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指美反导提议难阻俄罗斯退出欧洲常武条约
2007年11月23日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视窗11月23日电:俄罗斯外交部官方发言人卡梅宁11月22日在莫斯科宣布,美国已经于11月21日向俄罗斯提交了反导问题书面提议,莫斯科正在研究美方正式提议内容。俄罗斯专家分析认为,无论美方提议的实质是什么,都不可能消除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和俄罗斯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
阅读全文]
华盛顿观察红线已划,美国打不打伊朗?
2007年11月23日星岛环球网来源:美国《华盛顿观察》
布什政府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针对伊朗的核项目口诛笔伐不断,先是布什在10月中公开警告,伊朗拥有核武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副总统切尼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美国)不会允许伊朗拥有核武。”
伊朗总统内贾德也不甘示弱,在11月7日向世界宣称,位于境内纳[
阅读全文]
访港安排一波三折的小鹰号航空母舰队虽然最终获得中国外交部同意在感恩节期间访问香港,但是驻夏威夷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发言人昨晚表示, 舰队已经离开香港水域,驶回在日本的横须贺基地。美方说,恶劣天气迫使小鹰号航空母舰以及所属舰队返航日本。 <br><br> 小鹰号舰队原定于本周三进入香港,让总数8千海军和空军士兵在香港与赶来香港的家属,欢度为期五天的感恩节假期。但行程临时有变,并未能在原定时间取得批准进入香港水域。 <br><br> 这些官兵的数百名亲属此前已经飞到香港,准备欢聚感恩节,他们一度以为延迟见面而感到失望。现在小鹰号不再访港的消息,无疑会让这些亲属再次失望。 <br><br> 美国国务院女发言人汤普森此前曾表示,中国外交部在最后一刻不批小鹰号靠泊香港的码头,但并无解释原因。舰队上八千多名官兵,只得在南中国海过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22日回应说,中方基于人道立场,改变决定,容许小鹰号航空母舰群到港,并已经向美方通报这项决定。但无奈最后这次小鹰号访港还是难以成行。 <br><br> 小鹰号访港安排神秘仓卒 <br><br> 小鹰号原定于21日到港访问,并安排传媒于当日早上在让外国军舰登陆的分域码头等候,登上军舰参观采访,但当中评社记者抵达该码头时,却只见一众记者,却并无发现美国领事的公关人员在场,而在场的码头保安亦好像对舰队将停泊码头不知情。 <br><br> 其后记者们突然逐一收到美国领事馆的电话通知,表示小鹰号因行政安排(administrative arrangements)问题而无法如期抵港,领事馆人员当时亦只表示小鹰号访港行程将会延迟(postpone) 而非取消,未知舰队何时到达。 <br><br> 跟之前数次美国舰队访港相比,此次的安排显得较为仓卒和神秘。按惯例,美国领事馆均会更早通知传媒舰队访港的消息,但此次领事馆只在隔天前(20日)通知传媒,并且在公告中表示由于保安理由,并不透露将到访的舰队名称和其他详情,传媒均对是次安排感到愕然。这或显示美方对是次军舰访港早已有相当考虑。 <br><br> 根据一国两制的安排,香港的外交和国防事务由中国外交部负责。外国军舰必须先取得中国外交部的许可,批文发出后会移交香港入境处,再交海事处,然后才能进入香港水域。 <br><br> 分析指显示中美双方仍存戒心 <br><br> 英国广播电台分析指,小鹰号访问香港引发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中美两国复杂关系的缩影。 <br><br> 美国是太平洋地区有地位的强国,想要保持住自己的影响力,不确定该如何对付新的对手。而中国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地区性大国,极力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定地位。 <br><br> 中美两国都明白不能忽略彼此的存在。但是目前两国之间问题不少。海上影响力是其中的焦点之一。而最新的事态也正好表明,双方对彼此仍然存有戒心。 <br><br> 访港未成行 香港经济损失4千万 <br><br> 预计今次小鹰号的士兵被拒入境(估计5000至8000人),他们除无法上岸庆祝外,若以每名士兵消费5000港元推算,本港更失去2500万至4000万元的经济收益。小鹰号曾经访港超过二十次,对上一次是去年十一月。美国海军一直以来每年均会停靠香港港口几十次。 <br><br> 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一九六一年服役,已服役了46年,以日本横须贺作为基地,是美国海军现役军龄最老的军舰,是美国唯一常驻海外的航空母舰。但因小鹰号已超出退役年限,故今次到访香港可能将是退役前最后一次。这艘常规动力的航空母舰明年退役,由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取代。 )
