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次南极科考队员做客新华网
2007年11月06日新华网
6日14时30分,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党委书记、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魏文良、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周旭和新华社记者张建松做客新华网坐谈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图为访谈现场。新华网郭小天摄
“雪龙船”改造后能满足未来科考需求
10月6日下午,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员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第[
阅读全文]

嫦娥一号完成第二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2007年11月06日新华网
嫦娥一号卫星完成第二次近月制动 顺利进入3.5小时周期环月轨道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田兆运)11月6日11时3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7日将进行最后一次近月制动,使嫦[
阅读全文]

伊拉克反美狙击手今非昔比已狙杀美军
2007年11月05日人民网
资料图:美军专家称,伊拉克狙击手有高人指点
近两年来,伊拉克狙击手渐成气候,给美军带来的伤亡越来越大,其威力仅次于路边炸弹,更给美军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影响。为此,各路专家及军工部门都在心急火燎地研究反狙击对策,开发新的反狙击系统。五角大楼为此还向国会申请10亿美元的紧急拨款[
阅读全文]
<br><br> “盖茨来访应该标志着中美军事交流又恢复到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时两国几乎一周一个访问团的水平。”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昨天接受晨报采访时说。他认为,盖茨此次中国之行有利于中美双方在军事上进一步建立互信和增进合作。 <br><br> ■为何先来中国后访日韩? <br><br> 美方认为目前“关系很好” <br><br> 沈丁立表示,盖茨访华是中美军方高层定期交流的一部分。在盖茨访华前,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基廷曾于今年5月访问中国,去年3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实现访华。去年7月,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还访问了美国。 沈丁立指出,中美军事交流在2001年撞机事件后曾步入低谷,近年来,在中美双方推动下,两国军事交流有了进一步发展。2005年,美国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成为布什总统上任以来首位访华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那次来访也成为中美军事交流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布什第二任期开始后,美国开始修正对外关系,加强了以沟通和对话方式解决问题的力度。目前,美国国内不少人士均认为,美中关系处在最好时期。盖茨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访华,并将中国设为东亚三国之行的首站,便不难理解。”沈丁立说,“当然,盖茨还会前往韩国和日本访问,同军事盟友进行更密切的磋商,并会见那里的美军服役人员。” <br><br> ■设立直通电话有何意义? <br><br> 体现开放态度增进互信 <br><br> 沈丁立说,美方关心的还是所谓的中国军事现代化透明度问题。美方在盖茨访华前称,中国军费今年达到450亿美元,比去年增加17.8%。美方认为,中方应当为军费持续增长做出合理解释,并提高这方面的透明度。 另外,美方希望扩大同中方在军事上的交流,希望通过交流加强对中国军队的了解。 <br><br>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美方希望同中方设立军事直通电话。美方是建立中美国防部直通电话的积极推动者,他们希望通过这部电话解决关于中国军队的诸多疑问,并在其他层面展开对话。中美这次同意建立直通电话,体现了双方的开放态度,有利于增进两军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沈丁立说。 沈丁立认为,这次盖茨访华最重要的意义是“让美国人到我们家门口来,亲眼看一看中国军事发展的现状,使他们了解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的本质”。当然,“只通过一次访问是无法打消美方对中方的所有猜疑,但对话强于猜测,沟通胜过警戒”。 <br><br> ■盖茨与拉氏有何不同? <br><br> 不以冷战思维看待问题 <br><br> 沈丁立指出,盖茨与其前任拉姆斯菲尔德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拉姆斯菲尔德基本以一种冷战式的态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不是黑即是白,以强烈的意识形态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甚至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如他在伊拉克战争和反恐上的表现”。 “盖茨则不同,他是一个懂得合作的人,虽然曾和拉姆斯菲尔德同为老布什的部下,但在处理问题时,他更加传统和稳重,可以说,有传统战略家的风格,这也可能同他做过中情局局长有关,懂得理性思维。”沈丁立说,“在(美国副总统)切尼主导白宫时期,盖茨无法为新保守主义派所重用,现在布什要进行‘政治革新’,盖茨才得以出头。”)
