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正文

净土或问讲记12

(2017-04-03 08:55:26) 下一个

https://i.imgur.com/BX2Oc3U.jpg

 

善导和尚者,天竺传中,称为弥陀化身也。观其专修无间之说,要紧只在念念相续。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闲发愿,散乱称名。

善导和尚,《天竺传》里称他为弥陀化身。看他“专修、无间”的教导,要紧之处只在念念相续。也就是一念接一念地缘在阿弥陀佛上,那净业就决定非常重,跟阿弥陀佛的相应度特别深,也就准保往生,而且品位高。所以,他的教导直中要害,开示要诀。因此,孤山法师也说:不能随便没有心地发愿,也不能散乱地称名。一定要至诚精一,念念不断,那就符合一心与弥陀相应的净土要旨。

永明亦云:直须一心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方不虚弃。

再看弥陀化身的永明大师怎么教导我们。他从正面指示,一定要至诚精修,才能与佛相应,速脱苦轮,否则散乱称名,信愿轻微,数数间断,那就很难往生。

大师说道:这事就要一心把命归投给阿弥陀佛,一直到报体完结为止精一地修持。平常坐着、躺着都不离西方,常常面向西方。而且在行道礼敬、念佛发愿时,要恳切、勤苦、奋发、至诚,没有别的念头。就像快要被拉到刑场上砍头,或者被关押在非常苦的牢狱里,又像被怨贼拿着刀枪追击,被大水大火逼迫,那时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也就是,要有至诚的出离心和求解脱心、求道果心、成佛利他心,有很好的道心。那时就看到生死险怖,一心仰仗阿弥陀佛,超出苦轮,一心仰投阿弥陀佛,让我速证无生。得了大成就以后,广度无边众生,绍隆三宝种性,誓报父母恩、国王恩、众生恩、三宝恩。像这样有至诚的心,所修才不会虚弃,才念念真实。

如或言行不称,信愿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其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如果言行不一,口头说得好听,行为却很下劣,内在的信愿轻微,没有念念相续的心,只有数数间断的意,依仗这样的懈怠想临终往生,那就打错如意算盘了。那时只是被业障所遮,恐怕难以遇到善友,没人提醒策励。当时被四大风刀解体等的苦逼迫,难以成就正念。

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

什么缘故呢?现在就是因,临终则是果,一定要因真实,果才不虚,才会真实地出来。就像声音和谐,响声也顺畅;形体正直,影像也端正,这表示果随因转,绝不可能有相违的体性。

在因上念念至诚,当然到临终就住在至诚里;在因中轻忽,口里念念弥陀名,心里只是轮回事,满腔的贪嗔痴,各种染污名利心、杂乱相,这样要期待临终正念昭彰,一心念佛,那只是做梦而已。因地的心就是这种状况,怎么可能临终时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大圣贤呢?所以,要想临终往生,现前就要努力。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愿也。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或旧学未忘。或邪思乱起。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岂特间断而已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治之。

禅者听了上面的指示,明了两位弥陀化身的教导,他也深信一定要专修、无间,但自己感觉有困难。他问道:念念相续地修当然是我的所愿,但无奈我没定力,念头上做不了主,常常被缘牵走了,难以相续。有时是过去学的没忘掉,或者还要写两个字、作两首诗、谈两句禅、看两下教,总之心常常走掉了。或者无始的积习太深重,很多贪嗔乱想此起彼伏。或者碰到境缘照顾不住,一下子就溜出去了,根本管不住。或者有时候情想纷飞,因此心里乱得很,阻止不了。像这样,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已经千里万里去了。又有惹到一毫世事,就是五天十天、半月一月摆脱不了,不仅仅是间断而已!说起来惭愧,想起来很痛心。师父又有什么方法对治这种毛病呢?

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病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今复为汝献之。汝当谛而听之。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

天如老人叹息说:呜呼!这是天下学佛人的通病。你在间断的时候,如果不痛加鞭策,那专修无间地念佛永远没有成就的日子。我听古人有三种痛加鞭策的方法,现在奉献给你,你要好好谛听:一、报恩,以报恩心作为鞭策,使心专注在修行上;二、发决定的志;三、力求得到证验。以这三个方法能管制自心,一心住在佛念中。

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

第一、报恩。报恩转心法是这样修的,要想到:既然我修净土,就要常常念恩报恩。佛恩、国恩这里没时间说,只如父母养育的恩,不是大恩吗?师长培养成才的德,不是重德吗?你最初出家,就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这样背井离乡,一晃就二三十年了。父母师长在艰难困苦之中,你也总不照顾,父母老病也不看望,听到他们的死讯你也不回来。如今也许在三恶道里受苦受难,希望你来救他度他。你却在这里念念间断,胡思乱想,贪著五欲六尘,这样净土就不会成就;净土不成就,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他呢?既然不能救他,你就是忘恩负义的大不孝人。经上说:不孝的罪要堕地狱,那我这一念间断的心就是地狱业啊!这样想起,我怎么能间断呢?不然报不了恩,那我就是大不孝人,是地狱业。这样警策后,幡然提起心力,一心专注在佛念上。