美小鹰号访港一波三折终取消 折射中美变化
2007年11月23日中国评论新闻网
小鹰号已超出退役年限,今次取消了的到访香港行程将是退役前最后一次
中评社香港11月23日电(记者何耀雄 综合报道)访港安排一波三折的小鹰号航空母舰队虽然最终获得中国外交部同意在感恩节期间访问香港,但是驻夏威夷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发言人昨晚表示,舰队已经离开香港水域,[
阅读全文]
中国最终同意小鹰号访问香港
2007年11月22日路透中文网
路透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LindsayBeck)---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周四称,中国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最终同意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及其陪同舰只访问香港,度过感恩节假期。
小鹰号航母率领的舰队,以及舰队上的8,000名美国空军和海军士兵原计划周三抵达香港,但美国国防部称该计划遭到了中国的拒绝。
小鹰号航母船员[
阅读全文]
<br> <br> 虽然弹道导弹打击航母有诸多困难需要解决,但早在1960年代,苏联就发展了以航母战斗群为主要打击目标的弹道导弹P一27K(SS—N一13)。而且随着制导技术的发展,前两年对弹道导弹打击航母持质疑态度的美国许多专家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进展。实际上,针对航母的特点采取一定的综合措施,弹道导弹突击航母的技术瓶颈并不是不可以突破。 <br><br> 综合措施,解决“发现定位难” <br><br> 航母战斗群舰艇型号多,警戒海域广,做到完全藏匿其行踪实际是比较困难的,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偷袭珍珠港”的时代了。首先,航母战斗群有10余艘大型海上舰只,而且需要E-2c等周边防空警戒和水下反潜警戒飞机,有些飞机航程短,只有航母搭载,为航母战斗群特有机型,因此这些飞机的发现即意味着航母的存在。其次,航母战斗群的指挥通信、飞行导航、敌我识别系统、电子侦察和预警探测等无线电设备形成了强烈的电磁信号源,这些信号强度会由于敌人飞机和军舰的临近而增大;以上这些系统的无线电信号不但表明了航母的运行状态,而且其语意内容可以透露出更多信息,是对航母警戒、识别、探测和定位的关键特征。此外,作为大型海上目标,航母的活动必然伴随着大量的海水尾迹、海上废弃物和巨大的噪声,这都是海上探测的可利用特征。特别是噪声是海军舰船声呐系统和预设海底声呐探测系统工作的依据。目前,对航母的侦察手段主要包括: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预警机、侦察船及无线电技术侦察等。比较可行的有以下几种: <br><br> 卫星侦察 除了成像侦察卫星外,海洋监视卫星是对海上舰船和潜艇进行探测、跟踪、定位、识别的主要手段。这种卫星也是通过截获舰艇上的雷达、通信和其他无线电设备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实施海洋监视。由于所要覆盖的海域广阔,探测的目标多是活动的,因此海洋监视卫星的轨道比较高,并多采用几颗卫星组网的侦察体制,以达到连续监视、提高探测概率和定位精度的目的。美国和苏联,俄罗斯都发展了海洋监视卫星,这种卫星一般有两种型号,即雷达型和电子窃听型。前者属于主动型。电子窃听型卫星属于被动型,主要用来截获电磁辐射,包括舰对舰、舰对岸通信,收集雷达信号特征,其轨道较雷达型的高。这两种卫星一般配合使用,性能可以互补。电子型的轨道较高,覆盖面积大,能定出海上舰船的大致方位。而雷达型卫星下仅能探测舰船的航向、航速,而且能鉴定其大小,甚至类型。因此对于海上的军事目标,无论其采用电子静默措施,还是使用电子干扰手段,互补的卫星都有办法探测到。 <br><br> 海洋监视卫星的成本高、技术门坎高,因此比较实用的是发展小卫星群,即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在向这方面努力。