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7-05-01 08:44:11) 下一个

     

昨天,一位留学生给我发微信,说自己收到两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个是渥太华大学的电子工程,另一个是安省理工大学的核能工程,他拿不定主意,想听听我的建议。在回答他的问题之前,先介绍一下这位同学。这位同学原来是郑州九中宏志班的学生,后来转到郑州九中国际部,成为第二届中加班的一名学生。大家知道,能上宏志班的学生,成绩都不错,他确实如此。在国际部上完高一和高二,在加拿大上完高中最后一年,他顺利收到好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让很多人意外的是他最终选择上了一个college,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大专。选择的原因是几所大学的专业都不是他特别感兴趣的,唯独那个大专的核能专业是他喜欢的。要知道在国人心目中,大学和大专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何况这位同学的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而且是郑州大学一名教授。对这位同学来说,选择上大专当时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不理解。

 

20149月入读那所大专,时间在平淡中过去了两年半,一直没有联系的我们,在今年的春节,他突然通过QQ,说春节要来我家过年。作为被称为老师的我,突然有了失联几年学生的信息,那种喜悦不亚于发现马航MH370的踪迹。两年半不见,这位同学外表的变化似乎不大,但言谈举止间明显不同于两年前,具体是什么也说不清楚,也许用成熟或者成长描述更准确些,这可能是时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累积效应。如果说两年前选择上大专是出于对专业喜欢而产生的热情,通过两年半的学习,他曾经的热情中充满了理性。他给我讲了目前核能利用的现状、未来的趋势等等。还有半年就要毕业了,他又给我谈了他下一步的打算和对未来的设想。和上一次选择上大学还是大专一样,这次摆在他面前又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今年毕业,拿到三年工作签证,在加拿大就业,工作一年后申请移民;另一条是申请大学,继续深造。对于他来说,因为所学的专业较实用,而且成绩非常优秀,找到专业工作应该不是难事,所以选择第一条似乎是最佳选择,通过上大专、专业工作、移民成功,这对很多想留在加拿大的留学生来说是一条捷径,而且再往前跨出一步,梦想就会实现。可这位同学最后选择了第二条路:申请大学,继续深造。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问我上哪个大学、哪个专业?其实我明白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我的回答,他发微信只是出于礼貌或者只是告诉我而己,他肯定会选择安省理工大学的核能工程。唯一意外的是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申请到多伦多大学或者麦马斯特大学等我们国人熟知的名校,可他却选择了安省理工大学这所很多人不知道的学校,他告诉我,这所学校的核能专业非常好,而且学费还便宜很多。在他的人生之路上,他又一次做出了不同于大多数人想法的选择。

 

至于他的这些选择未来是对还是错,我们无法判断,因为真实的宏观世界不像量子世界,既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我们真正世界只有一个,所以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往前走即可。

 

每一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我们总以为存在一个标准的路线,但凡偏离就是错误,这个认知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科学家专门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标准偏误(normative bias

 

我们中国人思想中的标准偏误可能更严重一些。中国的城市人口非常密集,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容易发生互相模仿。更何况中国人比较热衷于社交,文化比较合群,那么相比强调个人主义的欧美国家,可能就更容易出现模仿的现象。

特别是在当今孩子的教育以及未来人生规划上都挤在同一条道路上。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驱动下,从小学就开始选择名校、参加各种补习班;在出国潮影响下,不顾自家经济状况以及孩子的性格、意愿,就送孩子出国留学;在大学选择上,不论孩子的兴趣爱好,以是否上名校来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在职业选择上,什么热追什么,曾经有过外贸热、银行热、管理热、公务员热等等。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样的路可能是有迹可循的路,也有可能是墨守成规的路,但不一定是你必须要走的那么一条路。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参考,会比较,总会因为偏离正常感到不安,患得患失。但是回头看看真的适合自己吗,或许偏离才是常态。

 

不同的人走同样的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批量生产,或者互相模仿的结果,这个现象并不正常。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线,最后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正常

 

还是那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