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今天已是中秋。本应是阖家团聚的中秋节,可因为疫情我们一大家人却分散在世界各地。无论大家小家,都是遍插茱萸少不止一人。
大侄子2020年春节后回到伦敦就一直回不去中国,今年一个多月的假也没敢回,怕假期都在隔离酒店里度过。正好他媳妇也放假,俩人去了马拉西亚他媳妇的家。小侄子刚有了二女儿,在月子中心照顾媳妇,哪也不能去。小弟两口子本来一直[
阅读全文]
其实我真没感觉《隐入尘烟》有什么艺术魅力,整部电影节奏缓慢,连演员的动作都像慢动作。配上人物木讷的表情,让人感觉特别冗长乏味。如果不是被炒作的这么厉害,我恐怕看个开头就会弃剧了。这种感觉和看《无依之地》很类似,都是坚持着看完的。也许拍的像纪录片就是这部电影的艺术特色。导演特意选了一个农民出演男一号,用意也是用其本色出演,使电影看着[
阅读全文]

改革开放后,为了讨好美国,中国几乎没拍过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据任志强回忆,他七十年代当兵的时候,八一厂曾筹拍过一部抗美援朝的电影,他还被聘去当过烟火师,可是后来这部电影没有投拍,据说就是考虑到中美关系。可我觉得这种讨好外交纯属中国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不了解美国人十分现实和功利的一面。
近些年,因中美关系不好,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和[
阅读全文]
在父亲母亲相识到结婚这段时间,新中国一边在抗美援朝,一边在抓紧恢复性建设,同时还开展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
母亲回忆说,镇压反革命主要是公安部门的事,并没波及到别的部门,只是号召人民群众检举揭发,街上也出现很多镇压反革命标语口号。所谓的反革命主要就是国民党埋伏下来的特务和潜藏的土匪叛徒以及与国民党勾结的反动会道门组织[
阅读全文]
东北菜给人的印象是不讲究,其实不然。不讲究的菜没有好吃的,即使如东北人的家常菜酸菜白肉也是一样。千家酸菜千家味,真正好吃的酸菜白肉一定是很讲究的。
讲究从腌酸菜开始。我家腌酸菜都是挑帮长叶小的大白菜,如今我在法拉盛买的东北酸菜都很长的叶子,炖出来的酸菜汤看着就不清爽。酸菜不能腌的太咸,太咸了酸菜味就差了,也不能太淡,太淡很容易腐烂[
阅读全文]

当时的市郊合作总社只有两个负责业务的经理部,一个叫供应经理部,一个叫供销经理部。供应经理部只负责向农村提供生产资料,比如马、牛、犁杖、车轮子,大车这些农具,供销经理部则是收购和销售农民的手工产品,比如麻绳、麻袋、草袋子等等生活生产用的物品。
母亲被分在供销经理部,很快被提拔为一个业务股的股长,属于级别最低的干部,那年母亲十八岁。
[
阅读全文]
我喜欢唐静安的文字,是因为她的文字直白简练,而且用词精准,没有废话。比如小说《朱小红》就是个很好的范例。
小说的开场就直入主题,一点不啰嗦。“我在秋风中河边的树下坐着,看了几段时事新闻,想起朱小红来。”。
这种笔法感觉像读鲁迅的小说,一句话就把人带入一种沉重的气场中。让人不得不读下去。
对第一次见到朱小红的情景描写,显露出唐[
阅读全文]
张国强和何冰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男演员,俩人都是正经演技派。在张国强和殷桃及孙海英演的电视剧【无贼】中,张国强把一个职业扒手演的活灵活现,那眼神一看就是贼溜溜的。而在【士兵突击】中,他演的连长则英姿飒爽,一身英武气。他和何冰都是那种演啥像啥的好演员。
在【分界线】里,他饰演的是一个靠送水为生的下岗工人,为了给女儿治病,铤而走险,抢劫了[
阅读全文]
1950年11月初,正在苏家屯做支前工作的农委宣传队接到通知,立即交接工作,返回农委接受新的任务。原来是市农委决定成立市郊供销合作总社,母亲所在的宣传队的人大多数都被吸收到新成立的市郊总社里。其实那时宣传队已经走了很多人了,母亲回忆说,修机场的时候怕苦走了几个人;搞土改纠偏时也有人受不了每天都要风吹日晒地丈量土地而走掉了;抗美援朝后又有人[
阅读全文]
这是个美剧,虽然只有六集,但剧情紧凑,比垃圾剧十二集的内容都丰厚。该剧是以美国一真实案情改编的,让我惊讶的是,剧中演员竟然与真实案例中的人长得酷像。尤其那个连环杀手演员,长得简直和真实杀手一模一样。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毒贩被抓后,被人诱骗主动认罪,以为可以轻判,没想到在法庭上还是被判了十年徒刑。这让他怒不可遏,十年对他来说无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