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2023-11-19 10:51:41) 下一个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住。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之奇为之言曰。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而其多至于五千卷。方其正法流行之时。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于动容发语之顷。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击而得之矣。故云门至于骂佛。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皆此意也。由是去佛而谓之禅。离义而谓之玄。故学佛者。必诋禅。而讳义者。亦必宗玄。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为用也。且禅者。六度之一也。顾岂异于佛哉。之奇以为。禅出于佛。而玄出于义。不以佛废禅。不以玄废义。则其近之矣。冉求问闻斯行诸。孔子曰。闻斯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岂有常哉。救其偏而已。学佛之敝。至于溺经文惑句义。而人不体玄。则言禅以救之。学禅之敝。至于驰空言玩琦辩。而人不了义。则言佛以救之。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昔达磨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此亦佛与禅并传。而玄与义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刚经传授。故六祖闻客读金刚经。而问其所从来。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矣则是持金刚经者。始于五祖。故金刚以是盛行于世。而楞伽遂无传焉。今之传者。寔自张公倡之。之奇过南都谒张公。亲闻公说楞伽因缘。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一日入琅琊僧舍。见一经函。发而视之。乃楞伽经也。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笔画宛然。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闻。羊叔子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镮。乳母谓之。汝初无是物。祜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身为李氏子也。白乐天始生七月。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九岁谙识声律。史氏以为笃于才章。盖天禀。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其为世数。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箸。不能算之矣。然以沦于死生。神识疲耗不能复记。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举登侍从。秉钧轴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风烈事业。播人耳目。则其前身。尝为大善知识。无足疑者。其能记忆前世之事。岂不谓信然哉。故因读楞伽新经。而记其因缘于经之端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磨。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子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方药。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难经不学而可。岂不误哉楞伽义趣幽耳少。文字简古。

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几废而仅存也。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惠光浑圜。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

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佛经难读,佛经中楞伽经尤难读,苏子瞻曾言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传曰,君子尊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土儒家,由汉及宋,程朱陆王,聚讼纷纭及于千载。譬之佛学,其犹去佛而禅,离义而玄,所谓胜义有与毕竟空者,门户主奴,至今未尝稍戢者乎。昔达摩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言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生开示悟入。盖楞伽奥义,本为融通性相,指示空有不异,不仅唯识学者,必须精究深习。性宗大德,更应体察达摩印心之语,勤为修证。吾尝言文学与宗教,其体与质常为术与用所朦胧掩蔽,而不易窥其真正面目。若宗教文学中佛典高文,迷离放诞,其弊尤甚。曩者童蒙授读两京三都诸赋,每言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昏沉徜徉,莫知究竟。若以佛典中华严楞伽诸经观之,则汪洋千顷,浩浩乎不知其畔岸,盖视庄马扬班诸子尤云泥焉。虽然,先圣微言大义,爬梳抉剔,皮脱骨露,精微要旨,无不莹然照耀,使学者取之不尽,悟证无穷。南居士怀公今继楞严大义今释,续著是书,盖为未来千百世有心求道者尽其锄耰之力,为悉去其荆棘秭稗,将以良田万顷,金珠玉粒,贻传于后之来者。大善知识之愿力,所以觉世而宏道者,功德为无量矣。六年前楞严大义今释付梓之日,予既为文跋其书末,六年以来,奇岩精舍之经筵不辍,顽钝如予,曾不以忧患稍挫其精进,而辱公不弃以为可进于道者,彷徨顶礼,因纪其因缘于书端云。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沧波居士程中行序


自 叙


(一)

楞伽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五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尤其标榜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达摩大师东来传法的初期,同时即交付楞伽经印心,所以无论研究佛学教理,或直求修证的人,对于楞伽经若不作深入的探讨,是很遗憾的事。

楞伽的译本,共有三种:

①宋译(西元443年间刘宋时代):求那跋罗翻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计四卷。

②魏译(西元513年间):菩提流支翻译的入楞伽经,计十卷。

③唐译(西元700年间):实叉难陀翻译的大乘楞伽经,计七卷。

普通流行法本,都以宋译为准。

本经无论哪种翻译,义理系统和文字结构,都难使人晓畅了达。前人尽心竭力,想把高深的佛理,译成显明章句,要使人普遍明白它的真义,而结果愈读愈难懂,岂非背道而驰,有违初衷。有人说:佛法本身,固然高深莫测,不可思议,但译文的艰涩,读之如对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这也是读不懂楞伽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本经的难通之处,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译文的晦涩,因为楞伽奥义,本为融通性相之学,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必须通达因明(逻辑),善于分别法相,精思入神,归于第一义谛。同时要从真修实证入手,会之于心,然后方可探骊索珠,窥其堂奥。

无论中西文化,时代愈身上推,所有圣哲的遗教,大多是问答记录,纯用语录记载,朴实无华,精深简要。时代愈身后降,浮华愈盛,洋洋洒洒,美不胜收,实则有的言中无物,使人读了就想忘去为快。可是习惯于浮华的人,对于古典经籍,反而大笑却走,真是不笑不足以为道了。楞伽经当然也是问答题材的语录体裁,粗看漫无头绪,不知所云,细究也是条分缕析,自然有其规律,只要将它先后次序把握得住,就不难发现它的系统分明,陈义高深。不过,读楞伽极需慎思明辨,严谨分析,然后归纳论据,融会于心,才会了解它的头绪,它可以说是一部佛法哲学化的典籍(本经大义的纲要,随手已列了一张体系表)。他如解深密,楞严经等,条理井然,层层转进,使人有抽丝剥茧之趣,可以说是佛法科学化的典籍。阿弥陀、无量寿观及密乘等经,神变难思,庄严深邃,唯信可入,又可说是佛法宗教化的典籍。所以研究楞伽,势须具备有探索哲学、习惯思辩的素养,才可望其涯岸。

楞伽经的开始,道德由大慧大士随意发问,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其中有关于人生的、宇宙的、物理的、人文的,如果就每一个题目发挥,可以作为一部百科论文的综合典籍,并不只限于佛学本身的范围。而且这些问题,也都是古今中外,人人心目中的疑问,不只是佛家的需求。倘使先看了这些问题,觉得来势汹涌,好像后面将大有热闹可瞧,谁知吾佛世尊,却不随题作答,信手一搁,翻而直截了当地说心、说性、说相,依然引身形而上的第一义谛,所以难免有人认为大有答非所问的感觉。实则,本经的宗旨,主要在于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自然物理的也好、精神思想的也好,不管哪一方面的问题,都基于人们面对现实世界,因现象的感觉或观察而来,这就是佛法所谓的相。要是循名辨相,万汇纷纭,毕竟永无止境。即使分析到最后的止境,或为物理的,或为精神的,必然会归根结底,反求之于形而上万物的本来而后可。因此吾佛世尊才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加以析辨,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识作为总答,此所以本经为后世法相学者视为唯识宗宝典的原因。

(二)

自佛灭以后,唯识法相之学,随时代的推进而昌明鼎盛,佛法大小乘的经论,也可以纯从唯识观点而概括它的体系。不幸远自印度,近及中国,乃至东方其他转译各国的佛学,却因此而有“胜义有”与“毕竟空” 学术异同的争论,历两千余年不衰,这诚非释迦当初所乐闻的。殊不知如来藏识,转成本来净相,便更名为真如,由薰习种性,便名为如来藏,此中毕竟无我,非物非心,何尝一定说为胜义之有呢?所以在解深密经中,佛便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同一道理,佛说般若方面,一切法如梦如幻,无去无来,而性空无相,又真实不虚,他又何尝定说为毕竟的空呢?倘肯再深一层体认修证,可谓法相唯识的说法,却是破相破执,才是彻底说空的佛法。般若的说法,倒是老实称性而谈,指示一个如来自性,跃然欲出呢!

但无论如何说法,佛法的说心说性,说有说空,乃至说一真如自性,或非真如自性;它所指形而上的体性,如何统摄心物两面的万有群相?乃至形而上与形而下物理世界的关系枢纽,始终没有具体地实说。而且到底是偏向于唯心唯识的理论为多,这也是使人不无遗憾的事。如果在这个问题的关键上,进一步剖析得更明白,那么,后世以至现代的唯心唯物哲学观点的争辩,应该已无必要,可以免除世界人类一个长期的浩劫,这岂不是人文思想的一件大事吗?唐代玄奘法师曾经著八识规矩颂.

