛亮被民间神化得满腹经纶、呼风唤雨,毛泽东却对他的分兵持有异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对集中兵力的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的用兵才能,毛泽东则评价甚高,称:“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br> <br> 毛泽东对集中兵力褒奖有加,甚至把它称作“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毛泽东更是娴熟运用这一古老原则的大师。他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方针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来源:《人物》杂志))
出自书生成于统帅世纪伟人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2007年08月21日中国经济网
出自书生成于统帅
北京西郊机场。坐落于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的侧畔。
1949年3月25日下午5时,一个载入中国历史的伟大时刻在这里呈现。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一起,结束了在农村广大地区长达近22年的转战生活,进入北平,在这里检阅部队。历史记录下一支伟[
阅读全文]
中国这次否决票格外令人反感
2007年09月2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联合国稍早前通过了一个不痛不痒的,要求缅甸当权者以和平的手法解决国内危机的决议。因为中国用自己的一票否决权,阻止了安理会通过一个措词更加强烈谴责决议。这种情况几乎成了安理会天天可见的剧目,而中国的这次否决投票又格外令人反感。这是德国之声评论员KlausDahmann的观点。
如果有人对安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