如果要在我国东海和南海方向形成对航母战斗群的不间断监视能力,只需要发射3颗小卫星星座,就可以形成对我国东南海方向的不间断监视,而小卫星由于成本低,发射灵活,可以在形势危机时发射组网,而这种卫星可以是成像卫星,也可以是电子信号侦察卫星,由于对其寿命要求不高,因此其运行轨道可以比较低,这样侦察的图像甚至比大型侦察卫星效果还好。 <br><br> 航空侦察 航空侦察按飞行平台分为飞机(包括无人机)侦察和气球侦察;按侦察手段分为照相侦察、目视侦察和电子侦察等。采用侦察机监视航母编队是美苏/俄较为常用的方法。例如,1993年7月,俄曾派出4架图一95远程电子侦察机对以美国海军“林肯”号航母为首的编队进行空中跟踪和监视。当时,“林肯”号航母编队驶离美国本土,沿太平洋驶往波斯湾水域,换防驻扎在那里的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当“林肯”号航母编队驶离美国海岸线1400千米时,图一95侦察机便开始对其施放电子干扰,以便躲避敌航母编队雷达的侦察。随后,4架图一95在距航母突击编队220千米处发现了“林肯”号航母。这时,由2架图一95组成的双机编队以500米飞行高度,从林肯号航母上空飞过,并成功地对其实施了空中照相侦察。接着,这2架图一95以500米高度第二次进入。正当“林肯”号航母的2架F/A一18准备起飞拦截时,另外2架图一95成功地完成了对航母编队作战补给舰的空中照相侦察任务。航空侦察不仅可以对航母编队中的雷达、通信联络等电磁信号进行截收和定向,而且对其实施照相侦察。 <br><br> 无线电侦察 无线电侦察又称为信号侦察,无线电侦察和监听系统不但在和平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战时可以作为对海上目标群的监视和定位手段。由于航母战斗群在活动中为了进行警戒必须启动各型雷达、声呐等主动有源探测设备,而且为了导引飞机和与其它舰只保持联络必须使用通信设备,因此其无线电信号繁杂,而使用无线电侦察手段可以对其探测和定向,通过确定信号源、判断目标位置。例如,在沿我国海岸线的广泛区域内,建立多个无线电测向站(至少两个),将每个测向站测得的方向进行交叉,就可以得到航母战斗群的相对精确位置,此类装置不仅可以装载在作战舰艇上,而且可以装在专门的伪装侦察船上,也可以部署在沿岸和沿海岛屿上。每部雷达都有一定的电磁信号特征,其频谱图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经过长期侦察积累可以得到每艘航母上雷达的信号指纹特征,战时通过分析记录到的雷达信号,就可以判断出航母编号和航母编队配属的舰只类型。<br><br><img src=http://mil.eastday.com/m/20071121/images/01129916.jpg><br>图片说明: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编队航行(资料)<br><br> 战术技术结合,解决“突防难” <br><br> 弹道导弹打击航母和其它突防行动几乎一样,必须将导弹战术和技术充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首先,保证一定的火力强度。从美军发展方案可以看出,“宙斯盾”舰对目标的跟踪和拦截能力是有限的。新“宙斯盾”舰拦截弹装备数量一般为20枚,如果采用4拦1的战术,其单舰可拦截5枚弹道导弹,加上警戒率和发射协调问题,可保证一定数量的导弹突破防御。这是因为装有“标准”一3型导弹的航母编队防空区的导弹拦截区与飞机拦截区相互重叠,对拦截火力的协调和指挥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如果从不同陆上导弹阵地使用多枚弹道导弹从不同方向对航母进行突击,亦可增加其警戒和拦截难度,提高突防效果。 <br><br> 其次,争取采用多种火力形式。对航母编队实施联合火力打击也是提高常规导弹突防效果的有效方法。首先,海军水面舰艇、潜艇和航空兵是航母的传统对手,弹道导弹与这些火力形式在武器进入空域方面并不冲突,而且可以将对航母的威胁范围延伸到更高的空域,增大航母的防御范围。其次,多种火力形式的饱和攻击,可以饱和编队的警戒容量,阻塞其指挥控制信道,增加火力协调难度。第三,多种火力形式的参与可以诱使其打破电磁管制,暴露主舰位置,从而为正确导引常规导弹创造条件。因此如果常规导弹可以与这些传统手段相互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常规导弹的突防能力。 <br><br> 三是发展新的突防技术。针对航母目标有很多种弹药可以选择,例如子母弹、霰弹、云爆弹等,而这些弹药对突防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采用霰弹技术可以从较高空投射,而且投射高度越高、拦截难度越大、穿透能力越强。而子母弹的抛撒高度不可能太高,因此就要有一定的突防措施,以防母弹在子弹抛撒前被拦截。 <br><br> 实际上采用末制导方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增强了其突防能力,而不像有些媒体指出的是降低了导弹突防御能力。我们仍以美国的“潘兴2”导弹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潘兴2”导弹发射后,在大气层外达到最大高度300千米,最大速度12倍音速。弹头在下降到目标上方约15千米后,首先在惯性制导系统控制下作速度控制机动(拉起和压下)以降低再入速度和躲避反导弹拦截,拉到接近平飞状态后,抛掉天线整流罩,弹头朝目标方向机动。这时弹头为进行末制导不但降低了速度,而且脱离了原定弹道,也就是说,导弹在下降到15千米高之前是以高速再入的,此后是滑翔机动的,可见,其速度的降低是以改变弹道换取的,而这两项都是突破反导拦截的“必杀技”。 <br><br> 要15分钟,而且飞行过程中地面人员无法干预飞行,最多只能靠弹头的末制导系统对预设目标进行小范围的修正,而正常情况下,航母在15分钟内可以航行约14千米,可能已经脱离弹头末制导的修正范围,但通过技术改进仍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采用被动无线电引导方式辅助。例如,苏联的ss—N—13导弹就是将航母的典型无线电频率预置在导弹上,采用类似反辐射导弹的方式攻击航母,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区别航母和其幕舰,因为每部雷达的特征信号都是不一样的。其次,适当提前末制导雷达开机时间。例如,“潘兴2”导弹末制导雷达在4.5千米高度的天线扫描范围为35平方千米,此时搜索圆的半径约为3.4千米,而如果要覆盖在导弹飞行15分钟里航母的机动距离14千米,末制导雷达的工作高度就要达到接近19千米,而只要适当增加雷达功率,这在技术上也是可以实现的。最后,适当选择打击时机也是击中航母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航母作战消耗大,大约每隔3~5天就需进行海上补给一次,每次补给持续时间约为2小时。如果航母要进行长时间海上作战,必须进行频繁的海上补给。编队进行海上补给时,航速降低,只能以5~10节的速度航行,机动受限,舰载机也无法起飞作战。海上补给和舰载机起降时航速都会相对降低,因此对于带有末制导的弹道导弹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并相对精确地打击航母等海上大型目标。 <br><br> 合理选择战斗部,解决“破坏难” <br><br> 航母具有很强的抗沉和自救能力,因此在这里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突击航母应该立足于打残,而不是像 二战航母战中的击沉、击毁,所谓打残就是使其丧失主要作战能力,被迫退出干预战斗,或为其它水面、水下和空中打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弹道导弹是打击航母的“开路先锋”,而不应该是最终的“绝杀武器”。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航母有众多缺陷可利用。 <br><br> 首先,航母飞机起降设备工作与非工作状态的易损性差异较大。航母飞行甲板上设有众多的助飞设备,这些设备在不工作状态,可被封闭在甲板下,具有很好的抗打击能力,但在工作时人员和设备都暴露在外。因此,其易损性在不同状态下的差异较大。其次,航母升降机的破坏可以大大降低航母作战效能。航母舷侧装有将舰载机从机库升到飞行甲板或从飞行甲板送入机库的升降机。升降机不但是航母上负责飞机进出机库的运载工具,还是直接关系到航母作战效能的关键特种设备之一。飞行甲板上还设有多部连接武器库和飞行甲板的弹药升降机,以及航空燃油加油站。由于甲板上活动的大部分器材和物资都依靠这些升降机运输,因此对其破坏可以大大降低航母的作战效能,特别是在其工作状态时,机库侧面和升降机部件暴露在外,这时如果遭遇打击可以将其卡死,而使其停运或破坏机库。三是舰桥上的传感器抗打击能力较弱。航母的舰桥一般分为司令部舰桥、航海舰桥和起降控制中心三层。舰上所有的控制装置均集中在这里,而且舰桥顶部集中了舰上绝大部分的传感器和指挥/导航设备的天线,这些器材几乎都没有防护装置,抗打击能力较弱。 <br><br>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由于不寄希望于击沉航母,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整体大威力爆破弹,而应该使用类似反坦克的穿甲子母弹,或穿甲燃烧子母弹,这类弹药不但有较大的抛撒区,尽量覆盖航母目标,而且可以穿入舰体内爆炸。此外,按照国际未爆弹组织统计,集束类子母弹由于各种原因的未爆率大概在12%~15%,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些未爆弹,也可以产生更好的打击效果。