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21一25

(2023-11-02 10:50:46) 下一个

阴阳别论篇第七(一)

1

【题解】

本篇运用阴阳学说,讨论脉象及其主病,并根据所属经脉脏腑,论述病情和决断预后,是一篇脉学的专论,由于本篇所论阴阳与一般所说的阴阳不同,所以篇名为《阴阳别论》。本篇主要内容有:首先,指出了四时正常脉象和十二经脉的变化,必须顺应四时十二月的自然变迁。其次,指出临证应根据阴阳学说来辨别脉象、诊断疾病、推测预后。最后,详论了六经发病的常见脉象、症状及其预后。篇中特别指出:“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只有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化,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则阴阳破败,万物消亡。

2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1】四经:四时的正常脉象。指肝、心、肺、肾四脏,不言脾,因脾为孤脏,寄旺四季,从脉象讲指四时的正常脉象,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

【2】十二从:指十二经脉有序运行。

【3】十二月应十二脉:马元台:“应十二脉者,春应肝胆,夏应心与小肠,秋应肺与大肠,冬应肾与膀胱,而辰戌丑未之月,则合四经而兼之脾与胃也”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1)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1】阳:指阳脉。脉有胃气称为阳脉。

【2】五五二十五阳:五时各有五脏之正常脉象。高世栻:“肝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春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弦之胃脉,夏时.....皆有微钩之胃脉,长夏....皆有微缓之胃脉。秋时.....皆有微毛之胃脉,冬时..... 皆有微石之胃脉。是五五二十五阳。"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1】真脏:指无胃气的真脏之脉。张介宾:“阴者,无阳之谓。无阳者,即无阳明之胃气,而本脏之阴脉独见,如但弦但钩之类,是为真脏,胃气败也,故必死。"

【2】胃脘之阳:胃中阳和之气,即胃气。

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1】三阳在头:指人迎脉。

【2】三阴在手:指气口脉。

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

关于气口脉至今无定论。

       《素问:六节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大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日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关。

       《灵枢·禁服篇》: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

       《灵枢·四时气篇》:".....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灵枢·五色篇》:".....切其脉日,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鉴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脑阴阳逆顺》:".....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译文】

■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

 

阴阳别论篇第七(二)

3

【原文】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原文通解】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1】去者为阴,至者为阳:脉起为至,脉落为去。这里指脉象的起,落状态。凡脉如潮起者为至,属阳;脉如潮落者为去,属阴。去,离去。至,到来。

【2】“静者”两句:动静是根据脉象的气势分阴阳,静,是安静而不急躁;动,是流利而不涩滞。

【3】“迟者”两句:是根据脉动之迟速分阴阳。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不足四至.为迟脉,若脉来五至以上,为数脉。

那么如何区分脉的阴阳呢?脉搏沉浮的为阴,脉搏偏于盛隆的为阳,也就是去为阴至为阳;脉象偏于沉静的为阴,脉搏偏于躁动的为阳,脉搏频率慢的为阴,脉搏频率快的为阳。也就是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1】真脉之脏脉者:即真脏脉。

    【2】悬绝:张志聪:“悬绝者,真脏孤悬而绝,无胃气之阳和也。”指肝部真脏之脉独现,与其他各脏差别悬殊,以下心肺脾肾悬绝同此。悬,相距遥远、距离很大。绝,断绝;急:指脉象劲急,无冲和之象。

指脉来孤悬将绝,胃气衰败之象。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

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译文】

 ■那么如何区分脉的阴阳呢?脉搏沉浮的为阴,脉搏偏于盛隆的为阳,也就是去为阴至为阳;脉象偏于沉静的为阴,脉搏偏于躁动的为阳,脉搏频率慢的为阴,脉搏频率快的为阳。也就是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

4

【原文】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原文通解】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1】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指阳明,脾胃二经。心脾,心痹。

指阳明经,从量上划分,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张介宾: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

【2】隐曲:曲折难言的隐情,此处指大小便。

【3】风消:指阳明不化,血虚精耗导致肌肉枯瘦的病。

【4】息贲(ben):气逆喘急。贲,通“奔”。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1】三阳:指太阳,即小肠与膀胱二经。

【2】发寒热:太阳主表,故证见寒热。

【3】痈肿:浮肿。

【4】痿厥:痿,足膝无力。厥,逆冷。

【5】腨(shuàn)?( yuán):指小腿肚酸痛。足太阳经循行部位。

【6】索泽:精血枯涸而致皮肤干燥不润泽。

【7】颓疝:睾丸下坠,阴囊肿大,或痛或不痛者,皆属颓疝。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译文】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

