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舟静泊听涛声

让心之船随思绪漂流,静息聆听岁月流淌的歌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儿女情长

(2006-01-21 07:26:37) 下一个
*有過同樣感受. 我兒子七歲時, 我把他送進社區娃娃隊踢SOCCER. 我兒子模樣挺健壯, 上場才發現他缺乏爆發力和速度. 一場賽季下來, 球沒有吻過他腳尖几次. 兒子沒了自信, 作啦啦隊的我們也十分沮喪. 為了保護兒子的运动热情和自信心, 我們避免了對抗性強的集體項目, 更多選擇技巧性強的個人項目, 如游泳, KARATE, 網球等. 孩子的信心随着个人运动技巧提高而增强, 不過放棄了集體运动项目始終是個遺憾.

*這些年來, 一直follow樓蘭教育系列文章, 收益非? 適巧樓蘭的女兒年長我兒子一歲, 讀樓蘭描寫過來人的經歷格外感同身受. 細心的樓蘭發表文章講究時效, 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起適當的話題. 進入五月, 高中畢業班節目紛呈. AP Tests, Prom, Award Assembly, Final Exams, Senior Class Night, Senior Picnic, 應接不暇. 昨日, 我和LG參加兒子畢業典禮. 當驪歌想起時刻, 感慨萬千. 從這一天起, 兒子已成為young adult, 將展開希翼, 飛得更高更遠.
 
*偌孩子立志清晰高遠, 譬如不少早慧早熟的女孩, 升學之路鋪墊得細緻紮實, 有志在必得或"皇帝女兒不愁稼"的自信, 大概可等到拿到一大把錄取通知書再去挑學校. 恰巧昨天在網上讀到安娜堡一位麻省理工女孩父親的長篇文章, 詳細介紹走入名校的過程. 這年頭女兒的爸爸比兒子的父親揚眉吐氣.可我家男孩混沌沒開竅, 十五歲還沉湎電玩卡通, 在選擇大學時不一定聽取父母的建言, 往往受 PEERS 的影響, 降低對自己的期許. 訪問校園的最大收穫是激發孩子對一流大學的嚮往, 認真準備高中功課, 課外活動, 申請作文. 我也後悔沒在兒子SOPHOMORE時訪問校園, 不過孩子的心智成熟需要時間, 過早收效不著.

受父親影響, 我對校園觀光情有獨鍾. 小時后從嶺南回故鄉漢口, 父親總會把我們姐妹帶到東湖珞珈山, 遊覽美麗的武大校園. 旅居北美, 曾經輿不少優雅校園為鄰, 如紐約上洲的康奈爾, 新州的普林斯頓. 似乎在北美長大的孩子見多不奇, 少了我小時後對大學的那份憧憬. 等孩子到了為自己選學校, 眼睛才亮起來, 耳朵才豎起來. 校方的INFORMATION SESSION 和學生嚮導的TOUR 是主要節目. 這些招生官員和學生嚮導都是非常有感染力的SALESPERSONS, 對孩子的號召力遠勝過父母.

*今年大學招生狀況叫人矘目結舌, 輿往年大不相同. 我和 LG 暗下慶幸把WU作為 2nd ED, 否則後果難以想像. 我看了橋手兒子的profile, 我周圍華人朋友的孩子大都有這麼漂亮的成績單. 這些優秀的亞裔男孩面對名校的閉門羹, 真讓我們作父母的心痛. 今年名校對亞裔子弟的門欄再次升級, 加上SAT的改革, 可以預見將來亞裔學生的名校之路的競爭會愈演愈烈. 前几年, 看到學長的孩子紛紛進長青藤. 如今當年77/78級大學生的孩子作為新生代, 站在大學門口, 為數眾多, 相形之下, 擠進頂尖名校的比例越來越低. 八月漫人一代留學生的孩子人數更多, 家長應調整心態, 學習老美在孩子教育上的開明灑脫, 不為東方人教育理念所累.

*橋手, 就別比了, 偌我說我喜歡WU甚於JHU, 岂不hert你 . 我不知你去過WU沒有? 非常精緻漂亮的校園. 兩所學校的規模相當, 不大不小, 格局緊湊. 兩所學校都有很強的醫學院和其他頂尖graduate programs. 我們之所以更喜歡WU, 是學校非常重視本科教育, 硬軟件的配置不惜工本, 教育管理更勝一籌. 從WU招生marketing作得細膩紮實, 可見一斑. 我能感受學校上下全力打造本科教育. 相比之下, JHU對本科教育的重視程度較為遜色. 我曾經告訴過你, 我兒子學校的升學顧問系JHU畢業生, 對母校忽略本科的傳統頗有微辭. 看來不假. 我兒子不選擇JHU是因為inner city location. WU輿高尚社區為鄰, 比曼哈頓中央公園還大的森林公園座落在主校園和醫學院校園之間, 是非常理想的校區. 不過, 離家遠, homesickness and empty-nest syndrome 的後患還在後面呢!

