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妈的闲言碎语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正文

梅杰访华

(2018-11-08 07:30:09) 下一个

英国首相梅杰

在香港回归的节骨眼儿上,英国首相来北京了。在我的笔记本上写着:

1991年9月2日下午,英国首相约翰·梅杰坐专机到达北京,开始对我国进行访问。随同来访的有:梅杰夫人、外交大臣、驻华大使、驻香港总督卫弈信等。

外宾到达后,李鹏总理马上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

中国方面参加欢迎仪式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陪同团团长、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

晚上,宴会前,李鹏与梅杰坐下来谈话的时候,就接触到主要问题,就香港问题、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李鹏希望同梅杰的会谈能取得良好的成果。他说: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也可能有些不同看法,这不要紧。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我们需要互相来往。

梅杰说:“我们双方可以就很多问题交换意见,英中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刚刚访问了莫斯科。我也去了华盛顿。世界形势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我们可以就很多问题进行磋商。我希望利用这次访问在香港问题上、双边关系以及其他问题上同阁下交换意见并希望取得进展。”

他对中国遭受严重水灾表示同情,对中国抗灾取得的成绩表示欣慰。

李鹏说:灾情是严重的,但由于全国人民的努力,国际社会的支援,我们的抗洪救灾工作已经取得了胜利。目前灾区的社会稳定,人民思想安定,灾区没有出现疫情。今年经济计划还是可以完成的。

李鹏、江泽民与梅杰会谈

第二天,1991年9月3日上午,李鹏和梅杰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谈。

梅杰说,我们有时有些分歧,但双方的共同点是主要的。英国压倒一切的愿望就是使英中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得以成功的实施。双方要加强合作,加快联络小组工作的进程。

李鹏希望在未来的六年里,双方继续努力,密切合作,保证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中国方面希望在过渡时期内香港政府是一个有效率的政府,为今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正常运转创造条件。

梅杰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原则决定参加核不扩散条约,希望中国能早日确定加入的日期。

李鹏说:这还需要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关于军售控制问题,李鹏表示,中国主张军售控制必须遵循全面、均衡的原则,也就是包括所有武器和所有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中国方面有三点主张:一是国际事务应当由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具有类似内容的其他原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合理基础;三是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谈以后,于上午11点40分,李鹏总理和英国首相梅杰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墨绿色签字台,中英两国国旗格外醒目,当两国总理相互交换那本酱红色的备忘录时,在场的中英官员热烈鼓掌。近200名记者不失时机的记录下了这一有历史意义的镜头。

1991年9月3日晚上,江泽民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宴请了梅杰首相。

江泽民说:香港是连接中英关系的纽带。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要同舟共济,要高瞻远瞩,求同存异。互相尊重。

他指出: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会有顺利的时候和困难的时候,英中关系虽然有曲折,但现在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中英之间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应客人的要求,江泽民介绍了中国经济改革情况。他说: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要坚定地进行下去。在政治改革方面,中国要进一步健全民主与法制。中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英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但这不妨碍中英两国发展合作和平共处。一个稳定的发展中的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主席的关照

站在杨尚昆主席面前的是比他的年龄几乎少一半的英国首相梅杰。

1991年9月2日这一天,对于梅杰这位少壮派来说是一生中难忘的一件大事。

他第一次访问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还肩负着一个伟大的使命,同中国总理签署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目前,离1997年7月1日香港收复主权不到6年时间。

“谅解备忘录”的正式签署将有利于保障香港过渡期后半段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从而实现1997年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

“谅解备忘录”体现了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加强合作的与愿望。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元首理所当然地要给予关注。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太阳偏西的时刻,杨尚昆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南门接待厅迎候梅杰首相。这是梅杰当天活动的第5场。

平时显得宽敞、庄严的接待厅此时此刻被中外记者挤得水泄不通。

厅门两旁临时搭起了铁架子,呈八字状。

眼明手快的摄影师争先恐后地登上这一层一层的铁架子,选择有利地形。

手里拿着笔记本的文字记者随便站在官员们的后边,以沙发靠背为依托,准备写字。

许多手持录音机的记者则拥到黑色扩音器方盒子下。

本很安静的接待厅响起了采访的前奏曲,英语、粤语、普通话,三脚架碰撞着铁架声,开关声,录音机转动声……

会见将要开始,84岁的杨尚昆主席站在大厅中央,他身后墙上那幅巨大的油画“黄河水滔滔”十分醒目。

“杨主席,请给我们一点方便!”

我熟悉这声音,这是经常采访国家领导人的新华社摄影师李生南。

“好,这点要求还是可以满足的。”杨主席一边说,一边向前迈出两步。

梅杰首相到了。中、英两国领导人握手、问候。记者群中突然鸦雀无声,好像断了的磁带。大家都在争抢这一历史意义的镜头。

除了常驻北京的各国记者以外,随梅杰访华的有120名,外加30名来自香港的记者。

第一次见到杨尚昆主席的记者被这位领导慈祥和蔼的长者风度所打动。

静,仅仅只有片刻,外国记者开始喊了“等等!”意思是想让两位领导人先不要坐下,给记者多留点按动快门的机会。

职业的特点使这些记者从来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又有一位记者勇敢地提出:“你们最好能说说话。”话音落下,杨主席就拉起了梅杰的手,笑声四起,连在场的官员们也不得不佩服这些“无冕之王”。

细心的杨主席早已观察到站在他对面的记者已心满意足。这时,他示意梅杰一齐面向西边铁架子上的记者,让他们也拍个够。由于铁架子是八边形的。东边架子上站着的记者只能看到梅杰与杨尚昆的背影。“不行!”有人竟急的喊了起来,于是,杨主席与梅杰又转过身来向东边的记者打了招呼。场内气氛更加活跃,换了的笑声更加响亮。

中英两国领导人并排坐下。杨主席首先用中国一句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梅杰的欢迎。梅杰这次从英国出发,途中访问了美国、苏联之后来中国。他也用一位哲学家的话“远行必有收获”来说明他同李鹏总理的会谈是成功的。杨尚昆主席称赞梅杰是1989年春夏之后,西欧来华访问的第一个首相,而且指出了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谅解备忘录”应载入中英关系史册。中英加强合作对双发都有益……

只见外交部礼宾官杨鹤熊俯首在杨主席耳边不知嘀咕了些什么。过了一会儿,杨主席笑着对梅杰说:“记者要求你讲几句,他们不让我讲了。”这谦虚,这幽默,这无拘无束的话语进一步得到中外记者的赞誉。按国内外惯例,记者只能采访5分钟。

会见还在进行,警卫人员开始请记者退场。往常,记者们总是磨磨蹭蹭地走出大厅。这次却出乎意料,近200名记者一下子散的无影无踪。他们跑出人民大会堂,跳下层层台阶,登上汽车,去电视台,去电报大楼,去使馆,去住所发稿去。

行家们都清楚,不用再等外交部发言人“吹风”就能形成一篇稿子。

当然,记者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理解与支持的结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