专家解读:美国防部长长盖茨比其前任更懂得合作
2007年11月06日新闻晨报
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资料图片)
“盖茨来访应该标志着中美军事交流又恢复到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时两国几乎一周一个访问团的水平。”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昨天接受晨报采访时说。他认为,盖茨此次中国之行有利于中美双方在军事上进一步建立互信和增进合作。
[
阅读全文]
土耳其对美众院搁置“种族屠杀”议案表示欢迎
2007年11月06日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1月5日电(记者李学军 赵毅)正在美国访问的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5日在华盛顿的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讲,对美国众议院推迟对有关土耳其前身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种族屠杀”议案进行审议和表决表示欢迎。
埃尔多安说,这个议案将会严重损害土耳其与美国之间的战[
阅读全文]
,他们说你们真不简单,对吧,居然把这块石头,我们可以点出来,你是阿波罗时期,第二百九十几块标本里面的一部分。他们就说是的,你们真的是,是做出来了这些。 <br><br> 主持人:那在你的探月生涯当中,来自阿波罗的那一克月球的岩石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br><br> 欧阳自远:我觉得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第一每年的会议上阿波罗的资料不知道有多少,其它国家的探测,基本情况全了解,不是说我靠这一克样品我知道了,这一克样品只证明了一点,我们中国的研究水平,研究能力是可以实现月球的岩石的全面的比较细致的,精细的研究,我们具备了这个能力,这个事情我们中国完全可以拿得下来,即使我们采样回来了以后,照样可以做出很好的工作来,我想这一点是可以说明的。 <br><br> 在搜集国外探月资料的基础上,欧阳自远相继写出了《月质学研究进展》、《天体化学》等科学专著,为未来的中国探月进行着科学准备。他一直留心世界探月活动的进展,但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停止了阿波罗计划,其它国家也不再去探访月球。 <br><br> 主持人:为什么停下来。 <br><br> 欧阳自远:那个时候美国觉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另外美国把注意力都关注到什么呢,要研制航天飞机,可往返的空间的运输工具,另外要构建空间站,、所以把阿波罗停下来了,这个火箭也不用了,全部精力和经费投入到研制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上面,还有一些其它的新技术。那么200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局长对国会有一个讲话,他说这20年以来,我们犯了一个战略性的大错误,我们把注意力都注意到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上面,长期以来把美国限制在低空,因为这只是几百公里,而丧失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去探索遥远的空间,所以我们现在要改过来了,把整个的战略改变过来,那么2004年布什发表了演说,宣布航天飞机在2010年停飞,不要了,空间站投资到2010年,就是国际空间站现在正在投资建的,再不投资了,把全部的经费和发展的需求转入到什么地方呢,重返月球,因为他们丧失了这么好的机会了,现在要尽快弥补,美国人已经认识到,我们是在九十年代末就提出来,中国要探测月球,我们在2002年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具体的计划,科学目标,载荷配制,我们一点,毫无隐瞒的公布了,紧接着别的国家一个一个公布。 <br><br> 主持人:那为什么一夜之间那么多的国家对探月这件事情如此热衷呢? <br><br> 欧阳自远:月球又是一个很好的跳板,可以到火星,到更遥远的空间,在地球上发射火箭到达火星,能量耗费要比月球上大多了,所以月球因为它的引力很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另外你在月球上适应于这种空间的环境,以利于载人登上火星,所以对于月球来说已经刻不容缓了,现在参与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多。 <br><br> 在新一轮探月热潮到来之际,欧阳自远便提出中国应该进行探月。经过长达十年的酝酿和论证,中国探月计划最终形成,并将经历探月、登月、驻月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月又分为绕、落、回三步,嫦娥一号卫星是实现绕月探测的第一步,但也有人怀疑中国的探月活动是否在重复过去美、苏的探月过程。既然美国已经有航天员登上月球,为什么中国才开始绕月探测? <br><br> 主持人:那我们今天做的,不但没有前进,反而倒退了,不是做的无用功吗? <br><br> 欧阳自远:不是,现在我们叫重返月球,重新认识月球,以前那个时候的技术和条件是极其有限的,所以美国提出来要重返月球,欧洲、日本,俄罗斯,欧空局,甚至包括巴西、英国、美国都要,大家都要去探测月球, <br><br> 主持人:为什么? <br><br> 欧阳自远:因为那个时候的技术能力,技术条件跟现在没法相比,据他们说,阿波罗那个时候的飞船的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也许还不如你的现在那个手机,所有的这些新技术,美国都想在新的火箭和飞船上,来把它灌注进去,而且做出一个最高水平的飞船和火箭来,这是新的层次,这是更高的要求,更难的要求,这将会带动更大的发展,我们中国也是这样。 <br><br> 主持人:那为什么一定要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器呢,我们用别的手段来研究月球可不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br><br> 欧阳自远:中国人应该离开地球,奔向月球,我们第一次到月球去,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任务是什么呢,要全面的,全球性的整体性的了解月球,第一步你不能做的很细,第二步等我们知道比较全面的情况以后,我们选择一个最关键的地区,降落下去,这样的话我们精细的了解月球。第三步,因为我们终究是要载人的,终究是要到月球上,我们得训练一下我们自己能不能回来呀,所以第三步,我们降落下去探测,你还得给我采样,最后你还得给我安全把所有的样品带回地球。这个全是无人探测,我们大概要花十多年的时间。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责任,而且你还得少花钱,尽量的做得好一点。<br><b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05/xin_14210042421293591289358.jpg><br>10月24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紧张工作。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摄<br><br> 十四亿,只是北京修两公里地铁的钱 <br><br> 少花钱、办大事,一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鲜明特征,但探月工程在中国尚属首次,究竟需要多少钱才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欧阳自远从一开始就参与了经费的核算过程,最后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获得的预算是14亿元人民币。 <br><br> 主持人:十四亿的预算对你来说是多还是少,这样一个工程? <br><br> 欧阳自远:是很艰难的,每年也就三亿多,我说过十四亿,确实是北京修两公里地铁的钱,但是我们觉得做这项事情,一定要精打细算,尽量的用好所有的这些钱,那么事实证明,还是做下来了,我们现在也发射了,我们也没有超支啊,当然不是说够了,真的是很多单位自己也垫了一些钱,一定要支撑这个工程能够很完美的来实现。 <br><br> 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即将进行发射后的第五次变轨,进入绕月轨道,并逐步实施预定的科学目标。随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的顺利实施,人们也在期待着中国下一步的探月计划。 <br><br> 主持人:下一步已经开始了吗? <br><br> 欧阳自远:早就开始了,第二期、第三期大概三四年以前,就已经在论证了,通过国家的评审,现在呢必须还要有一个立项的批准,批准了以后,我们就干起来了。 <br><br> 主持人:那到那个什么你已经80多岁了? <br><br> 欧阳自远:我觉得我是八十多岁了,那个时候,只要不倒,我就小车不倒只管推吧,还是会尽力的, <br><br> 主持人:你们的梯队建设是否完备? <br><br> 欧阳自远:应该说这嫦娥一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我们的队伍成长了,这是无价之宝啊,我觉得非常有希望,也很有信心,他们现在全是在实干第一线, <br><br>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是欧阳自远现在的办公地点,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月球仪、月面图和各种与月球有关的书籍,还有目前在国内唯一的一张火星图。从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科学家已经提前描绘出人类深空探测的轨迹。 <br><br> 主持人:有计划往火星上发吗?