 

阴阳别论篇第七(三)

5

【原文】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原文通解】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1】一阳:指少阳,即三焦与胆二经。【2】心掣:即指怔忡,心虚制动。张介宾:“心动不宁,若有所引,名曰心掣。”

【3】隔:阻隔不通。即食不能下,大便秘结之证。

一般地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1】一阴:指厥阴,即肝与心包络二经。

【2】噫:嗳气。欠:呵欠。

【3】风厥:病名。风木犯胃,肝气上逆之病。这里是对惊骇、背痛、善噫、善欠诸证的概括。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1】二阴:指少阴,即心与肾二经。

【2】善气:常太息,长出气。

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1】三阴:指太阴,即脾与肺二经。

【2】痿易:痿,痿弱无力。易,变易。王冰:“易,谓变易常用而痞弱无力也。"

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1】鼓一阳:指轻虚而浮的脉。

【2】鼓一阴:指搏动稍无力的脉。

【3】“鼓一阳”两句:张志聪:“钩当作弦,弦当作钩。此论四经之脉以应四时也。一阳之气初升,故其脉如弦之端直,以应春生之气也,一阴之气初升,故其脉如毛之轻柔,以应秋阴之气也。”一阳、一阴,这里的阴阳指脉搏的形态而言,有力为阳,无力为阴,稍有力为一阳,稍无力为一阴。鼓,鼓动。扣脉象应指如鼓的感觉。钩,与下文的“弦”误倒。

【4】阴阳相过曰溜:有力为阳,无力为阴,相过即相当。张志聪:“溜, 滑也。阴阳相过,其脉则滑。长夏之时,阳气微下,阴气微上,阴阳相过,故脉滑也。"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译文】

一般地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6

【原文】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原文通解】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1】魄汗未藏:肺主藏魄,外合皮毛,肺失治节,卫表不固,汗液外泄。魄汗:肺之汗。

【2】四逆:四肢逆冷。

【3】“起则”两句:四肢厥逆,逆气及肺,肺气失降,而致喘息有声,张介宾:“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阳内竭也,甚至正不胜邪,则上重及肺,令人气喘声鸣,此以营卫下竭,孤阳上浮,其不能免矣。"

熏:扰动、侵犯。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1】和本:阴阳的平衡为人体阴气生化的根本。本,指阴阳。

【2】“是故”三句:阳与阳相合,有阳而无阴,则不能生化,以致阳气破败,阴气消亡。刚,阳,不同事物的配合是天地化生万物及人类创造财富的根本原则。史伯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晏子云:“以水济水,水能听之?"

刚与刚:指阳气过亢。

【3】淖(nào):濡润,指阴气太盛。

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1】死阴:病邪在五脏之间以相克的次序传变。

【2】生阳:病邪在五脏之间以相生的次序传变。

【3】四日而死:新校正云:“按别本作'四日而生’。”可从之。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1】重阴:在四季,肺合秋之少阴,肾合冬之太阴,肺肾俱属阴,肺病传肾叫“重阴”。

【2】辟阴:肾属水,脾属土,土本克水,今肾反伤脾,故称为“辟阴”。

辟阴:反克的意思。

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译文】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阴阳别论篇第七(四)

7

【原文】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原文通解】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1】结阳者:结,指气血郁结不畅。阳,手足六阳脉。

【2】阴:手足六阴脉。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因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因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1】结斜:斜,同邪。结邪,指邪气郁结的意思。

【2】石水:水肿病的一种。

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 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

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1】消:消渴病。

【2】隔:上下不通,指便闭。

【3】喉痹:病名。喉肿闭塞不通。

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译文】

■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因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因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 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 

8

【原文】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原文通解】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1】阴搏阳别:阴,即少阴脉。搏,即搏击应手。阳别,即寸脉搏动异常。

阴脉搏击于指下,与阳脉有显著的不同。阴指尺脉,阳指寸脉。

【2】肠澼(pi):痢疾。

【3】崩:下血急而多,血下如山之崩,故称“崩”。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十天就要死亡。

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1】隐曲:二便的避讳语。

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

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译文】

■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十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一)

1

【题解】

◆关于篇名。灵兰,即灵台兰室之简称,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室之所以名兰,清·高士宗《素问直解》云:“谓神灵相接,其气如兰。”秘典,珍重之辞,即秘藏之典籍。本文篇末有“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之语,以强调所论内容的重要性,故篇名“灵兰秘典”。正如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末有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故名篇。”◆