因为航母在遭到火力打击后,随舰的损管队会出动进行灭火和修复,并清理甲板上残留物品,保证飞机的正常起飞和航母的正常运行,而这些有意或无意加入的延时引爆子弹或触发式爆炸装置,可能杀伤抢修人员,而迟滞抢修时间,使航母的抢修活动变得危险、困难从而达到迫使其丧失战斗力的目的。 <br><br> 此外,云爆弹也是一种打击航母类目标的较佳武器。例如,俄罗斯在2007年9月11日宣称试验的“炸弹之父”类的热压炸弹可以有效杀伤航母上的有生力量。一般炸弹内的温压炸药在预定的高度引爆、释放燃料或炸药粉末,再经第二次引爆,可产生2500~C左右的高温火球,并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高压,爆炸产生的高温持续时间比常规炸药高5~8倍。而俄罗斯宣称“炸弹之父”生成的高温达到了美国类似“炸弹之母”的两倍,其生成的高温就可能达到近5000C,如此的高热和超压不但可以杀死生物武器菌株,而且可以使化学战剂分解变质,而且其在狭小空间中使用不会对洞穴等建筑造成大的破坏,而只是杀伤有生人员。这种武器爆炸瞬间产生的大量云雾状的炸药粉末,会在爆炸冲击波推动下顺着舰内通道弥漫开来,爆炸引起的震波会在航母封闭的空间里不断反射直至消失,这既能大面积杀伤有生力量,又能摧毁无防护或只有软防护的武器和电子设备。而且爆炸会迅速将周围空间的“氧气”吃掉,爆炸现场的氧气含量仅为正常含量的1/3不到,而一氧化碳浓度却大大超过允许值,造成局部严重缺氧、空气剧毒,杀伤航母内的人员。虽然这种炸弹巨大,但俄美等国都研制过飞机投掷和导弹运载的集束型燃料空气炸弹,弹道导弹如果装备此弹头也可以对航母造成有效破坏。 <br><br> 航母和弹道导弹出现的时间接近,同样是20世纪发展的两种高技术兵器,技术成熟程度接近。在兵器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两种武器的对抗实际是航母攻击能力蓬勃发展的偶遇,但也是弹道导弹技术日益成熟的必然结果。冷战结束后,航母已经成为大国强权的象征,而弹道导弹在全球范围内也同时成了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和挑战强权的有效武器。航母强权依仗的是经济强弱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而弹道导弹利用的是攻防技术发展的时间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攻防技术时间差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消失,而经济强弱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却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弥补。因此,利用弹道导弹打击航母在当前无疑是逼其退出军事干涉的有效手段,但长远来看仍需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整体海军反击能力的提高。<br><br><img src=http://mil.eastday.com/m/20071121/images/01129917.jpg><br>图片说明:攻击航母导弹应选择穿甲类特种子母弹(资料)<br><br><img src=http://mil.eastday.com/m/20071121/images/01129918.jpg><br>图片说明:卫星是对海上舰船及航母的主要监视手段(资料)<br><br><img src=http://mil.eastday.com/m/20071121/images/01129921.jpg><br>图片说明:利用大型航空器对航母编队进行远距离侦察(资料)<br><br><img src=http://mil.eastday.com/m/20071121/images/01129922.jpg><br>图片说明:电子侦察机可以提供无线电侦察来发现航母群(资料)<br><br><img src=http://mil.eastday.com/m/20071121/images/01129923.jpg><br>图片说明:中国二炮部队东风21导弹部队机动演练(资料)<br><br><br><img src=http://mil.eastday.com/m/20071121/images/01129940.jpg><br>图片说明:对航母突防要采取多种火力形式(资料))
舰船知识:弹道导弹完全可以攻击航母
2007年11月21日《舰船知识》
图片说明:中国新型东风31机动式远程弹道导弹(资料)
虽然弹道导弹打击航母有诸多困难需要解决,但早在1960年代,苏联就发展了以航母战斗群为主要打击目标的弹道导弹P一27K(SS—N一13)。而且随着制导技术的发展,前两年对弹道导弹打击航母持质疑态度的美国许多专家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阅读全文]