或者我们能够展望吗? <br><br> 欧阳自远:现在在国内,有不少部门的科学家,提出来我们国家应该去探测火星,而且应该说,再经过一点努力,我们也是有能力去探测火星的。火星应该说是离地球算第二近的行星,火星非常像地球,应该说是地球的最像的一个姐妹,火星也有大气层,火星的表面绝对没有像月球一样那么严酷,一会儿正一百多度,一会儿负一百多度。月球上是没有大气,所以温度不能传导,声音也不能传导,是个死寂的世界,没有任何声响。而火星不同,它毕竟有点大气,它大约是相当于我们在40公里高空的那个大气的密度,当然很稀薄,它的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针对这么一个天体,现在科学家有很多想法。还是希望能够改造这个火星,改造得像地球,作为我们地球人类的第二个栖息地, <br><br> 何况我们2009年还要跟俄罗斯合作,去探测火星,当然这主要靠人家,最重要的我们必须自己要有能力去探测。 <br><br> 主持人:那这种探月热的背后是否反映包括科学家在内,大家对地球已经失去信心了? <br><br> 欧阳自远:不,我们地球毕竟是有限的, 月球是我们的近邻,她一直伴随着我们地球,可以说几十亿年以来,经历过千辛万苦,她对于保卫地球发挥了巨大作用,她表面砸的坑坑洼洼的,那还不是给地球挡了一点,对吧,但是更重要的,月球的资源能源环境等等,对地球是有帮助的。所以现在人类不仅仅是充分的用好我们的地球,使人类社会能够得以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更好的把月球,把火星,把自己临近的这些邻居们都充分调动它的积极性,为人类的后辈的需要做相关的准备。)
专访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从地球到月亮
2007年11月05日中央电视台《面对面》
《面对面》王志专访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人物简介:欧阳自远,72岁,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可以说准时发射,精确入轨
2007[
阅读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5日在此间表示,如果陈水扁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我们必将采取断然措施,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r><br> 曹刚川是在与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举行会谈中作上述表示的。 <br><br> 曹刚川就台湾问题指出,我们正密切关注着“台独”分裂势力在“台独”道路上所采取的种种行动和他们的分裂图谋,将以最大的努力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 <br><br> 他强调,美方应切实履行承诺,停止与台官方往来和军事联系,停止售台武器,以实际行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 <br><br> 曹刚川在会谈后与盖茨共同见记者时表示,台湾问题应该由13亿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来共同解决。如果台湾当局推动“台湾独立”、“法理台独”,分裂中国,侵害中国的核心利益,13亿人民都不会答应。谁分裂中国,谁就将成为历史罪人,也会遭到13亿中国人民的唾弃。同时,中国政府将按照反分裂国家法,采取一切必要行动来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r><br> 盖茨在会谈中表示,美国政府的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
中国国防部长: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007年11月05日新华网
1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在北京与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举行会谈。这是在会谈前,曹刚川为盖茨举行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1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在北京与来访的美国国[
阅读全文]
美國總統候選人如何看待中國,這是當前中國與世界十分關注的問題。中國的份量到底有多重?對於這些可能成爲未來的美國總統的政客來説,也是煞費思量的問題。 <br><br>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所出版的《外交事務》季刊從7/8月號起,連續3期,以“大選2008“為專題,每期分別邀請聲勢領先的一位民主黨與一位共和黨總統參選人,撰寫專文,闡述他們的外交理念。民主黨的希拉里、歐巴馬、愛德華茲、以及共和黨的朱利安尼、馬侃、羅姆尼,都談及中國議題。 <br><br> 對兩黨總統侯選人涉及中國問題的言論作一分析,可以發現其中的特點:一民主黨候選人對於美中關係普遍看重,並抱有極大的期待,且抱有合作的決心,態度是積極向上的。二,共和黨候選人則明顯對中國帶有猶豫顧慮,甚至出言不遜,缺乏陽光心態,主要訴求在於防止中國的威脅或者危害。 <br><br> 試看民主黨候選人的有關言論的重點意思: <br><br> 第一,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希拉里的專文題目是《廿一世紀的安全與機會》,她表示,“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將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她認為,美、中之間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存在重大差異,但即使在貿易、人權、宗教自由、勞工權益、西藏等議題上有很深的歧見,“仍有很多事務,美、中兩國能夠、而且必須共同完成”。例如“要解決北韓核子問題,中國的支持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在這個框架上建立東北亞安全機制”。 美國必須說服中國,讓中國不但加入全球機制,也要支持全球規章,構建共同利益,並縮小歧見。 <br><br> 第二,美國要鼓勵中國承擔責任,美中合作要呈結構化,美中共同對付世界面臨的問題。民主黨緊追在後的歐巴馬參議員,則在《更新美國的領導》專文中表示,一方面要強化北約組織,一方面“必須在其他地區建立新的同盟關係”。他說,面對中國崛起與日、韓自主性增強,他期盼建立更有效的架構,而不只是雙邊協定或臨時的高峰會。他也要鼓勵中國扮演負責任的角色,一起面對共同的問題。 <br> <br> 第三,美國對華要執行兩手策略,既要遏制又要接觸。民主黨民調排名第三的是2004年的副總統候選人愛德華茲,他在《重新與世界交往-回歸道德領導》中的結論是:美中關係必須細緻處理。“面對中國有增無減的重要性及影響力,我們的整體目標必須是讓中國信守治國規範”。 <br><br> 而共和黨候選人的主要論調則是: <br><br> 第一,中國危害國際利益,必須將美國的理念、價值觀加諸中國,中國必須加入國際遊戲規則。共和黨排名第一的朱利安尼,以《朝向務實的和平-讓國際體系發揮作用以捍衛文明、擊敗恐怖分子》為題表示,美國不願重現冷戰緊張,其實中、俄兩國可以像美國一樣,經由健全的國際體系而獲益,“可是這兩國的政府常常太短視,為了短期利益而傷害了在國際規章下的長期利益”。朱利安尼表示,美國必須立場堅定,“必須清楚表示,中國與俄羅斯唯有走向民主、自由、開放、清廉,才能從全球提供的各種機會中獲益”。 <br><br> 第二,中國崛起對美國是重大挑戰,美國必須採取圍堵中國的戰略,必須利用台灣遏制中國大陸。共和黨居第二位的馬侃參議員專文標題是《持續的和平建立在自由之上-確保美國的未來》。這位前太平洋美軍總司令之子指出,“亞太地區正在崛起”,因此美國必須強化與盟邦合作。他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他也主張建立美澳印日“四方合作”的安全架構。馬侃說,崛起的中國將是下任美國總統的重大挑戰,中國要強調“和平崛起”,那就不妨在軍事上也透明化。他說,“當中國以大量飛彈及言詞恫嚇民主的台灣時,美國必須注意”。 <br><br> 第三,中國經濟對美國是重大的挑戰。共和黨位居第三的前麻薩諸塞州州長羅姆尼的專文標題是《在全球挑戰中崛起的新世代》。他說:“中國的經濟崛起及亞洲其他國家,形成了另一種型態的挑戰”。 <br><br> 當然,上述的比較不能説明什麽美國未來政策,因爲這是選舉之前的一種政治理念闡述,更大的目的在於吸引選民的關注。理念歸理念,實務歸實務。我們相信,不管什麽人接任美國總統,他都無法迴避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更是無法迴避中美兩國利益緊密結合的現實。識時務者爲俊傑。沒有人逃得出這一定律。所以,當前中國不可為好話者喜,更不可為惡言者怒。 <br><br> 上述的參選人無論觀點如何,立場如何,面對中國,他們的態度都是認真的,具有共同的特點:一,沒有人不把中國放在眼中,沒有敢忽視美中關係。二,沒有人不期望中國的變化對美國利好。三,沒有人不想把中國納入到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之中。中國分量在未來的美國總統心目中之重,已可知一斑!)
中國分量重嗎?美候選人不敢輕視
2007年11月05日中国评论新闻
中評社香港11月5日電(評論員 丘巒)美國總統候選人如何看待中國,這是當前中國與世界十分關注的問題。中國的份量到底有多重?對於這些可能成爲未來的美國總統的政客來説,也是煞費思量的問題。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所出版的《外交事務》季刊從7/8月號起,連續3期,以“大選2008“為專題,[
阅读全文]
五角大楼指布什反对台独舆论静候白宫说明
2007年11月05日星岛环球网
【星岛网讯】美国国防部日前发布新闻稿,将明年的台湾公投定位为独立公投,新闻稿中还说美国总统布什“反对台湾独立”。这种表述如果属实,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表态“反对”而非“不支持”台湾独立,这意味着美国的两岸政策发生丕变。现在舆论都在等待白宫就此正式说明。
美国国防部[
阅读全文]
美刊称反华浪潮暴露出美国决策者无能
2007年11月04日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11月1日文章(作者斯蒂芬·里克特)称,美国国内最近兴起的一轮反华主义浪潮是美国恶化的外贸统计数字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把中国当成替罪羊,暴露出美国决策者对自己的无能感到非常沮丧。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大多数观察家认为美国国内最近兴起的一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