 

反之,说到参禅直求修证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于是许多在意根下立定足根,或在独影境上依他起用,就相随境界而转;或著清净、空无,或认光明、尔焰;或乐机辨纵横;或死守古人言句。殊不知参禅,也仅是佛法求证的初学入门方法,不必故自鸣高,不肯印证教理,得少为足,便以为是。这同一般浅见误解唯识学说者,认为“诸法无自性”、或“一切无自性”,自己未加修证体认,便说禅宗的明心见性是邪说,都同样犯了莫大的错误。须知“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自性”,这个观念,是指宇宙万有的现象畍中,一切形器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别所生的种种知见,都没有一个固定自存,或永恒不变的独立自性。这些一切万象,统统都是如来藏中的变相而已,所以说它“无自性”。华严经所谓:“一切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便是这个意思。如有人对法相唯识的著作或说法,已经有误解者,不妨酌加修正,以免堕在自误误人、错解佛法的过失中,我当在此合掌曲躬,殷勤劝请。

(三)

中华民国四十九年(一九六○),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时候,楞严大义的译述和出版,初次告一段落,又兴起想要著述楞伽大义的念头。有一天,在北投奇岩精舍讲述华严会上,杨管北居士也提出这个建议,而且他的夫人方菊仙女士,发心购赠两支上等钢笔,回向般若成就。因缘凑泊,就一鼓作气,从事本书的译述。自庚子重阳后开始,历冬租春,谨慎研思,不间寒暑昼夜,直到五十年(一九六一)六月十二日,夏历岁次辛丑四月二十九日之夜,粗完初稿。在这七八个月著述的过程中,覃思精研,有难通未妥的地方,唯有宴坐入寂,求证于实际理地,而得融会贯通。那时我正寓居一个菜市场中,环境愦闹,腥臊污秽堆积,在五浊陋室的环境里,做此佛事,其中况味,忆之令人哑然失笑!处于这种情景十多年来,已能习惯成自然,而没有净秽的拣别了。只有一次冬夜挥毫,感触正法陵夷,邪见充斥,人心陷溺的现况,却情不自禁,感作绝句四首,题为庚子冬夜译经即赋,虽如幻梦空花,姑录之以为纪念。其一:风雨漫天岁又除。泥涂曳尾说三车。崖巉未许空生坐。输与能仁自著书。其二:灵鹫风高梦里寻。传灯独自度金针。依稀昔日祇园会。犹是今宵弄墨心。其三:无著天亲去未来。眼前兜率路崔嵬。人间论义与谁证。稽首灵山意已摧。其四:青山入梦照平湖。外我为谁倾此壶。彻夜翻经忘已晓。不知霜雪上头颅。

本书的著述,参考楞伽三种原译本,而仍以流通本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据,但译义取裁,则彼此互采其长,以求信达。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便随笔自加附论标记,说明个人的见解,表示只向自己负责而已。后来有人要求多加些附论,实在再提不起精神了。这次述著,除了杨管北居士夫妇的发心外,还有若干人的出力,他们的发心功德,不可泯灭。台大农化系讲师朱文光,购赠稿纸千张,而且负责誊清和校对,查订附加注解,奔走工作,任劳任怨,虽然他向来缄默无闻,不违如愚,但这多年来,旦夕相处,从来不因我的过于严格而引生退意,甚之,他做了许多功德事,也是为善无近名的。但到本经出版时,他已留学美国,来信还自谓惜末尽力。其余如师大学生陈美智、汤珊先,都曾为誊稿抄写出过力。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生吴怡,也曾为本书参加过润文,和提出质疑的工作。韩长沂居士负责出版总校对。最后,程沧波居士为之作序。这些都是和本书著述完成及出版,有直接关系的人和事,故记叙真相,作为雪泥鸿爪的前尘留影。

本书述著完成以后,对于文字因缘,淡到索然无味,也许是俱生秉赋中的旧病,素来作为,但凭兴趣,兴尽即中途而废,不顾任何诟责,或者因人过中年,阅历愈深,遇事反易衰退,故原稿抄好一搁,首尾又是四年了。在这四年中间。也写作过儒、道两家的一些学术著作,但都是时作时辍,兴趣索然。甚之觉得著述都是多余的事,反而后悔以前动笔的孟浪。每念德山禅师说的:“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实在是至理名言,很想自己毁之为快。引用佛家语来说,可谓小乘之念,随时油然而生,故对本书的出版,一延再延。今年春正,禅集法会方毕,杨管北居土又提出此事,并且说:为回向他先慈薛太夫人,要独自捐资印刷本书五千部,赠送结缘,藉资冥福,所以今日才有本书的问世。始终成其事者,为杨管北居士,经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我但任兴而为,得失是非,都了不相涉,只是对本书译文,仍然不如理想的畅达,确很遗憾。倘使将来触动修整的兴趣,再为本书未能尽善的缺憾处,重作一番补过工夫。但排印中间,又为误罹目疾而耽搁了七八个月,保感业重障深,蒇事之难。本来要替本经与唯识法相的关系,及性相两宗的互通之处,作一篇简单的纲要,但又觉得多事著述,徒费笔墨纸张,于人于世,毕竞没有多大益处,所以便懒得提笔。唯在前贤著述中,寻出范古农居士述八识规矩颂贯珠解,附印于次,以便学者对唯识法相,有一基本认识,可以由此入门,研究性相的异同,契人经藏。

一九六五年(乙巳)十一月南怀瑾自叙于金梁轩


凡 例


①译述的原文,是以台湾台北市善导寺、台湾印经处出版的楞伽经为根据。

②本书只取楞伽经的大意,用语体述明,以供研究者的参考,并非依据每一文句而译。希望由本书而通晓原经的大意,减少文字与专门术语的因难,使一般人都能理解。

③特有名词的解释,力求简要明白;如要详解,可自查佛学词典。

④原文有难舍之处,就依旧引用,加‘ ’号以分别之。遇到有待疏解之处,自己加以疏通的意见,就用( )号,表明只是个人一得的见解,提供参考而巳。

⑤本书依照现代方式,在眉批处加注章节,既为了便利一般的阅读习惯,同时也等于给楞伽经列出一个纲要。只要一查目录,就可以明了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并且对全部楞伽大意,也可以有一个概念了。

⑥本书译述大意,只向自己负责,不敢说就是佛的原意。读者如有怀疑处,还请仔细研究原经。

⑦为了小心求得正确的定本,本书暂时保留版权,以便于汇集海内贤智大德的指正。待经过慎审考订,决定无疑义时,版权就不再保留,俾广流通。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撰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通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性惟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范古农述

此颂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类分为四。各作三颂。均前二颂论凡界。后一颂论圣界。注解用贯珠法。将颂句分析嵌入。

前五识颂一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首句)眼识、耳识、界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其所缘之境。于三境中。惟是性境。其能缘之量。于三量中。惟是现量。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二地以上则不行矣。眼耳身三识。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共有三十四个。为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更有大随烦恼八个。及根本烦恼之贪瞋痴三者。

前五识颂二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若就胜义根言。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苟缺他缘,亦不能显。故统论其依缘。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鼻舌身三识;则籍除明空外之七缘。小异大同。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

(末句)对境生情。熟为其主。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与根。况凡夫耶。此五识之情状。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前五识颂三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首句)凡圣之殊。系于迷悟。述者执妄。悟者解空。执妄为识。解空为智。若诸识于所缘境。能不起迷执。而观察我空法空之理。此即转识成智之功。超凡入圣之基也。然此所观空理。即是真如。有体有相。而此能观妙智。亦遂有二种之异,能直观真如之体者。为根本智。须变起真如之相而视之者。为后得智。今五识现空之智。但能缘变起之相。故唯属后得耳。

(次句)此五识不在因地转智。而在果地中转。犹且自己不诠(证也)真如。故五识所转之智,唯属后德,不属根本智也,明矣。

(三句)云何转智。菩萨地尽。入如来地。此谓藏识转为大圆镜智。光明初发其所持之五根。转为无漏色法。则依此而发之五识。亦成为无漏五智。所谓成所作智也。

(末句)此五智。即能成就如来所作三类分身。谓对地前菩萨。作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作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作随类变化身。而此无量分身,遍十方刹。无非今诸众生,息生死苦轮,得证佛果。作利他事业也。

意识颂一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首句)吾人通常思念之心,是为意识。共业性通有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其能缘量通有现量、比量、非量三量,其所缘境通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

(次句)意识遍行于欲、色、无色之三界。故三界众生轮回未息时,此识相粗。无论升沉,显易可知。非如后二识之不易知也。

(三句)其相应心所,则具足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共有五十一个。

(末句)意识起念。戊善或恶或为无记。临时即有此会恶无记心所。分别支配与之相应。不差毫厘。

意识颂二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首句)意识需缘简少。故得恒时生起。而变动不居。在造因则三性恒转变易。在结果则三界恒转变易。至于触境生感。忽乐、忽苦、忽忧、忽喜、忽舍、其于五受亦恒转变易。此于性界受三者。恒常辗转变易之状也。