*去年這個時候的春假校遊后, 我寫了"擇校散記". 自那以後, 我們多次為孩子的大學申請在網上交流, 可以看出你在兒子教育上全心投入, 慈愛細緻的父親形象躍然"網"上. 我們兩家都有少年初長成, 把孩子送入心儀的學校是今年的目標. 我們都有男孩進名校不易的feeling, 但事實比我們預見的還要嚴酷. 一個公義的社會講求平等, 兼顧族裔性別的相對公平的機會, 在這種不平等的競爭中, 亞裔尤其華裔男孩, 是最大的受害者. 不過, 我們不能以進名校輿否論英雄. 你們夫婦把孩子培養得非常優秀. 這個孩子本身具備的素質能使他走向成功. 來日方長, 我相信你的兒子會美夢成真. 安舟阿姨祝福他.
 
*80年代出國潮把一代中國知識菁英卷至北美大陸, 繼之而來的嬰兒潮一代英氣逼人, 陣容齊整站在大學門口. 這批少男少女聰敏進取, 才華橫溢, 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令人欣慰. 華人家庭向來對長青藤名校趨之若鶩. 既然新生代如此優秀, 問鼎長青藤大有志在必得的心態. 可是美國社會複雜多元, 種族, 宗教, 性別, 經濟, 地域綜合考量, 亞裔學生在長青藤鍋中只能分食一勺羹. 記得林曉開闢這條線是ED發榜前夕. 三四個月來, 此線高懸不墬, 吸引了眾多家長的眼球. 從此線亮出的stats不難看出, 華裔少年如此整體的優秀, 但強中自有強中手. 亞裔特別是華裔學生人群內的角逐日趨白熱化, 是不爭事實. 在我看來, 仰慕追求長青藤沒錯, 但切不可化地為牢, 以為失去長青藤即為"全軍覆沒", "顆粒無收", 我們應該拓展耕耘的地平線, 等待更大範圍的收穫

*在过几天,我也要送儿子去八百英里以外的地方读大学。 我的心倒是十分安然,平静地为孩子打点行装, 喜悦多于不舍。这孩子该放飞了。我现在就在想象着,感恩节再见到儿子时,也许他脸上多几许自信,举止多几分成熟。我儿子口讷心秀,猜想打电话给他恐怕交流有限,我打算多给他写e-mail, 把我的爱和理念传递给他,也作好准备尊重接受孩子对生活的选择。

*已经过了读诗( 特别是情诗)的年龄,却仍旧喜欢诗人的散文,行文的的意境韵律如诗如歌, 而表达的思想却更细密深刻。余光中,北岛和张晓风的散文液芟不丁? 如霏这篇母爱的散文,让我感动。幻想爱情的纯情女孩长大了,把母亲做得如此美丽。

*严肃的父亲要是柔情慈爱起来,更让人心动。 让孩子和邻里间同龄伙伴成群结队去Trick-or-Treat会更有趣,孩子们之间自然地相互感染热情勇气和兴奋。陪孩子在Halloween之夜Trick-or-Treat已是温馨的往事回忆。我儿子读高中时已热衷成人角色给上门讨糖的小孩子布施。看到楼上年轻的爸爸妈妈交流心得,不禁叮咛一句,珍惜与幼子相处的每一寸如金似箭的光阴。

*与其这是一封写给未成年儿子的信,更是写给中国父母亲的忠告良言。中国人教育思维有偏执定势,在培养孩子的模式和引导孩子的事业方向上,惊人的雷同。 好在美国大学重人文教育,重兴趣培养,重个人意志,倒是作父母的要调试心态,聆听孩子的心声, 尊重接受孩子的选择,不把孩子在功利场上的成功作为自己的荣耀。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爱己爱人爱生活的人,才是父母的成功。思芦的评论是许多中国父母的想法, 也是心理挣扎最多的地方。我儿子是大学新鲜人,他在选课和交友时,我总是悬着心,辅导时克制家长意志,让孩子有更自由的空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