加沙用地道对抗以色列封锁运AK-47也运姑娘
2007年11月22日环球时报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区加强封锁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但在那儿,只要有钱还是什么都能买到。对此,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1月14日报道说:“加沙的地下迷宫是对以色列封锁的嘲弄”。这个“地下迷宫”指的是加沙城下面无所不在的地道,这些地道基本上都通往[
阅读全文]
普京命令俄军准备应对大规模战争
2007年11月22日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一年一度为期三天的俄罗斯武装力量领导人会议20日在莫斯科举行。俄罗斯国防部将进行大规模机构改革,俄军将开始为大规模战争做准备。与以往的类似会议一样,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普京出席并主持了此次会议。
沿国境全线军演
据俄罗斯《新闻时报》11月21日报道,普京总统在俄罗[
阅读全文]
 )
驻日美军基地日方员工罢工抗议减薪16年来首次(图)
2007年11月22日新华网
驻日美空军第五航空队的F-16C战斗机在巡航资料图片
驻日美军基地上万日本员工11月21日上午举行罢工,抗议日本政府为减少驻日美军驻留经费负担而准备削减基地员工津贴。这是驻日美军基地日本员工1991年以来首次举行全国性罢工。
据日本媒体报道,罢工于21日凌晨开始,由三泽、横[
阅读全文]
,并将在2008年前底实现JF-17的作战能力。 <br><br> 针对曾有传言俄罗斯因为巴基斯坦核试验问题及印度方面的压力不会向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提供必需的RD-93发动机,他说:“虽然发动机方面我们和俄罗斯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在飞机和航电研制方面是合作伙伴,而且发动机问题上中俄有相关合同保障,这些传言只是某些利益相关者的炒做而已。JF-17的生产阶段进行的一切顺利,未来西方的设备和武器将使用到JF-17身上。在明年年底以前我们希望能获得10到12架JF-17,以组建一只比常规规模小一点的JF-17中队。”巴基斯坦也希望通过新战机的更新换代改变机种繁杂的现状,现在还有十多架机龄超过40年的法国“幻影”战机在巴空军中服役。未来巴基斯坦空军将只有三种战机:中国歼10(巴基斯坦编号为FC-20)和JF-17,以及美国洛·马公司的F-16。 <br><br> 向中国采购歼10的计划将提升巴基斯坦空军的实力,巴空军希望把现在歼10航电水平从1990年代末提高到21世纪的最新水平。 <br><br> 巴空军参谋长说,“我们正在考虑两种航电配置方案,除了中国提供的方案,我们也在争取中国允许我们有其他的选择。” <br><br> 巴基斯坦计划购买4架瑞典的爱立眼预警机,但爱立眼的能力并不能满足巴空军要求,巴方正在考虑向中国购买一种带有空中加油能力的预警机,但现在的问题是购买预警机的预算还没有到位。 <br><br> 采购F-16的计划因为制裁已经搁浅多次,但巴空军参谋长希望美国不要因为巴基斯坦现在的国内局势而再次影响F-16的交付。他说:“制裁和禁运不会起作用,南非在制裁下能继续发展自己,巴基斯坦过去被制裁时实力的增长也没有受影响。希望有关国家领导人能清楚一点:只有在谈判桌上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角斗场上。” )
巴基斯坦透露购买中国歼-10战机与预警机内幕
2007年11月22日千龙网来源:环球时报
资料图:巴基斯坦计划购买中国预警机。图为中国运8改进的预警机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最新一期《简氏防务周刊》刊登了对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坦威尔·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的采访,介绍了巴基斯坦空军FC-1战机的情况以及向中国采购歼10和预警机的进展:
巴空军参谋长11[
阅读全文]
驻伊联军直升机坠毁2死12伤
2007年11月21日新华网
新华网巴格达11月21日电(记者惠晓霜亢德喜)驻伊拉克美军21日说,驻伊位克英国军队一架直升机20日晚在巴格达郊外坠毁,造成两名士兵死亡、12人受伤。此前曾有报道说这架直升机隶属驻伊美国军队。
驻伊美军援引英国国防部发布的一份声明说,失事的是一架“美洲狮”直升机,伤者中有两人伤势比较严重,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