(次句)心王既恒转变易。心所自亦如是。时而根本烦恼与之相应。时而大中小随烦恼与之相应。时而信等善法、或不定、或别境,与之相应。

 

(次句)心王既恒转变易。心所自亦如是。时而根本烦恼与之相应。时而大中小随烦恼与之相应。时而信等善法、或不定、或别境,与之相应。总相牵连无时或离也。

(三句)意识之情状如此。所以能牵动身根。而造身业。启发口舌而造倍业。较之余识。其力为独强。共用为最烈。

(末句)夫吾人所造身语等业。熏于藏识。而成来世因种者。有二类。其一能引起来世总报之果。共二能成满来世别报之果。总之六道众生。能招来世之果报者。皆此意识造业之力牵令趣生而已。故此识为凡界中最有权力者矣。

意识颂三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首句)意识转智。亦在不执虚妄法尘。而观达二空真如。然其转智次第。要有三位。若其发起最初与智相应心品。即在菩萨第一圣位欢喜之地。

(次句)然在初地。惟分别我法二执已断。若俱生我法二执。犹尚自然现行,缠绕于用事。种子随眠于藏识。而未伏且断也。

(三句)若至菩萨第七圣位远行地后。则俱生我执之种子已断。法执之现行已伏。此时意识。纯为无漏。即第一位转智也。

(末句)直至入如来地。则意识之法执种子亦断。为第三转智究竟成就之位。能观察诸法性相。圆满光明,遍照大千世界,无不洞澈。如来鉴机说法。端赖于此。所以称为妙观察智也。

末那识颂一(即染污识)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首句)意根谓之染污识。继意识第六。故又称为第七识。此识缘藏识之见分为带质境。其业性为无记性。然无记有二。与染法相应。能覆障净法者。谓之有覆。非是则为无覆。而此识属于有覆。

又此识所缘之为带质境者。虽仗藏识见分之本质而起。而为由自识所解之我境。故一边通乎自识。一边通乎本质。谓之通情本也。

(次句)此识随其所缘藏识见分。执之为我。是众生我执之所由致也。夫藏识之见分。原非是我。认非我为我。故其能缘之量成为非量。

(三句)其相应心所。但有十八个。为八个大随烦恼。五个遍行。而别境中一个慧。

(末句)更有贪痴我见及慢之四个根本烦恼。与之相随而不舍离。

末那识颂二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首句)此识思量之功,在八识中最为优异。其优异之点。盖在恒常详审二者。然其所以为思量者。惟此妄执之我相随逐之不舍而已。

(次句)惟此识将妄执之我相。恒常思惟。详审量度。致令一切有情从无始来。日夜不息。分别人我。镇住于六道而不肯出离。昏迷于二执而未曾觉悟也。

(三句)此识即具我见、痴、贪、慢、四惑与八个大随烦恼。恒相应起。自己虽不造业。令所发之意识因此染污而造作染业矣。

(末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辗转而起之识。皆依此识而生。此识染污。故前六转识染污。此识若还清净。则前六转识清净。此诸识缘中。所以呼此识为染净依也。

末那识颁三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首句)末那为意识之根。故其转智。必借意识转智之功而成。菩萨初极喜地。意识已断分别我法二执种子。初心转智。故此识亦初心转智。而始成平等性。

(次句)至第八不动地。意识第二位转智。则此识亦于斯时第二位转智。此后借无功用行。任运将此识之我执种子。恒常摧灭。不复增长。

(三句)入如来地。妙观察智究竟圆成。则此识所转之平等性智。亦复成就。如来能现自他不二之境。起他所受用之身。即依于此智耳。

(末句)此智所现佛身。盖为教化初地至第十地诸圣位菩萨而设。亦惟此等菩萨。为所被之机而得受用。此所以为他受用也。

阿赖耶识颂一(即藏识)

性惟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首句)藏识非但不能造作善恶二业。且不与染法相应。故其业性惟是无覆无记。其相应心所。只有五个遍行心所而已。

(次句)此识是众生果报之体。故遍行于三界九地。而随他前六识造业之力。相应趣生。轮转无休。

(三句)然声闻缘觉二乘圣人。但知六识。不了更有藏识。都因小乘经中。非显露说。二乘迷于佛旨。故执为并无此识。

(末句)由此之故。能兴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与之争辩。如成唯识论中所裁者。非得已也

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首句)此识之为藏也。浩浩乎深广矣哉。一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是能藏义。受诸识所熏。随熏成种。是所藏义。此识之见分为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执藏义。因此识体义具三藏。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令无边有情。无始相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诘也。

(次句)藏识渊深不可穷尽。喻之如海。此识海中,以前七转识为其波浪。此波浪之起。即以其所缘之境触荡为风。风浪互为因果。相续生灭。致此识海。弥失其湛寂之相。而愈形其鼓荡之态矣。

(三句)此识之在有情界也。受前七识缘境造业之所熏习。而成心色二法种子。复即执持此诸种子。从过去位运至未来位。一俟成熟。即现作正报之根身依报之器界。此根身与器界。亦为此识所执受而为其相分也。

(末句)此识既有执受根身器界之功能。故有情之死。其去也独后。有情之生。其来也独先。谓三界有情。以此识作主人公。不信然乎。

阿赖耶识颂三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首句)藏识转智。亦以末那转智为衡。菩萨在第八不动地前。末那第二位转智。断我执种子。则此识不复为末那执以为我。而才始舍去执藏之义。此为第一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分段生死也。

(次句)至菩萨十地后。等觉位中。金刚道后心。即入如来地时。末那究竟转智。而藏识之异熟果相亦空。此为第二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变易生死也。

(三句)如来地藏识究竟转智。名为大圆镜。此识之因相一切种子。尽成无漏。故名为无垢识。此无垢识成就。同时即为大圆镜智依之而发。此为第三位转智之相也。

(末句)藏识中因具有漏种于。故为生死有情之本。今无垢识漏种已尽。惟是无量功德之藏。即为诸佛法身。而大圆镜智常寂之光。普照十方世界极微尘数佛刹之中恒现报化二身。尽未来际度脱众生也。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前五识:眼 耳 鼻 舌 身

第六识:意

第七识:末那或云染污

第八识:阿赖耶或云含藏

三境
性境 独影境 带质境

三量
现量 比量 非量

三性
善性 恶性 无记性



欲界
五趣杂居地

色界
离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
离喜妙乐地 舍念清净地

无色界
空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 非想非非想处地



遍行五
作意 触 受 想 思

别境五
欲 胜解 念 定 慧

善十一
信 精进 惭 愧 无贪 无瞋 无痴 轻安 不放逸 行舍 不害

烦恼六
贪 瞋 痴 慢 疑 恶见

随烦恼二十
忿 恨 恼 覆 诳 谄 憍 害 嫉 悭 无惭 无愧 不信 懈怠 放逸 昏沉 掉举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不定四
悔 睡眠 寻 伺


心用四分:相分 见分 自证分 证自证分

眼识九
空 明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耳识八
空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鼻识七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舌识七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身识七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意识五
境 作意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末那识四
境 作意 根本依 种子

赖耶识四
境 作意 俱有依 种子


 

资 粮 位: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位:
暖 顶 忍 世第一
  
地上圣位
初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金刚道


五受:苦 乐 忧 喜 舍

八识规矩颂总表

位 规矩
前五识
第六意识
第七末那识
第八阿赖耶识

凡情 境

性 独影 带质
真带质
无本质性



现 比 非




善 恶 无记
善 恶 无记
有覆无记
无覆无记

界地
欲界 色界(鼻舌不行)
五趣杂居 离生喜乐
欲 色 无色
欲 色 无色
欲 色 无色(随他业力生)

相应

心所
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信 进 惭 愧 无贪 无瞋 无痴 轻安 不放逸 行舍 不害)
根烦恼三(贪 瞋 痴)
中随烦恼二(无惭 无愧)
大随烦恼八
遍行五 善十一 别境五(欲 胜解 念 定 慧)
根烦恼六 (贪 瞋 痴 慢 疑 恶见)
中又二
小又十(忿 恨 恼 覆 诳 谄 憍 害 嫉 悭)
不定四(悔 眠 寻 伺)
遍行五
别境一慧
根烦恼四(贪 痴 慢 我见)
大随烦恼八(掉举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乱 不正知)
遍行五(作意 触 受 想 思)

依缘
明 空 根 境 作意 分别依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眼全 耳除明 余三更除空
境 作意 染净依
根本依 种子
境(赖耶见分)作意 根本依
种子
境(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
俱有依(末那)
种子

体相
自性分别 与根难分
随念分别 计度分别
自性分别(易可知)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业用

