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30日宣布,土耳其政府已经授权武装部队采取越境军事行动,对活跃在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实施打击。<br><br> 埃尔多安是在同土耳其宪法法院院长克勒奇会晤后对新闻界宣布上述决定的。他说,应土耳其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比于克阿纳特请求,土政府本月28日就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问题召开内阁会议,决定授权武装部队自当日起对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实施越境打击。<br><br> 今春以来,库尔德工人党武装频频自伊拉克北部地区潜入土耳其境内实施袭击行动。10月17日,土耳其议会通过政府提交的对伊拉克北部地区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实施越境军事打击的动议。目前,土耳其武装部队已在土伊边境地区集结了10万兵力,随时准备采取越境行动。)
土耳其授权军队越境打击伊拉克库尔德武装
2007年12月01日新华网
10月24日,土耳其士兵在土东南部与伊拉克交界的边境地区巡逻。据英国媒体24日援引土军方消息说,土耳其战机和地面部队21日至23日夜间已经对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可疑据点实施了小规模越境打击。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安卡拉11月30日电(记者郑金发文怡)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30日宣布,[
阅读全文]
)
俄罗斯总统顾问:美国正在重走苏联灭亡之路
2007年11月30日环球网
近日,俄普京总统经济顾问米哈伊尔·彼奥尼德维奇在接受《共青团真理报》采访时称,美国经济危机早已开始,美国正在重走苏联消亡的老路。
10月27日,反战示威者在美国的11个城市同时举行游行活动,抗议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是当日在洛杉矶拍摄的反战示威者面部的拼版照片。新华社/法新
[
阅读全文]

法庭上手机铃响无人认美法官罚46人集体监禁
2007年11月30日现代快报
美国纽约州一家法院的法官因庭审时旁听席上响起的手机铃声而勃然大怒。由于没人承认是谁的手机“肇事”,这位法官竟然下令将庭审室中的46人监禁。
纽约州司法监督委员会经过调查后于27日建议将这位法官免职,理由是他滥用职权,像个“暴君”。
“暴君”喜笑颜开
“每个人都得去[
阅读全文]
回答得含糊不清:“谁知道呢,未来不是大好就是大坏。而正因为背后的困惑,中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他还指出所有的美国人总是与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 <br><br> 匹兹堡世界事务委员会联同国际扶轮社举办论坛,旨在帮助美国学生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今年的议题是中国,而在匹兹堡这座昔日工业中心,中国对人们生活影响极大。 <br><br> 匹兹堡世界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凯勒·弗斯特(Schuyler Foerster)说,许多学生的长辈在农村长大,在钢铁厂工作,憧憬晚辈在全球市场的未来。他还说:“这些孩子不会做苦力而会从事其他职业。我们希望他们能明白,无论以后干什么,必定会与全世界的公司合作,竞争,或者都有。” <br><br> <br>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中国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及项目主任裴敏欣成立了名为“替亚洲巨龙把脉”讨论小组。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主任威廉·欧荷特博士(William Overholt)著有关于美国、中国和国际政治的新书,也参加了讨论。裴博士选择了美国关心的话题并且用挑衅的言论总结了论坛的重要性。她说:“一个成功的中国不会令人恐惧,反而一个衰退的中国会威胁我们。” <br><br> 邻里学会高二学生艾略特·布莱克威(Elliott Blackwell)对此深有体会。邻里学会是一所资助贫困学生的私立学校。他通过论坛更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来如何影响美国。在学校,他从研究中国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入手,慢慢地了解到中国经济的起伏。他希望能到中国,亲自请教那些计划抢占美国市场的企业家。 <br><br> 有些学生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但仍对其行为以及两国商业和政治的差异性表示不安。奥依市高二学生保罗·阿莫(Paul Amon)阅读了介绍外交政策和中国投资策略的书籍,还推断中国经济会赶上美国。奥依市位于俄亥俄州依尔瑞市和匹兹堡之间。他母亲是中国人,因此他多次拜访在华的长辈,有在中国学习的念头。阿莫说:“我想,面对势头强劲的中国,美国应该警惕——我们一直是世界第一,中国会发起挑战。我真心希望两国能成为伙伴,但国家差异决定了冲突。” <br><br> 那么美国学生对中国是否抱有积极的态度?为什么是,又或为什么不是? <br><br> 有位教师认为美国媒体对中国有偏见,所以鼓励学生阅读国际报章的关于美国的报道,从而了解美国“自己的国家所作所为”。位于匹兹堡北部的波特阿伦格利高中的教师乔治·赖利(George Riley) 主讲世界历史、心理和美国内战,表明立场:“我的家乡是小圈子,有种族主义者,对待异族顽固不化。对于中国的观点通常是消极的,归结于媒体,还有工作流失到中国,一个重要雇主裁员。” <br><br> 赖利已经六次参加匹兹堡论坛的国际学院,认为来自中国人的竞争是重大问题。匹兹堡康宁玻璃公司面对廉价的中国产品,一直在裁员。 <br><br>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简·贝瑞丝(Jan Berris)是特别来宾发言人,赞同赖利的看法.她说:“面对自身问题,责人容易,责己难——很难控制局势。如今,美国人过于责备他人而忽视壮大自己。”她还指出了美国有可能加大投资教育或是工程研究和发展。