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拽耙偿他始得。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

又要念施主恩来转变心意。想到:我现在没有养蚕却有衣服穿,没有耕田却有食物吃,僧房、卧具都是受用现成的。我应该勤修净业,以图报达施主的恩德。祖师说:这些衣食受用都是施主在妻子儿女的份上减下来作供养的。如果你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难消受,将来一定要牵犁提拽耙来偿还他才公平。而你却念念间断,不成就净土;如果净土不成就,将来也一定要还债,堕成牛马等来酬偿。这样一念间断的心,就是将来堕畜生的业,你还敢间断吗?身上背负信施的重担太重,不努力修行滴水难消,所以一定要尽力精修,否则太可怕了!

还要细致地想到:信施是那么沉重,他们发好大的心想种福田,自己舍不得用,把妻儿的受用减缩下来。他们吃的差、穿的差、住的差,把这个钱减下来供养你,认为你是大修行人,能成道果。而你现在怎样呢?念念间断,在五欲里缠绕不休,念念起贪嗔痴,这么多的贪婪、嗔恚、胡思乱想等怎么能成就呢?怎么能消受信施呢?太可怕了!如果我再不精修,那这每一念都是畜生的业。要像这样深体因果,知道业报难偿,一定要好好修持,否则信施是不好消受的。

总之要想到,间断就成了地狱业、畜生业。因为一间断,成就不了就报不了恩,负恩太重,不能让施主种福,就太难消受。所以只有两条路,要么好好修行,尽快成就来报恩,做大丈夫;要么贪恋世法不认真修行,将来堕落有份。有了修道人的身份,就认为我坐享现成,很有福报。现在出家了,别人都供养我车子、房子、电脑、舒适卧具、高档的食品衣服等,比在世间当老板、高官还舒服。不要想错了!如果不是一心在修行上,那堕落得就更深了。

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你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羁锁业也。

第二个要诀,以决烈的志来转心。这样对自己说:要学专修的话,志愿一定要决定。你一生东搞西搞,说是参禅,禅又不悟,等到看教,教又不明白,搞到现在念头不死。又说几句禅,又说几句教,又写几个字,又做几首诗,心里东牵西挂,念头分成四路,哪里能专一?禅师说:有丝毫的心系在现世法上,就成了三恶趣的业因,瞥尔情生就成了万劫锁在生死里的羁锁。你还这样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对世间的声色享受常常奔驰散乱,对出世间的种种法常常左攀右缘,心上分很多头而间断了正念。然而,这一念间断的心就是将来把自己绑在三恶趣的业,你还能间断吗?

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

第二个不决定指持戒不决定,守护戒根没有决定的志愿。有时因为要养身、养口,念念向外驰求。圣教中说:宁可以洋铜灌口,也不要以破戒口受人饮食,宁可以热铁缠身,也莫以破戒身受人衣服。何况因为没有严持诸戒,邪心不断地妄动,因这个妄动而间断了真修,然而,一念间断的心何止是热铁洋铜业!是这么可怕,我还能间断吗?

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

第三个不决定,指不能下狠心断掉对世间的爱憎,断烦恼的志愿不决定。每每对虚假的名利看不破,名利属于我时,就生贪爱,名利属于别人,就生憎恨、嫉妒。古人说:贪名贪利都是趋向鬼类,跟着爱跟着憎跑都是入火坑。你却因为这个爱憎间断净土,这样一念间断的心,就是饿鬼火坑的业。还能这样随便间断修净土的心,落在名利中吗?太可怕了!这么一想就把心回转过来,缘念阿弥陀佛。

第三取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恶道业也。戒之戒之。

第三、以取证验来策励自心。要这样对自己说:既然学专修阿弥陀佛,就要求个灵验。像你现在发白面皱,死相现前,谁知道临终还有几天?要在现前就见到佛。像庐山慧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见佛,蒙佛摸顶。怀感法师称念佛名就见了佛。少康法师唱佛一声,大众就见到一尊佛从他口中飞出,唱佛十声有十尊佛从口中飞出。这样的灵验万万千千。你如果心不间断地念佛,那见佛就不难。间断心一生,就决不见佛;既不见佛,则与佛无缘;既无佛缘,便难生净土;净土不生,一定堕恶道。这样一念间断的心就是三途恶道的业。警惕!警惕!