观行
眼耳离中观尘
鼻舌身合中观尘
变转相分而观二空
真如 后得智摄
动身发语 造引满业 招三界报 三性变易 五受轮转
习二空(生空“破我执”法空“破法执”)观行
为前六识转染净之依
无力断惑 借意识
修观而断
受熏 持种子根身器
界 去来作主公

圣智 断惑

转智
第八识转智时 根成无漏 故识亦无漏
而转为成所作智
资粮位中 渐伏我法二执现行
见道位 分别二执种子断 初与智相应(发起初心欢喜地)
修习位中 伏断俱生二执现行种子
远行地后 俱生我执断
纯无漏等觉位 俱生法执断 妙观察智圆明矣
极喜地初心 俱生二执初伏 初与智相应
无功道(即不动地)俱生我执断
金刚道后 俱生法执断 平等性智现前矣
不动地前(即七地)俱生我执已断 故舍三藏之名
金刚道后 俱生法执断尽 不感生死 故异熟果空
至此一切种识之有漏种及劣无漏种永断而成无垢识 即转大圆镜智矣

果用
如来现大化小化随类化之三类分身 教化众生永息苦轮也
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也
现起他受用身
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教化之机也
十方世界 微尘刹土无不圆明普照 盖法界洞明真俗等观矣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注一)译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 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 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 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 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 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 自觉之境界

问题的开始

当释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时期,佛在印度南海滨的楞伽山(注二)顶上,和他的出家比丘(注三)弟子,以及修大乘菩萨道(注四)的弟子们,很多的人,都聚会在一起。当时由大慧大士为大众们的上首,他对于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自心识现境界,已经善于解证它的真实义理了。他对于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自心识现境界,已经善于解证它的真实义理了。他对于各种各类的众生差别,以及各种各类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际,都已经了知无遗。并且深人佛法,对于无量普度的法门,都了然通达。但为了随顺一切众生各种不同的希求,才随缘普遍地显现在世间。关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道理,他已经彻底通达。由于佛的启示,为了解决当时与后世人们的许多疑问,他就代表大家起来问佛,提出下面的许多问题。他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说出一段赞美佛境界的偈语;其实,这也就是说明佛法精义的纲要。他说: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的—切诸法,都是生灭灭生地不停轮转,犹如虚空中的幻华相似,倏有还无。如果离了生灭的作用,便如虚空,一无所有。当幻华的作用和现象显在空中之时,便不是“无”;当幻华的现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后,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体”、“相”和“用”的原因,自己便得解脱尘累,常觉不昧;既不执著一切世间是决定的“有”,也不执著于绝对的“无”。而且悲悯世间一切众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愿,乃在一切世间随类现身,说法度世,拔济众苦。)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梦幻,这一切都是从心意识所变现,如果离了心意识,便一无所有了。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的显现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体上却都无自性,本自了不可得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果教化济度世间。)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万有世间一切诸法的存在,都如梦幻似地生生灭灭;在生灭灭生的现象中,如果说它是断灭的“无”,但它却有相续的作用。如果说它是恒常的“有”,但它却又是生灭无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诸法,既不是决定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因此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这是说:佛是大智慧的解脱者,他已经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自觉内证一切的烦恼障和智障,都因为妄想分别而生。这些分别的妄想心,犹如火光中的烟馅和光影相似;它的自性却是本来无相,了然清静的。所以烦恼和智慧,同样的都无自性,本自了然清净的。因此悲悯世间的思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愿,而来教化济度世间。)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有若无有。是二悉惧离。

(这是说:一切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既无生死可了,也并无另有一涅槃寂灭的境界可得。既没有一个住在涅槃寂灭境界中的佛,也没有一个佛往来于涅槃寂灭的境界中。在本来清净自性的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的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的本体。如果执著佛境界的是有是无,也就同执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才是佛法正觉的真实内义。)

牟尼寂静现。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牟尼是佛的名称,也便是寂默的意义。这是说:佛从本性清净寂默中静观万法,得证远离生灭的作用,不取一法,也不舍一法。只得性自如如,这便是远离尘垢,远离缠缚的解脱法门。若能解脱生灭,还归寂灭清净,便无古往今来等法执。由此而解脱十方空间。三世时际的束缚,以证得毕竟寂静了。)

(上述大慧大士的赞佛偈语,最主要的道理,是指出佛已经在无生灭的境界中证得解脱,在自性清净寂灭中得到大智慧。但为了济度世间一切众生,出离苦海,仍然兴起同体的大悲,无缘的大慈之心。但他所悲的是什么呢?是悲众生的愚迷。其实既非实有人和法的可悲,也非绝对的无人和法的不可悲。只是悲其所悲,应无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义的佛法,以兴起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来济度世间,才是它主要内义的精神了。)

这时大慧大士说完了赞佛的偈语,便自我介绍说:他名为大慧。现在为了彻底了解大乘佛法的要义,所以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请求佛的解答。佛就答应他随意发问,并且说,理当为他说出如来自觉的境界。

(注一)求那跋陀罗:此名功德贤,中天竺人。南朝宋文帝时,泛诲至广州,帝遣使迎至京师,深加崇重。乃讲演华严,并译此经。

(注二)楞伽山:在师子国(即锡兰岛)之山名。楞伽为宝名,又曰不可到、难入之义也。此山以有楞伽宝得名,又以险绝常人难入得名。佛在此说楞伽经,表法殊胜。

(注三)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

(注四)菩萨:具名菩提萨埵,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 云何念增长 云何见痴惑 云何惑增长

何故刹土化 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 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 唯愿为解说 缘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 云何为增长 云何无色定 及以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 何因从定觉 云何所作生 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 云何生诸地 破三有者谁 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 云何最胜子 何因得神通 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 最胜为我说 云何名为藏 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 云何见己还 云何为种姓 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 及与非我义 云何无众生 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 及常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违

云何当来世 种种诸异部 云何空何因 云何刹那坏

云何胎藏生 云何世不动 何因如幻梦 及揵闼婆城

世间热时焰 及与水月光 何因说觉支 及与菩提分

云何国土乱 云何作有见 云何不生灭 世如虚空华

云何觉世间 云何说离字 离妄想者谁 云何虚空譬

如实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 何因度诸地 谁至无所受

何等二无我 云何尔焰净 诸智有几种 几戒众生性

谁生诸宝性 摩尼真珠等 谁生诸语言 众生种种性

明处及伎术 谁之所显示 伽陀有几种 长颂及短句

成为有几种 云何名为论 云何生饮食 及生诸爱欲

云何名为王 转轮及小王 云何守护国 诸天有几种

云何名为地 星宿及日月 解脱修行者 是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 云何阿阇梨 佛复有几种 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 彼各有几种 自性及与心 彼复各几种

云何施设量 唯愿最胜说 云何空风云 云何念聪明

云何为林树 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 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节摄 云何一阐提

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

禅师以何法 建立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 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 何因致财富 云何为释种 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 无上尊愿说 云何长苦仙 彼云何教授

如来云何于 一切时刹现 种种名色类 最胜子围绕

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 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 须弥及莲华 师子胜相刹 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 或悉诸珍宝 箜篌细腰鼓 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 如是等无量 云何为化佛 云何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离欲得菩提 善逝般涅槃 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 正法几时住 悉檀及与见 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丘分 云何何因缘 彼诸最胜子 缘觉及声闻

何因百变易 云何百无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 唯愿为演说 僧伽有几种 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 是复何因缘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何故说断常 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 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 分别说心量

何因男女林 诃梨阿摩勒 鸡罗及铁围 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 仙闼婆充满 无上世间解 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 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 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 如汝所问说 生及与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 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 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 如是种种事 须弥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罗 解脱自在通 力禅三摩提

灭及如意足 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 诸阴身往来

正受灭尽定 三昧起心说 心意及与识 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 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 金银摩尼等

一阐提大种 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 众生有无有

象马诸禽兽 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 及与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 心量不现有 诸地不相至 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 伎术诸明处 诸山须弥地 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 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 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 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尘虮 羊毛(麥廣)麦尘

钵他几(麥廣)麦 阿罗(麥廣)麦几 独笼那佉梨 勒叉及举利

乃至频婆罗 是各有几数 为有几阿(少/免) 名舍梨沙婆

几舍梨沙婆 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 几摩沙陀那

复几陀那罗 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 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 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 何须问余事

声闻辟支佛 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 何故不问此

火焰几阿(少/免) 风阿(少/免)复几 根根几阿(少/免) 毛孔眉毛几

护财自在王 转轮圣帝王 云何王守护 云何为解脱

广说及句说 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 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 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 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 揵闼婆庄严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 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 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 及非有无因 云何现已灭 云何净诸觉

云何诸觉转 及转诸所作 云何断诸想 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谁 何处为何身 云何无众生 而说有吾我

云何世俗说 唯愿广分别 所问相云何 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 及种种异身 云何断常见 云何心得定

言说及诸智 戒种性佛子 云何成及论 云何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 斯等复云何 云何为饮食 聪明魔施设

云何树葛藤 最胜子所问 云何种种刹 仙人长苦行

云何为族姓 从何师受学 云何为丑陋 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觉 阿迦腻吒成 云何俗神通 云何为比丘

云何为化佛 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 平等智慧佛

云何为众僧 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 刹土离光明

心地者有七 所问皆如实 此及余众多 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 悉檀离言说 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 佛子善谛听 此上百八句 如诸佛所说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少/免)句非阿(少/免)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注:(少/免),读nóu,如阿(少/免)楼陀。

(麥廣)又作(麥黄),读kuàng,大麦。】

大法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于是,大慧就问: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如何才能清净心中的妄念?为什么心中的妄念增长不休呢?)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为什么知见会落于痴惑之中?何以见痴惑会更加增长不已呢?)