从1971年在全国委员会工作的贝瑞丝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崛起是否意味着美国的落幕?” <br><br> 无论来自哪所学校,多数学生只知道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庞大的人口,而对于中国社会、社会和国内发展认知甚少。位于匹兹堡北部的东阿勒格尼高中三年级学生梅丽·艾贝(Merri Ebel)在很多地方生活过,在搬到这里前住在旧金山。她说:“中国过去只是人口众多而又封闭的大国,加之教育注重美国历史,所以没有人真正了解和讨论中国。我能拼写中国之前就知道美国宪法了。中国只是个大大的问号。” <br><br> 论坛结束前,一位年轻妇女向来宾发言人查尔斯·弗里曼(Charles Freeman)提出一个问题。弗里曼是主管中国事务的美国贸易前副代表和中国联盟的前执行主任。她提到外包服务问题:因为所在的公司放弃美国而在中国建厂,她的父母失业。弗里曼敏感尽量给出安抚性的答案,解释事情也朝另一面发展。但他总结出大胆的想法或许更有效。他说:“这就是全球经济。我不是政治家,不会为了让他人不受伤害而改变我的想法。”)
美高中生眼中的中国:中国崛起意味着美国落幕?
2007年11月29日中国日报网站
英文《中国日报》报道:一群美国学生对于中国如何影响他们未来抱以既惶恐又向往的态度。
来自西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400名高中生上周就“中国:未来之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俄亥俄州高三学生布雷威·拉格纳萨(BraveenRagunathan)回答得含糊不清:“谁知道呢,未来不是大好就是大[
阅读全文]
回答得含糊不清:“谁知道呢,未来不是大好就是大坏。而正因为背后的困惑,中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他还指出所有的美国人总是与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 <br><br> 匹兹堡世界事务委员会联同国际扶轮社举办论坛,旨在帮助美国学生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今年的议题是中国,而在匹兹堡这座昔日工业中心,中国对人们生活影响极大。 <br><br> 匹兹堡世界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凯勒·弗斯特(Schuyler Foerster)说,许多学生的长辈在农村长大,在钢铁厂工作,憧憬晚辈在全球市场的未来。他还说:“这些孩子不会做苦力而会从事其他职业。我们希望他们能明白,无论以后干什么,必定会与全世界的公司合作,竞争,或者都有。” <br><br> <br>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中国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及项目主任裴敏欣成立了名为“替亚洲巨龙把脉”讨论小组。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主任威廉·欧荷特博士(William Overholt)著有关于美国、中国和国际政治的新书,也参加了讨论。裴博士选择了美国关心的话题并且用挑衅的言论总结了论坛的重要性。她说:“一个成功的中国不会令人恐惧,反而一个衰退的中国会威胁我们。” <br><br> 邻里学会高二学生艾略特·布莱克威(Elliott Blackwell)对此深有体会。邻里学会是一所资助贫困学生的私立学校。他通过论坛更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来如何影响美国。在学校,他从研究中国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入手,慢慢地了解到中国经济的起伏。他希望能到中国,亲自请教那些计划抢占美国市场的企业家。 <br><br> 有些学生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但仍对其行为以及两国商业和政治的差异性表示不安。奥依市高二学生保罗·阿莫(Paul Amon)阅读了介绍外交政策和中国投资策略的书籍,还推断中国经济会赶上美国。奥依市位于俄亥俄州依尔瑞市和匹兹堡之间。他母亲是中国人,因此他多次拜访在华的长辈,有在中国学习的念头。阿莫说:“我想,面对势头强劲的中国,美国应该警惕——我们一直是世界第一,中国会发起挑战。我真心希望两国能成为伙伴,但国家差异决定了冲突。” <br><br> 那么美国学生对中国是否抱有积极的态度?为什么是,又或为什么不是? <br><br> 有位教师认为美国媒体对中国有偏见,所以鼓励学生阅读国际报章的关于美国的报道,从而了解美国“自己的国家所作所为”。位于匹兹堡北部的波特阿伦格利高中的教师乔治·赖利(George Riley) 主讲世界历史、心理和美国内战,表明立场:“我的家乡是小圈子,有种族主义者,对待异族顽固不化。对于中国的观点通常是消极的,归结于媒体,还有工作流失到中国,一个重要雇主裁员。” <br><br> 赖利已经六次参加匹兹堡论坛的国际学院,认为来自中国人的竞争是重大问题。匹兹堡康宁玻璃公司面对廉价的中国产品,一直在裁员。 <br><br>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简·贝瑞丝(Jan Berris)是特别来宾发言人,赞同赖利的看法.她说:“面对自身问题,责人容易,责己难——很难控制局势。如今,美国人过于责备他人而忽视壮大自己。”她还指出了美国有可能加大投资教育或是工程研究和发展。从1971年在全国委员会工作的贝瑞丝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崛起是否意味着美国的落幕?” <br><br> 无论来自哪所学校,多数学生只知道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庞大的人口,而对于中国社会、社会和国内发展认知甚少。位于匹兹堡北部的东阿勒格尼高中三年级学生梅丽·艾贝(Merri Ebel)在很多地方生活过,在搬到这里前住在旧金山。她说:“中国过去只是人口众多而又封闭的大国,加之教育注重美国历史,所以没有人真正了解和讨论中国。我能拼写中国之前就知道美国宪法了。中国只是个大大的问号。” <br><br> 论坛结束前,一位年轻妇女向来宾发言人查尔斯·弗里曼(Charles Freeman)提出一个问题。弗里曼是主管中国事务的美国贸易前副代表和中国联盟的前执行主任。她提到外包服务问题:因为所在的公司放弃美国而在中国建厂,她的父母失业。弗里曼敏感尽量给出安抚性的答案,解释事情也朝另一面发展。但他总结出大胆的想法或许更有效。他说:“这就是全球经济。我不是政治家,不会为了让他人不受伤害而改变我的想法。”)
美高中生眼中的中国:中国崛起意味着美国落幕?