这就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希望现前念佛能见佛,有一种求证的心。想到:如果我心不间断,念念在佛上,那自然感得佛现前。如果我心间断,没念几句全是世间念头、染污心,这样心不清净就见不到佛;见不到佛,跟佛就没有很深的缘;跟佛没有很深的缘,生净土就难;不生净土一定堕恶趣。这样想到,前是净土,后是恶趣。我要向上、要学好,就要念念系在佛上,这样就有个好前程,将来能生净土、了脱生死。否则不这样求证验,整天趋于下流,无所事事,或者胡作非为、邪思乱想,那怎么去见佛?这么肮脏、乌糟的心,怎么显得出佛来?跟佛没有接上深缘,怎么能生净土呢?而不生净土,一掉下去万劫难复,在深不见底的恶趣世界里受苦,那多可怕!所以一定要精勤。

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

以上三个要诀,要自己痛自鞭策,时时去运用它。妄念一起就用这些正念来转掉,提起道心。这全在于对这三个要诀非常珍重,一直想在心里、用在念头上来转变心。要做到只要起念就不离佛,佛时时不离自己的心,这样就能和佛感应道交,现前就见到佛。既然见到乐邦的阿弥陀佛,就见到十方诸佛;既然见到十方诸佛,就随即见到自性天真佛;既然见到自性天真佛,就能大用现前;然后推广大悲愿心,度脱一切众生,这就叫“净土禅”,也叫做“禅净土”。

所谓的“净土禅”,如《大集经》所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不是小乘禅、次第禅等,它是圆顿的禅。在方式上也不是话头禅、直指禅等,它叫“净土禅”,以修净土作为门径,决定证到禅的深处。其次,它又叫“禅净土”,见了本性证到大净土时,实报土、寂光土都会现前,三身圆证。它不是小净土,也不是有限的净土,它是禅净土,不离本性的净土。到这里,禅和净土还有两样吗?

然则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岂不验于此哉。勉之勉之。

这样的话,永明大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不就是在念佛当中证到了吗?这样能成就殊胜的果位,成佛作祖都在这里实现,是这么直捷圆顿,不可思议。勉励!勉励!好自努力!

这就是殊胜的净土大法。在念佛中能见佛,见他佛就是见自性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得无生忍,大用现前。它们的关系是:以坚决的出离心、深厚的因果见、念无常心等作为入手的方便,摄着心一心与阿弥陀佛相应,当它念念不已,达到功淳力疾时,那当然自心和佛心全分相应。佛力进来以后不可思议,现在就见到佛,以见阿弥陀佛一佛作为大开发根源,就能见到十方诸佛,见到十方诸佛的缘故就能见到自性佛,见到自性佛就证入了禅。之后妙明真心现前、文殊智现前,自然成满普贤大行海,智悲力的大用会现前,在尘尘刹刹中广度众生,成佛之事完全实现。这就叫“有禅有净土”,叫做“大庄严路”。

于是禅上人者,既喜且惊。矍然久之,如有所失。天如老人乃复告之曰:禅与净土,了即俱了。心外无法,莫错会好。上人乃稽颡再拜曰:吾多幸矣。今吾知所归矣。谢而退。

讲到这里禅上人既喜又惊,他愣了很久,好像丢掉念头一样。天如老人就告诉他说:禅和净土了就都了,不了就都不了。意思不是两个,心外没有法,你不要错会了,同样是心,没有两个。禅上人就佩服、磕头。再拜说:我多么幸运!我现在知道所归了。拜谢而退。

这里呼应前面。禅上人出场时特别有意见,他说永明禅师是大宗匠,怎么在说禅之外还自修净土,而且教人修净土,又写《净土文》,还说《四料拣》,他不是自曲其禅,过赞净土吗?禅上人不服气,认为禅是高的,应当弘扬,净土是低浅之法,何必赞得那个样子,不是过分吗?到这里,禅上人的想法完全变了,从前的知见被扫得一干二净,所以他愣住了。来的时候装得满满的,到这时都没有了。现在才知道,禅和净土不是两种东西,要了的话就都了,要没了就全没了。过去他分禅分净土,视为两头,现在才知道就是要证这个东西,净土是捷径门,知道归宿了,就是要走这一条归家的路。

永明禅师造了著名的《四料拣》,前文说:很可惜只举纲要,没有彻底发明。到此天如禅师圆满了这段公案。前文一开始,禅者出场时问:“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怎么这样主张净土,没有少许宽容处,这不是自曲其禅,过赞净土吗?到最后却发现禅即净土,净土即禅,或者此是净土禅、禅净土。最终将证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整个四句偈的大纲宗意义、大捷径意义、大修道妙门,被彻底解释出来了。如日普现世间,净土大道彰显于此!

净土或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