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舟静泊听涛声

让心之船随思绪漂流,静息聆听岁月流淌的歌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2006-07-17 17:55:56) 下一个

莫扎特与中国民族

《与傅聪谈音乐》一书中,傅聪曾说过:“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

接触过西洋音乐的人都知道,莫扎特是古典派时期的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特色在于旋律纯朴优美、澄澈剔透,组织干净细致,结构完整。他的音乐和谐、简单、平衡,因此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但又时而有扑朔迷离之感,因为它纤细而又充满种种复杂的感情。

傅聪说:“中国的文字完全是莫扎特式的,如‘明’吧,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看来很天真很稚气,可也是最高的诗意,最富象征性的东西。我所以称它为莫扎特式的,是指最朴素,最天真,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诗意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老早就达到了这种境界,而欧洲艺术史上只有几个高峰才达到,就像莫扎特。”

这是傅聪认为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文化相似之处,天真、朴素而又富有诗意。莫扎特音乐之伟大不在于技巧艰深,炫人耳目,而在于它单纯、返朴归真,其中又蕴涵着发掘不尽的乐意。著名小提琴家Issac Stern曾形容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为Artliss,即浑然天成,无斧凿痕的意思。这正是中国艺术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中国音乐所说的“大乐必易”, “大音希声”,中国画评的所谓神品、逸品的最高标准。中国书、画所追求的是拙而不是巧,拙所指的当然不是缺乏技巧,而是在技巧极度圆熟之后,恐防过于花巧流丽而特意追求的拙。不然,艺术就会流于匠气。齐白石、八大山人的画,弘一大师的字,陶渊明的诗都达到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在跳动。他们的艺术正如Issac Stern所说的Artliss,浑然天成,圆融无碍。

其实,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远不止在于双方所追求的朴素、天真、诗意、平和的境界,还在于那种天生的,乐天知命的气质;那种永远以乐观、达观的态度来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挫折和不幸;那种“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目之所遇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的旷达心境。

傅聪说:“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莫扎特的作品有的地方偶或也带着挣扎苦痛的气息,但他竭力保持平衡,那颗敏感慈悲的心。音乐史家说莫扎特反映的是他的灵魂,而不是他的生活。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当做苦难的见证,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凌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

傅聪的这一番话道出了莫扎特艺术的精髓,也为他的那句“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作了最好的诠释。莫扎特以乐观的态度、大慈大悲的心和天使般的温柔来包容生命中的扭曲和顿压,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情操。他与贝多芬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把艺术作为受难的见证人”。贝多芬的音乐中往往有一种抗衡性的张力,不管是与命运的搏斗,还是奋勇向上,试与天公比高的壮志。而从某个角度而讲,莫扎特的境界比贝多芬的更高,他“视患难如无物”,天生就达到了贝多芬挣扎了一辈子才达到的境界。贝多芬的尊贵在其过程,而莫扎特的伟大在其结果。

莫扎特的音乐反映的正是中国人“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心境。据说,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圆寂之前的一段日子里,很喜欢写作这八字偈。这八个字是对艺术意境的高度概括:达到这一层的艺术,是属于锺嵘所谓神品一类,它脱去了一切人为的痕迹,清新、质朴、不矫作、不过火,浑然天成。”西方有位研究莫扎特的学者说:“贝多芬的成就完全是人与自然搏斗的结果,他倾毕生心血所得来的,对莫扎特来讲,却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的赐予,他的音乐,得天地之锺。”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生命达此境界,夫复何求?此身生为中国人,也不知是何种福报了。

叶明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