2007年11月29日中国日报网站
英文《中国日报》报道:一群美国学生对于中国如何影响他们未来抱以既惶恐又向往的态度。
来自西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400名高中生上周就“中国:未来之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俄亥俄州高三学生布雷威·拉格纳萨(BraveenRagunathan)回答得含糊不清:“谁知道呢,未来不是大好就是大[
阅读全文]
带。由于基地组织的宣传机构同拉丹一样行踪不定,因此美国很难将其封杀掉,但却可以利用其研究拉丹动向。 <br><br> 美国中央情报局称,技术和 21世纪的全球化使一个规模相对小的团伙可以在非对称斗争中发挥与它人数极不相称的影响力。今年以来,基地组织总共发布了近百部录音录像资料,其制作频率是平均每三天一部,比去年发布录像带的速度提高了一倍多,充斥着 基地组织最高头目的信息和访谈录。 <br><br> 这些 节目往往同时以各种制式与质量标准对外发布,在国际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此快速地加工录像需要占用大量计算机资源,因此基地组织很可能拥有了最新商用电脑硬件软件以及配套操作技术,并且利用人们对各类恐怖信息密切关注的特点,极大地引调着大家的胃口。(高轶军))
拉丹又露面
2007年11月30日新华网
这是11月29日“半岛”电视台公布的本·拉丹的静止电视画面。当日,“半岛”电视台公布了一段录音,自称是本·拉丹的人在录音中敦促欧洲国家撤出阿富汗。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29日说,所谓“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新公布录音中传达的信息只是“老调重弹”。新华社/法新
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近日在一盘最新录音带中公开[
阅读全文]
反恐资金即将告罄美国陆军下令“节衣缩食”
2007年11月30日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据美军新闻处网站11月28日报道,据美国陆军今天提供的一份新闻稿说,陆军在世界各地的基地指挥官已接到命令,为削减开支作好准备,因为政府在为反恐战争筹措资金的问题上争吵不休,将导致军队预算紧缩。
这份新闻稿说,在11月26日的一份备忘录中,陆军副参谋长理查德·科迪指示[
阅读全文]
<br>)
伊朗潜艇短暂对峙美国巡洋舰美疑伊方炫耀武力
2007年11月30日中国新闻网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29日报道,美国海军“维克斯堡”号导弹巡洋舰数周前曾在波斯湾与伊朗海军的两艘俄制“基洛”级潜艇短暂对峙。但是双方当时都比较克制,没有进一步挑衅。“维克斯堡”号导弹巡洋舰舰长日前向美国海军部长唐纳德-温特介绍了当时的具体经过。
伊朗自行建造的小型近海潜[
阅读全文]
电影《色•戒》热播引发“汪精卫”热
2007年11月30日国际先驱导报
尽管国民党在党庆中将汪精卫还原为国民党领导人,但作为一个,他早已为台湾百姓遗忘
汪精卫最近频频出现在台湾媒体中,这是近期在台湾上映了两个多月的《色·戒》的缘故。而关于汪精卫其人的探讨,又随着国民党113年党庆展出汪精卫照片而引发开来。因为展览中的汪精卫,是以国民党领导人[
阅读全文]

陆克文:明年澳军将从伊拉克撤离并未与美磋商
2007年11月30日中国新闻网
驻伊澳军单兵装备[资料图片]
澳大利亚当选总理陆克文30日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澳将在明年从驻守在伊拉克的该国部队中撤出550人。他还表示,关于澳大利亚军队从伊拉克撤离的计划尚未同美国方面磋商。
澳大利亚目前派驻在伊拉克境内和伊拉克周围的部队人数大约是1500人。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