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舟静泊听涛声

让心之船随思绪漂流,静息聆听岁月流淌的歌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诗中的岁月

(2007-04-07 20:35:57) 下一个

今天收到寄自远方的《厚石诗词选》,喜不自胜。这本诗集收录述士先生历年旧作,薄薄的书卷中蕴涵着厚厚的人生,读来感慨万端。

我是在西北秦川与老师结缘的。述士先生是苏北淮安人,在大运河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度过童年和少年。一首《点绛唇》,把老人的乡思抒发得动情:

春色初临,乡情依旧村居处。荡边无路,来往扁舟渡。
遥望南天,岁岁悲羁旅。人不语,夜庭漫步,又向何人诉。

老师年轻时,时逢国难,家乡沦陷在日寇铁蹄之下。青春时光背井离乡,流亡在巴山蜀水。激愤满腔的青年爱吟诵南宋爱国诗词,随着岳飞的韵脚写下这首《满江红》中,书生报国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历劫红羊,悲中夏,寇仇犯阙。东北望,义旗高举。壮怀何烈。露冷车临辽水夜,秋高马踏长城月。问元戎,退师中原,行何劣。
抗战起,期耻雪。家国恨,终难灭。看英雄儿女,志行高洁。誓扫倭氛归一统,重光禹甸心同切。皖北夜,重庆又年年,书生节

一直没有问过先生是如何来到西北安家立业的。老师早年在北平学法律,后转攻数学,从事中学数学教学达四十年。从诗作中我没有寻到西行和转行的心路历程。但从中共建政后历史中能揣摩一点儿端倪。老师在西北教书生涯中没有怨艾,《感怀》中只有豪情:

耄耄行年健,序宾吾愧贤。
杏坛曾四十,桃李笑三千。
秦地山河壮,陈仓古史前。
绪茫期继世,新谱入华笺。

我有幸是老师三千桃李中一枝。自幼随军迁徙的我,曾经在四个省份辗转过六所学校,十四岁时即缀学从军来到西北。当三十年前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我拿起《上海自学丛书》恶补数理,懵懂之中结识老师。记得在那些西北寒冷的冬夜,老师没有回家,留在学校陋室中为我答疑解惑,用工整的笔迹写下推理程式,循循善诱辅导我这样一个资质平浅的编外学生。述士先生对我有父执一般的关怀,每当想起他那慈爱的音容笑貌,我的心底都会感到爱的暖流汨汨流过,感激上苍安排了这样一位贵人在我的生命之中。

当年我对老师酷爱读史印象深刻。文革岁月中,老师闭门静心翻阅浩繁的二十四史。当我为无缘参加七七年高考而失意沮丧时,曾萌意追随老师读《资治通鉴》。现在读老师的诗集,发现不少《咏史》的佳作:

青史重翻帝业残,江山半壁仗心丹。
关中诸葛思王猛,江左夷吾识谢安。
四塞春深闻杜宇,六宫遗怨忆琼栏。
无端大冢任风雨,石兽荒凉落日寒。

八十年代中期老师退休后,诗作颇丰。家居,亲情,读史,观剧,旅游,无不带来创作灵感,总是意之所至,吟咏随之。我特别喜欢他老人家这些诗作,从中闻悉阔别三十年间老师的晚年生活。

乾坤浩荡山河壮,白石清泉照我心。
万里乡关萦客梦,陈仓古道动哦吟。

由衷高兴老师的孙辈纷纷考入大学,学文学理皆有之。没有比书香传代更让老教育家欣慰的了。孙女进大学时,老人欣然命笔:

丹桂年年争吐蕊,文章今复见三秦。
泥金帖报全家喜,书阁筵开盛世春。
身价当思空冀北,勋华应记着经纶。
穿杨手捷心尤健,翰墨传芳代有人。

步入晚年后的老师游历更加广阔,足迹走遍淮中胶东,西南西北。山川景物激发了老师盎然的诗兴,我在这里挑一首《九寨沟叠瀑》:

翠海层层映碧空,溪流曲折绕山丛。
水飞怒卷千堆雪,浪激雷鸣万壑风。
错落危崖垂玉幕,悠扬弦管出帘中。
寒声涧底游人兴,景物回看落照红。

从老师的女儿力子那里得知师母已经过世。他们夫妻相识在北平大学时代,“并辔征途四十秋”。得悉晚年孤鸿失伴飞,我不禁黯然。老师有几首悼亡妻诗催人泪下。

形胜北国依然在,寂寞空帏月照迟。
禊事浆裙春以日,谈心促膝夜阑时。
肯将热血酬知己,敢对腥风斥小厮。
一语寄君聊告慰,今朝尚记落花诗。

述士先生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依旧神清气朗,“寒气临窗,青灯照案,漫吟好句身仍健”。对生命和生活达观泰然的态度,是我等晚辈之楷模。

深巷年年意若何,杏坛去后独行歌。
句惊阁上怜王勃,梦断巫山忆楚娥。
阅世常愁闻道少,待人何患涉嫌多。
无端莫起天涯感,不向东风怨逝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