何故刹土化?(为什么世间有这许多的国土,化生生化不已?究竟它是怎样生起的呢?)

相及诸外道?(而在这些国土上有各种不同的外道,他们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如何才能到达无觉无受的寂灭境界呢?如何才名为无觉受呢?)

何故名佛子?(怎样才可以称为佛子呢?)

解脱至何所?(解脱了后又到哪里去呢?)

谁缚谁解脱?(究竟迷时被缠缚的是谁?而悟后能解脱的又是谁呢?)

何等禅境界?(哪些是禅定的境界呢?)

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在佛法中,为什么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的不同呢?)

缘起何所生?(产生万法的因与缘,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云何作所作?(什么才是产生作用的因,和作用所产生的果呢?)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为什么世间会有许多同异的理论,它是如何产生,形成变化的呢?)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如何才是“无色定”的境界?如何才是“灭尽定”的境界?如何才是“无想定”的境界?何以在定中能够自觉出定的境界,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呢?)

云何所作生?(何以一切所作所为,能够形成因果的作用呢?)

进去及持身?(怎样会入胎而形成此身的存在呢?)

云何现分别?(何以会有现识而起分别妄想,与万物形形色色的作用呢?)

云何生诸地?(何以佛法中会有大小乘各种地位差别的建立呢?)

破三有者谁?(能破三界(注五)的生死,也就是脱离“欲”、“色”、“无色”三界的是谁呢?)

何处身云何?(如何会有六道(注六)中各类身命的轮转不已呢?)

往生何所至?(往生究竟要生到哪里去呢?)

云何最胜子?(如何才算是诸佛中最殊胜的法子呢?)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如何才能够得到神通?如何才能够得到自在的三昧(注七)呢?)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怎样才是三昧正受的心境呢?)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何以名为藏识(阿赖耶识)(注八)?什么是意与识的分别呢?)

云何生与灭?(如何是生灭的现象呢?)

云何见已还?(怎样是已见到“不还果”的境界呢?)

云何为种性?(何以众生会有许多不同的种性呢?)

非种及心量?(为什么有非佛的种性,他们的心量又是如何的呢?)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为什么要建立一切的法相呢?为什么又要高标一切法相无我呢?)

云何无众生?(何以说本无众生可度呢?)

云何世俗说?(哪些佛法是随世俗的说法呢?)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如何才能不生断灭的见解?如何才能不生常住的见解呢?)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什么是佛和外道的不同之点呢?什么又是他们互相可以沟通之处呢?)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为什么佛法流变到后世而有各种不同的派别产生呢?)

云何空何因?(怎样才算是空?空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云间刹那坏?(为什么念念之间,每一刹那都在坏灭呢?)

云何胎藏生?(何以众生界的生命有的因胎藏而生呢?)

云何世不动?(何以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本来就未尝变动的呢?)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为什么世界一切万法,都如梦如幻?犹如海市蜃楼?或如火光焰影?或如水中明月呢?)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为什么有七觉支(注九)?为什么又有三十七菩提道品(注十)呢?)

云何国土乱?(何以国际间有战争和内乱的发生呢?)

云何作有见?(何以大家认为万象是实有其物的呢?)

云何不生灭?(为什么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呢?)

世如虚空华?(为什么世间一切犹如虚空中的幻华呢?)

云何觉世间?(如何才能不离世间而内证自觉呢?)

云何说离字?(为什么说第一义谛不是文字言语所能表达的呢?)

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能远离妄想的是谁?何以佛说法常用虚空作譬喻呢?)

如实有几种?(真如(注十一)究竟有几种呢?)

几波罗密心?(波罗密(度到彼岸)的心法究竟共有几种呢?)

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如何才能超过菩萨的各地(注十二)境界?能到无所觉受境界的又是谁呢?)

何等二无我?(为什么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呢?)

云何尔焰净?(怎样才能使我执和法执的焰影熄灭呢?)

诸智有几种?(智慧的境界究竟有几种呢?)

几戒众生性?(众生的性戒有几种呢?)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世间一切的珍珠宝物等,它们之所以宝贵,究竟是谁的赐予呢?)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世间的一切言语和芸芸众生的不同,究竞是谁的杰作呢?)

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世间的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以及一切百工技艺,究竟又是谁发明创立的?)

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偈语讽颂共有几种形式?怎样才叫长颂和短句呢?)

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世间成为有系统的学问有多少种?怎样才叫做是论藏呢?)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为什么世有各种的饮食?为什么世间会有许多的爱欲呢?)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什么叫做国王?而转轮王和小王的分别又是怎样的呢?)

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何以国土之间,有许多人和神的守护?三界天人又共有几种呢?)

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怎样才构成大地?日月和星宿等,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修行解脱道的人,共有多少种呢?)

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弟子共分为几种?怎样才称为佛法中的教授师呢?)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佛,究竟有多少种?众生又有多少种呢?)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魔和一切外道,他们各有多少种呢?)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自性与心,究竟各有多少种呢?)

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请告诉我,何以会有假设的说法呢?)

云何空风云?(何以虚空中会有风云的发生呢?)

云何念聪明?(何以世人会有天赋的聪明呢?)

云何为林树?(何以世间会有森林丛树的密布呢?)

云何为蔓草?(何以世间会有蔓草的滋生呢?)

云间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何以世间会有象、马、鹿等动物?为什么有人要去捕捉它们呢?)

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什么才是卑贱和丑陋?为什么会有卑贱和丑陋呢?)

云何六节摄?(何以一年之中,用六个节期来统摄时间?“过去印度的风俗,以两月为一节,一年分为六节。”)

云何一阐提?(何以世界上有绝无善根的众生呢?)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男人和女人,以及不男不女的阴阳人,他们是怎样生出来的呢?)

云何修行退?云伺修行生?(怎样修行的人,中途会生退心?什么是修行人进步的情形呢?)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教授禅观的大师们,他们教的是哪几种方法?而且应该教哪些人去修持掸观呢?)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一切众生,往生各道,是什么形相?究竟有多少种类呢?)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如何是真有财富,用什么方法才会获得财富呢?)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如何才是释迦的种族?如何才会有释迦种族的形成?又如何才是释迦甘蔗种族的系统呢?)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何以会有长修苦行的仙人们?他们所教授修持的,是用哪些方法呢?)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何以说:诸佛菩萨,常在一切时中,常在一切刹土上,以各种不同种类的名相和色身,显化度人。为何有无量数的人间天上的最胜佛子们,时常围绕着佛呢?)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何以佛戒人食肉,佛用什么制度来戒除肉食?那些食肉的众生们,为了什么要肉食呢?)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为什么佛说:法界中有无数的刹土,有无数的须弥山,(注十三)又名妙高山?而有的世界,形如莲花?为什么最好的世界又名为“师子相刹”?而且各种世界,犹如器皿一样,有覆有仰,有侧有横的呢?为什么无尽虚空中的无量世界,犹如帝释天的宝网,重重无尽。有的形如珍宝,有的形如箜篌和细腰鼓等等光彩夺人,不一而足,但为什么另有一些世界,却没有像我们一样有日月的光明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问智慧佛?

(什么是佛的化身、报身、法身和智慧身呢?)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为什么佛说:卢合那报身佛,在欲界中,不能成无上正觉?而于色究竟界中,才能证得菩提正觉的呢?)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当佛入于涅槃以后,谁在此世间主持正法呢?究竟佛住世多久呢?佛的正法,又能住世多久呢?)

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悉檀(注十四)和解脱的知见,都各有几种呢?)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佛由什么因缘,要制定出家比丘们的毗尼“戒律”呢?)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交易,云何百无受?