2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点评】

本段主要是黄帝对岐伯的一个关于12脏器功能和相互关系的提问。阐述了人体十二套脏器的作用。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1】相使:此指十二脏腑的功能及相互联系。

【2】贵贱:指各脏器的高低贵贱,换言之,每个脏器的重要性。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1】神明:生命活动的主宰。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相傅之官:辅助君主治国者。相,宰相,相当于总理。

【2】治节:治,就是治理;节,就是竹节。也就是对有“节”的地方,进行治理,去疏布血液。中医认为肺朝百脉,肺管布血的。每天早上3-5点,肺都会将人体的气血重新分布。因此,我们强调,男人的晨勃,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发生的。如果一个人气血充足就会有“余粮”,去做晨勃。相反,如果人体无余粮,就只好先满足内脏的需求了。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1】将军:将军,是带兵打仗的,因此,在战场上,需要果敢和机智,优柔寡断将会贻误战机。

【2】谋虑: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中医还认为,肝藏血,耳聪目明,合为聪明。如果一个人的肝功能不好,往往也会影响到眼睛,因而很难做出“明”智的“谋虑”。相反,肝功能好的,则会有良好的谋虑出来。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中正:中和正,实际上是同意词反复,换言之,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也指阴阳和谐之意。中医认为,十一脏皆取于胆,也说明这种“中正”的重要性。

【2】决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再好的谋虑,也需要决断是否执行。因此,胆不好的人,在决断上也常会出错。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1】膻中:心包络。膻,dan;这个在中医里是一个穴位名称,位于两乳之间。这里讲的膻中不是指任脉上的膻中穴,而是指经络的上的膻中,也就是心包络。

【2】臣使:中医认为,皇帝不会犯错,而犯错的都是大臣,因而,它为臣使之官,借君主受过。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出来。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1】仓廪(lin):原,本义是指米仓;储藏未脱壳的谷粒为仓,储藏已脱壳的谷粒为廪。

此处说脾胃,是容纳食物的仓库。

【2】五味:指甜酸苦辛咸,对应的五脏为脾肝心肺肾。这里强调的是,我们时食的各种口味的食物,最后都会归经到我们的五脏上,这样,如果饮食不节,就会导致五脏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就会生病。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1】传道:这里的传道,指的就是大肠的排泄人体垃圾的功能。

【2】变化:这里的变化指的是,人体的大便排泄是否通畅,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变化,是向好或者不好的方向转化。也可以理解为使食物的糟粕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受,接受,盛,容纳。现代医学认为,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人体养分的。中医认为,心和小肠相表里,如果营养吸收好,心主的神明就好,相反,就差,让人饿三天,神明自然就会乱。

【2】化物:化,融化、消化;物,食物。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作强:王冰注:“强于作用,故曰作强。选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

张志聪注:“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技巧施于外矣。"马莳注:“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

作强:我个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管人体的生殖。人体是否强大,要看肾功能是否强,因为它是先天之本。同样,人类的延续,强大的延续,也依赖于肾功能。

【2】伎巧:技巧,才能:~痒(人擅长某种技艺,一遇机会,急欲表现,好像皮肤发痒不能自忍,亦作“技痒”),~俩(liang)。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造血脑为髓之海,中医还认为,肾开窍于耳,耳聪目明,合为聪明。因此,肾功能不好的,创造力也差。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三焦:中医关于三焦的定义很乱,一般认为,人体的躯干中,胸为上焦,胸到肚脐为中焦,肚脐以下为下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三焦其实就是人体的淋巴系统。很多人的病,多堵在了中焦。

【2】决渎:渎,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沟~,四~(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决渎亦作“决竇”,亦作“决瀆”,疏浚水道。《韩非子五素》:“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竇。”《史记·太史公自序》:“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瀆通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通道桥之巫塞,不行者决瀆之。·《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三焦经文》:“三焦者,决瀆之官,水道出焉。"

决渎(juédú):决,开决。渎,水道。决渎,即疏通水道之意。

 【3】水道:不是指胃经上的水道穴,这里主要是指人体的淋巴系统,在人体中起代谢人体垃圾的通道。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1】州都:通“洲渚”,是水湿聚集的地方。

  【2】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

  【3】气化:这人体能把喝下去的水和食物进行分别利用,将垃圾代谢出体外的过程。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注曰:“膀胱为水府,乃水液都会之处,故为州都之官。水谷入胃,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故为津液之所藏,气化则水液运行而下出矣。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

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出来。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