(这些佛法中的最胜佛子们:例如声闻(注十五)与缘觉(注十八)等,为什么有的会受因缘支配或变易生死?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无所挂碍的极端寂灭的境界呢?)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如何是世俗的神通?如何是出世间的神通呢?)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什么是大乘菩萨七地的心量呢?)

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僧众共有几种?怎样才算是破坏和合僧的徒众呢?)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什么是佛的医方论?由于什么原因,佛要发明这些医方?)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为什么我们伟大的佛要说:过去历劫中的迦叶佛、拘留孙佛,以及拘那含佛(注十七)等,都是我的化身呢?)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为什么佛要说明世间的断见和常见,以及我和无我的涵义呢?)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为什么佛不在任何时地,只说一种佛法的真义?而却为一切众生们,分别介绍各种心量不同的法门呢?)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何以世间会有男女等众生?又有诃梨阿摩勒(注十八)等果木呢?)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为什么这个世间的边缘,会有鸡罗、铁围、金刚等山围绕?而且这些山中,都充满了无量的珠宝,都住着许多会幻化的神仙们呢?)

(以上所述,如果严格分类,并不止一百零八个问题,若把它归纳成一百零八个问题,也无不可。本经所说,只以一百零八问为范围,也是笼统概括来说的。法门无量,开始于一,满数为十。十进多数,统于一百,所以论藏中有百法明门论之作。无量法门,不离八变。总括它无量,开始于一,满数为十。十进多数,统于一百,所以论藏中有百法明门论之作。无量法门,不离八变。总括它的数、理和现象而言,便名八识。此所以本经只用“一百零八”以统率无量问题。吾国显教法门,所用的念佛珠子,通常都用一百零八颗为标准,可能就是因本经的一百零八句而来,以后便成为惯例。至于后世密宗所用的数珠,统统采用满数,如一百一十,一百二十不等,是含有圆满的意义。)

大慧菩萨随意而问,漫无次序地说了这许多问题,释加牟尼佛也就归纳的用偈语来说明如下: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这两句应该是结集经文的人所加进去的话,因为佛具一切智,彻底了解万法的本源,所以又别称他为无上此间的解脱者和解惑者。)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这两句,才是佛所说本经的真义,他说大乘的一切法门,是以诸佛的心地法门为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这四句,文从字顺,大意已如原文。下面都是佛回答的话。)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

(生灭和不生不灭,涅槃寂灭和刹那虚空等等的说法,无非都是使你内证自觉,进入一切诸法空无自性的境地。)

佛诸波罗密。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佛法有六度(注十九)等的法门。佛的弟子们,有声闻,缘觉等种类。还有些外道学者,以及进入“无色定”的修行者。诸如此类等等事情,其中的问题还多得很呢!)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其他还有须弥山和四大海水,以及世界的洲渚和土地,天上的星宿和日月,外道们和天人们与阿修罗(天魔)等等,也都是问题啊!)

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

(佛法的解脱,自在和神通,以及佛的十力(注二十)和禅定三昧正受等的境界,生灭灭尽和佛的四如意足(注二十一)、七觉支(注见前九)和三十七道品(注见前十),一切禅定的各种无量境界,和中阴身的往来生死,正受中的灭尽定,和住三昧定中的起心说法等等,这也那是问题啊!)

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

(心意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以及能妄想的,所妄想的,能见和所见的。佛法各乘的种性,犹如金银和珠宝的性别。断无善根的一阐提种性,以及荒乱众生和一乘佛道,智慧和妄想的趣向,众生的有无等等,这也都是问题啊!)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诸山须弥地。巨诲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有什么理由可以捕捉象马和禽兽?用因明的论辨方法,如何才能和佛法相应?因果的根据是什么?大众所迷惑不解的神通道理,以及自心现量的不可捉摸,和菩萨十地(注见前十二)之间的互相关系,乃至几百变化而都归于无相无受的奥义,医方和工巧等等的理论,伎术和因明声明等的方法和道理,甚至一切山和须弥山的情形,大海洋和日月的大小,下中上各等的众生们,一身具有多少的物质微尘等等,这也都是问题啊!)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每一刹土究竟有多少物质微尘的数量?一弓有多少长?一肘和一步有多少的拘楼舍,半由延和一由延中间有多少的距离?——大千世界为一刹土,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十拘楼舍为一由延,由延又译为由旬。这也都是问题啊!)

免毫窗尘虮。羊毛(麥廣)麦尘。钵他几(麥廣)麦。阿罗(麥廣)麦几。

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为有几阿(少/免)。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婆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由微尘以至于大小度量衡等,这些也都是问题啊!——古注:古印度以七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端尘,七兔毛端尘成一羊毛端尘,七羊毛端尘成一牛毛端尘,七牛毛端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子,七芥子成一大麦,(麥廣)就是大麦的别称。半斗名钵他,一斗名阿罗,一斛名独笼,十斛名那佉梨,十万名勒叉,一亿名举利,一兆名频婆罗,一尘名阿(少/免),一芥子名舍梨沙婆,一草子名一赖提,一豆名摩沙,一铢名陀那,一两名迦梨沙那,一斤名波罗。波罗弥楼就是须弥山,等于说须弥山共有几斤?这些也都是问题,如果都想一一明了,哪还有工夫更问余事呢?)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声闻和缘觉乘的独觉佛们,以及佛的大弟子们,究竟有多少人?他们一身又有多少微尘?你为什么不问这些呢?)

火焰几阿(少/免)。风阿(少/免)复几。根根几阿(少/免)。毛孔眉毛几。

(一朵火焰有多少微尘?一阵风有多少微尘的数量?每一根毛有多少微尘?以及毛孔和眉毛,究竟又有多少微尘?这些也者是问题啊?你为什么不问呢?)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保护人民身体财产的最好的帝王?怎样才是一个治理盛世的转轮圣王。何以世间须要王者来守护?怎样才是解脱的法门?这些也都是问题,你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你何以不问言语文字广义利狭义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包括你现在所问的种种问题。为什么各种众生会有男女饮食的欲望呢?你间这些问题,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为什么世间会有男男女女如森林般地繁殖?为什么世界的边缘,有如金刚般坚固的高山?为什么世间一切都如梦似幻地不实在,但众生们却如渴鹿般的贪爱不舍呢?何以金刚山等的上面,会有天仙们居住,他们的天地,又如何能像海市蜃楼般的庄严美丽呢?这些也当然都是问题啊?)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佛法所说的解脱究竟是解脱到哪里去呢?而且是谁缚住你?又是谁去解脱呢?怎样才是禅定的境界?神通变化与外道的方法和内容,又是怎样的呢?你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什么是一切都从无因而生的理论根据?什么是一切都从有因而生的理论根据?什么是有因与无因的统一和矛盾?以及什么是有因无因都不合理。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如何是现有还灭?怎样才能净除一切妄念妄觉?为什么一切妄念妄觉流转不已?以及如何才能净化一切的有为有作的妄想?这些问题,当然更须要一—了解。)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如何能断除一切妄想?三昧的定境是如何而起的?能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又是谁呢?脱离了三界的束缚后,他的法身又存在于什么地方呢?这收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为什么一方面认为法界本无众生,而另一方面又说众生都是有个我相呢?如何才是针对世俗所说的法?这些必须详细地广作分别。尤其是当前发问的“我”是如何的?以及“无我’之相又是如何的?何以会形成胎藏的生命?何以有种种不同众生身相的存在?达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如何是断见和常见?怎样才能使心得到定力?如何是言语文字与正智的差别?如何是佛所说的戒性和佛子们种性的差别?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如何是成为正见的理论?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一切众生种种的差别,又是如何的?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一了解。)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众生们为什么被饮食所拘束,赖以活命?如何是人们的聪明和魔境界变相的差别?何以世间会有树林和葛藤的盘根错节?这些都是佛菩萨的最胜弟子们所要问的,当然也部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何以法界之中会形成种种刹土?为什么许多仙人们要长修苦行?世界人类为什么有不同族姓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师承又是如何的呢?对于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为什么世上有相貌丑陋,为人所轻视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要修行?为什么在欲界中不能证得菩提正觉。而要升华到色究竟界中才能成为正等正觉呢?这些问题,当然也都须要一一了解。)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什么是世间的神通?怎样才是真正的比丘?如何是化身佛和报身佛,以及如如不动的法身佛和平等智慧佛呢?怎样才称之为僧众?达些都是佛子们应当要问的问题。还有各种众生的国土世界的形状,何以会有许多的不同,为什么有的如箜篌,有的如细腰鼓?同时有的刹土,为什么没有光明呢?对于这些问题,当然都须要一一了解。)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宝。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心王所统的八识作用,大致分为七种,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和末那'俱生我执的意根'七种识的作用。这许多问题,实在也是人们心里所要了解的,而且也是大家所要问的,就是其他的佛弟子们,也应当要问的。不过,万法由心而生,一切唯识所造,这许多问题,一一都与“心”相关,只要了彻此心,就会远离各种外道及见解上的过错。至于第一义的境界,不是世俗言语所能描述的,我现在将要显示第一义给你,使你了解各种问题的连锁关系和它的中心根据,希望你留意谛听。

以下佛便接着提出许多问题,而且每提一个问题,自己就随着推翻它,表示所提问题本身的能够发问的这个功能,它就是最大的问题,一切总要归之于心。而且在方法上,既要能产生问题,又要能解破问题,如书空画影,不可以执而不化。)

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少/免)句非阿(少/免)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闼婆句非揵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原文如上,不再加译述。)

(注五)三界:又名三有。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身体,宫殿,一切物质,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粗分四级,称为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色,无物质,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界。此既为一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

(注六)六道:又名六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 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

(注七)三昧:此云定,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

(注八)阿赖耶识: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

(注九)七觉支:见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注十)三十七菩提道品: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即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对已生之恶使除断为勤梢进,二、对末生之恶使更不生为勤精进,三、对未生之善使生为勤精进,四、对已生之善使增长为勤精进。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念如意足,三、精进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为,四、定力,五、慧力。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三、喜觉支,四、轻安觉支,五、念觉支,六、定觉支,七、行舍觉支。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注十一)真如:诸法之体性离虚幻而其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

(注十二)菩萨地:大乘菩萨有十地: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注十三)须弥山:译言妙高,为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注十四)悉檀:佛之说法不出四悉檀。悉檀者,古师一译为成,谓以此四法成就众生之佛道故名。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

(注十五)声闻:为佛之小乘弟子,由闻佛说苦集灭道,而修出世法者。

(注十六)缘觉:自观十二因缘而成道者,亦非大乘。

(注十七)迦叶、拘留孙、拘那含佛:乃是过去七佛中之三佛。

(注十八)诃梨、阿摩勒果:诃梨与余甘子等为五药。阿摩勒形似槟榔,食之可防风冷。

(注十九)六度:即六波罗密也,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其行法行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注二十)十力:佛有十种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知三世业报智、知诸禅解脱三昧智、知诸根胜劣智、知种种解智、切种种界智,知一切至所道智、知天眼无碍智、知永断习气智之十力也。

(注二十一)四如意足:见注十所列三十七道品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什么是识

这时大慧大士再问佛说:“所有的识有几种‘生’(生起)、‘住’(存在)、‘灭’(消逝)的作用呢?”佛况:“所有的识有两种‘生’、‘住’、‘灭’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测所能够明了的。什么是所有识的两种‘生’呢?就是所谓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为流注生。因此而发生所有相续不断现象,名为相生。什么是识的两种‘住’呢?就是所谓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续,才有一切现象界的存在。什么是识的两种‘灭’呢?就是所谓流注灭及相灭,即是相续存在的力量同时不断的消逝,和现象的消灭。”

(佛法所谓的识,相同于一般所说的精神。但依唯识的精义而言,通常所谓精神,还是唯识的变相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普通知识称它为精神。佛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是指宇宙万有的全体大机大用,只是识的变化。以上答大慧大士的问题,是说明宇宙万有识变的过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三大阶段。而这识变的三大过程,归纳起来,又只如川流不息地相续与相互依存的力量,却由它发生现象(相、用)的两种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能在理论上去推测,去了解它,却不能亲身体验它的究竟。)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识的现象

佛又说:“一切识有三种现象。一是转相,乃是辗转变化的现象,称之谓转识。二是业相,乃是业力(注二十二)的现象,称之谓业识。三是真相,乃是圣智的现象,称之谓正智,或名真相。”又说:“如果广泛的说有八个识。简略来说,只有三种识:一是真识。乃是真相之识,称之谓真识(又名为如来藏识)。二是现识。乃是对境所显的现量识,称之谓现识。三是分别事识。乃是能分别一切事物的分别识,称之为分别事识。如何才能明了现识所显示的现量境的作用呢?举譬喻来说:犹如明镜照物,能够摄取任何现象,相来不拒,相去不留。现识的作用也同这个情形一样。”

(人们要了解唯识,首先就要认清什么是识;要想认清什么是识,第一步就先要知道现量境中的现识。所以佛先举出现识,再用明镜照物来做譬喻。至于引用譬喻,本来是因明的一种方法,但是因明和逻辑(Logic)的论理,它的法则有时也有所穷,并不见得完全可以表达真义。从古至今,人类的语言,并不足以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所以还需要动作和表情,以及符号和譬喻等等的帮助,才能够收到理解的效果。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偏差,就是容易使人把指月的指头当作月亮来看。所以先要注意譬喻这什事只是譬喻,它并不就是所喻的本身。人们面对世间一切事物、最先的接触——不是第一观念——还没有意识分别的生起,这个时候,就是现识的现量境的作用。不过现识和分别意识的交变过程,其间是不容毫发的。刹那之间,立刻就会生起意识分别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握现量境,也就无法认清现识的面目。如果能认清了现识的作用,就可体验到所说的唯心唯识的究竟道理了。有人把直觉当作现识,那是不对的。直觉只是意识的率尔而起的分别心,并不是现识的现量境,因为有了直觉,便非现量境了。)

(注二十二)业力: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苦果之力用。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佛又说:“现识与分别事识,这两种作用,会不会冲突呢?从表面看来,好像这个现行识的现量境完了,才生起分别事识。其实,它两个是互相辗转发生作用,互为因果的。当接触外界的现象时,接受不可思议的熏染,和产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这就是现识的因。吸收内外种种的六根六尘现象,和受无始以来习惯性的妄想熏染,就形成分别事识的因。”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薰。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如何恢复真识

佛又说:“如果要恢复本来真识的自相(如来藏旧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习气熏染的虚妄分别事识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识自然消除,这样就是灭了识相。”

(故知要不着相,首先就须消灭分别事识的作用,也就是说:首先须灭掉思惟分别的意识,这正是其他经典所谓的“空此一念”的道理。但勿误解没有了分别意识,就等于木石的无知,须知分别意识,只是由真识转相的第八阿赖耶识中间的一种作用。分别意识灭了,才能见得到如来藏包含宇宙万有之机的真面目。下文就是佛对“识灭”作进一步的指示。)

佛又说:“只要把生起相续作用的生因消灭了就可以啦。因为把所以生起相续作用的‘因’灭了,自‘因’相继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灭,那么,相续的作用也自然无法存在。这里所说的相续的因和缘又是什么呢?所谓‘因’者,乃是基于现量而显的现识转相作用,它依于无始以来的妄想熏染习气而生。所谓缘呢?就是依他而起,从心识中,引起见分分别的境界。譬如泥团和微尘,泥团不一定就算是微尘,微尘累积才构成了泥团。如果说它是两物,但泥团其实就是微尘累积而成。如果说它是一物,但它们却是两个形体。所以泥团与微尘本质上虽然相同,现象上却有差别。又譬如金了做成了任何器皿,器皿的作用性质不同,而并不失去金子原来的性能。由这个譬喻,你可以了解现识所起的现量境,一转而引起分别事识等的作用,都是如来藏识(阿赖耶识)真相转变的转识所形成的。如果如来藏识和转识等的形成作用,根本是两回事,那么,就不应该认为如来藏识就是转识等的因子。如果认为不是相异的,那么转识等所形成作用的现象灭了时,如来藏识也就跟着灭了。事实上,转识之间,有变化坏灭的迹象,但如来藏识的自相,却是不灭的。要知道所谓诸识灭者,不是如来藏识的自相消灭了,只是转识业相的流注现象灭了。如果如来藏识自相也会灭的话,那么如来藏也便是有生灭的了。果真是如此,那就等于外道们的断见理论了。”

(上述佛所讲的唯识法相的话,是说明凡夫众生心识的现状,都是从如来藏识的业力流注为因。由无始时来的我执和法尘的遍计所执,和现行的业力互相辗转熏习,生起人我的八种心认现象的作用,所以名为八识。如果能够灭掉一切诸识的妄缘熏习,不起遍计所执和依他而起的作用,就能顿断业识妄想之流,转识成智,得到真如性净的如来境界。但灭除业识之流,并非如世间的断灭见解,灭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灭是灭了一切业识之流的流注相,转了幻有妄想种子的熏习,而圆成净智的光明。所谓无生与不生也就是这个道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时间所具的种性,和无边虚空的种性,都如换旧更新,由此转了污染熏习的业力而成为净智,阿赖耶识转为真如,乃是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但依体而立义,便说为毕竟空,因为真知自相,的确已经空了一切业识流注之相。唯依用而立义,便说为胜义有,因为真如的义,便说为毕竟空,因为真知自相,的确已经空了一切业识流注之相。唯依用而立义,便说为胜义有,因为真如的体相本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奈何学者都由这个道理而兴起理念上的争端,实在是没有圆融贯通吾佛一大藏教全体的宗旨。如果真能证到‘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境界,自当释疑息诤了。)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佛说:“一般外道们的理论,认为只要远离外境,不去吸收外在的境界,那业识相续流注的力量就自消灭了。如果说:业识相续流注真能消灭的话,那无始以来的诸识种性也应当是断灭的,那就不能说如来藏的真识自相却能含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种子了。他们说:识的相续流注业力,并非从因缘而生;例如眼识也不是从色、相、空、明等等因缘会聚所生,实在是另有一物主宰的。或说是另有其他原因,如因神的主宰,或自在天主,或是宿命,或是玄妙,乃至于说是时间或数理,以及说它是物质等的能力所生。”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佛说:“再加分析,便有七种自性:①集性自性。(自心能收集一切善恶业力的性能。)②性自性。(自性本智的性能。)③相性自性。(了解内外一切现象的性能。)④大种性自性。(地、水、火、风四大种和万物性空缘起的性能。)⑤因性自性。(推理形而上的理念性能。)⑥缘性自件。(觉知已离有无空幻的性能。)⑦成性自性。(自觉圆满的性能。)共次:又有七种笑一义:①心境界。②慧境界。③智境界。④见境界。⑤超二见境界。⑥超佛子地境界。⑦如来自到境界。这都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内证自性正觉,依性所说自性的第一义心的境界;以这自性正觉第一义心,成就如来在世间、出世间最上乘的法门。这都是诸佛在正觉自性中的慧眼,透入自性和众生的共相所建立的义理,不和一般外道们的邪见理论相同。何以不相同呢?他们都从自我心理的体验境界上,由妄想推理产生见解,不能反观自己觉知和认识的真实与否,便确定为如比如彼,却不知一切世间或出世间的事物,都是自心妄想分齐(分析或归纳)所显现的差别境象。一般无智愚痴的凡夫们,没有实际体证形而下万有事物之性,都是无自性的。因此,更不能证入自性形而上的第一义,所以也就见有见无,形成相对的矛盾理论了。”

(七种自性,那是普通凡夫状态,由于知觉或感官所产生,以此推论心理与物理的作用。其实,这种感官和知觉,也都是人人心识所具备的性能,那依如来藏识(阿赖耶识)而存在。一旦转识成智,就变为七种第一义心,都依持于真如而起用的。如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倘若固执名相,又落在遍计所执的妄想之中了。)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牙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佛又告大慧大士说:“如果能够灭了无知、业、爱的因(妄心)和所缘(内外境界),就可以灭掉要想所生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苦受之果。同时也就可以见到意识所生的内外一切现象。都是八自心现识所显的幻境。此理今当重说。例如有些出世的学行和婆罗门(注二十三)等的理论说:无始以来、万物从无中生有,有无本身互为因果。甚至有的还说虚无中另有—物,(如魂或造物主等)和时间、运数等缘会聚集而生人我的身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就是灭的开始等等理论。他们不明了真如自性是随缘常住不变的,所以对于宇宙精神的延续,和事物生元的存在功能,以及涅槃自性,本自寂灭的圆满,与乎形而上的道和业力的依存,乃至因果的真义,和道果的真谛等等,都被他们说成虚无缥缈,成为破坏性的断灭论据。只认为从无生有,有了还无。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现在既无法证实生命原来的根源,同时也无从见到根本的缘故。这些理论和见解,都如破漏的瓶子,实在不能再装东西。又等于烧焦了的种子,永远也不会发芽再生了。大慧啊!要知道。如果身心所依的自性,一成过去,就算已经灭了,那么,过去的已过去,和现在又有什么相关呢?而且现在是现在,现在又怎样和过去连接呢?未来的,既然是未来,又如何衔接现在和过去呢?在这中间,所谓时间三世,又从哪里连续得起来,怎么建立它的次序呢?这些都是从个人心理上主观妄想的成见所生,没有根本真实的原因可以依据。又如果说无中可以生有,那虚无和实质,两种是绝对的矛盾,何以又能配合心理意识的作用?倘使这样三缘和合,可以生出万物,那么,心理意识幻想沙子产油,沙子就能够产油吗?心识幻想龟壳生毛,龟壳就会生毛的吗?由这个辨证,可知这些理论和宗旨,都不能成立,都不是绝对肯定性的真理,而且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说他们这些理论,都是错误的见解,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也都是毫无意义了。他们之所以说“有”、“无”、“识”等三缘和合,便生出万有,那是因为他们只见到世间现实事物中的因果定律,从过去的事实已成了虚无,以现在的存在,推测未来的无相,因此认为其中的法则,是有无相生,互为因果的。其实,都是根据心理的直觉作用,妄心观察所得。都由无始以来的习气薰习而生的成见,所以才有这种见解。大慧啊!可是愚痴的凡夫们,被自心恶见淹没,被邪说所迷醉,却妄称自己已经得到大智慧的成就呢!”

(注二十三)婆罗门:天竺四姓之王。此云净裔,亦云净行。其种自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佛说:“再说,有些求出世的学者和婆罗门等,见到一切事物,本来都没有单独存在的自性,郡是暂时偶然的幻有现象。世间的事物,虽然有景象而实际上都是虚无,正如浮云的聚散,如点火旋转而成轮,如海市蜃楼的变幻,如阳光里的幻焰,如水中的明月,如梦里的空花,这一切的一切,无非是自心内外的妄想所现。它自从无始以来,便自虚幻地存在,但又都离不了真如自性心体功能的全体大用所生。如果把妄想的因缘灭尽了,远离妄想,远离能所等说,离能观和所观的作用,就可以明了身心(和一切相依为命的物质形器世间)等等,那是藏识(阿赖耶)功能所显现的境界。此外并无一个另有包藏万有之机的主宰存在,世界上也没有—个实际可以被主宰的东西。所有事物的过程,虽有生起、存在、消灭的情形,但都只是现象的作用,在真如自性的根本上,就本来无生,所以也无所谓有灭,一切都是自心所现。如果能够如此思惟观察求证,就能够了解自心所生的依他起,和遍计所执等分别心理现状的作用了。大慧啊!如果能够这样,他必然会到达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善于巧妙地运用大悲心的方便,没有求功用之心而自然会达到功用的效果。他会证到一切众生世界,完全如梦幻似地存在,见到一切缘起本来性空,不会再被内外境界的因缘缠扰,包就证得宇宙万有都是真如一心的性空缘起。由此渐次进入无相境界。由菩萨初地开始,逐步依次上进,最后证得圆满菩萨十地境界的各个三昧。既然证得了三界唯心,诸法如幻,依此修行,也就自然能够善于分别观察,到达如幻三昧的境界,而度到自心湛然寂净,智慧实相的彼岸,舍离流浪生死海中的苦趣,到达究竟无生的境界。证得坚固不变如金刚似的能断微细无明的正定,得入如来如如不动的千百万亿化身的境界。神通自在,与慈悲方便等,都能够庄严具足,可以自由出入于一切诸佛的刹土,也可以自由出入一切外道的境地。这些都是由于真能合离心意识的功用,而转身证得菩萨境界的妙有之身,然后终于达到如来果地的妙色身了。”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佛说:“如果要证得如来境界的法界一身者,应当放下这个身心所生起的妄心作用,和依他而起的因缘会聚所生的妄心现象。舍离由心所造的——生起、存在、消灭等虚幻的境界。只要彻底了解万法唯心;也就是说要认清宇宙万有,无非是一个真心全体的大用。由此观察心理妄想,无始以来都是虚妄习气的力量;才能解脱三界万有的系缚。由此寂静思惟,达用归体,证得万物原是一无所有。如此自能渐次达到佛地寂静圆满、本自无生的圣境,证得自身本具彻底自觉的圣智。不久当得一心自在的能力,自然开发究竟的无功用行,正像如意宝珠之在盘中,随众生业力观察角度的不同,发现各种不同的色相,而宝珠自身,却自依然无相。所以才能顺应众生各种微妙之心,以种种形态的化身,随顺众生心理和心量,使他惭次进入菩萨的各地境界,最后度到寂静的彼岸。所以我说:你们应当修学各自悉檀(注见前十四)内明此心本具三昧的善法。”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佛说到这里,大慧大士又问:“希望您再说心、意、识的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的自性现状。也就是诸佛和大士们所依此修行的,而使自心不再执著混和于外缘的各种情况,所谓廓然朗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