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鬼首天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话孔老二和他的“克己复礼”

(2017-09-14 22:43:20) 下一个

 

 我心目之中的孔老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十全十美的圣人,因为世界上本就没有所谓的圣人。谁自诩为圣人,我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装逼犯。其实,想装逼的不是孔老二,是孔门之下的那些儒教子孙,这帮孙子把孔老二摆放到圣人的位置上,让自己笼罩在神圣的光环之下,作道貌岸然状,这才是真正装逼的主儿!两千多年以来,以儒家文化为纲领的中华民族,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灾难重重,以至于让后来的改革家和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却无法使中国社会取得寸尺的进步,都急得跳着脚地大骂孔老二是个王八蛋!非要砸烂孔家店不可,我觉得真是冤枉了孔老二这个老头。

 

  既然孔老二被儒生们视为万古师表和千年的老妖,就不乏有考证癖好的人追源溯本,千方百计地证明孔老二血统之高贵,家世之显赫,一张嘴就是孔老二的祖宗的祖宗的祖宗是什么什么人物,说得我晕头转向。前些日子,跟几个朋友聊天,有一个朋友决断地宣称,孔老二是河南人!当时在座的一河南籍的朋友就急了,说你别再给俺们河南人抹黑了!你咋这缺德捏?其实,说孔老二是河南人的朋友也是有根有据的,据说孔老二的直系先祖为殷商王族名人微子,孔子高祖弗父何则是宋愍公之嫡长子,有继承宋国国君资格,可以说是根红苗正,属于王室后裔。这当时的宋国封地就在今天河南境内。

 

  孔老二的家世出身不论多么高贵显赫,好象跟他本人并没多大关系,他是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与鲁国女子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而且孔老二一生下来就从没见过他父亲,他母亲也没告诉过他生身的父亲是谁,以至于他母亲死时,被草草埋葬,因为孔老二找不到他父亲的坟头。是一个与他母亲颜氏为邻的热心大妈(这位热心大妈的儿子是当时开丧葬汽车的司机)向孔老二透露了关于其生父及显赫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及孔氏家族的墓地在什么地方。

 

  当时孔老二17岁,知道这个消息后,正在血气方刚之年的他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他不仅找到了父亲家族的墓地,而且公然向世俗和孔纥的遗族挑战,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把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具有贵族血统的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了一起。所以,尽管在血缘上孔子有显赫的贵族家世背景,但作为一个被遗弃于外的孤儿和弃子,实际上在整个少年时期直到这次掘墓葬母事件之前,他从来未曾与这一家族发生过任何关系。

 

  孔老二自幼与他母亲生活在一起。前面说过,他母亲的邻居家有一位当时开丧葬汽车的司机(輓车夫),要是没有这位司机的母亲告诉他的出身来历,孔老二根本就找不到他父亲的坟头。按照周制,城邑里的居民是以社会职业及身份地位分类划片居住的,世居世业,不能改变身份。所以,孔老二母亲家前后左右的邻居多为执办丧礼者,他母亲家族也应该是从事的这一行当。孔子少年时期就作过丧礼的吹乐手。《史记》里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以演习丧礼及祭祀之礼仪作为儿童游戏。从儒家的三《礼》看,《礼记》特重丧礼,表明孔子精研于此。也许他少年时的理想就是作一个主持祭丧之礼的傧相。这少年时期的梦想,对于孔老二一生的思想言行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个被儒教门徒尊称为圣人的孔老二毕其生精力都要克己复礼,他所要复的是什么呢?后来我跟人一打听,原来他所要复的是《周礼》,而这《周礼》是周王室封建之后,一个叫周公的人费尽心思,创造出来的一种保家卫国的绝技。

 

  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取殷商以代之,建立了周王室,在分封天下土地给诸侯之后,周天子发现,它实际直接控制的地区,不过是陕西关中(以镐京为中心)以及河南洛阳(以洛邑为中心)两块有限的面积。在这两个地区,各自布置着合计四万多人的常备军,这也是周王朝所有的国家常备军,再多了就养不起了。你想啊,这区区几万军队,要对付分散盘踞在周控地区以外的上千个诸侯,显然力不从心。于是乎,周公制定《周礼》,规定了人们的起止坐行、吃饭穿衣、朝拜哭丧以及男女尊卑的秩序礼仪,根本目的在于从精神上折服诸侯,以日常生活的起居行为来教化民众,让你时时刻刻地知道君臣之分,贵贱之别,长幼之序,别有什么非分的念头!

 

  在海外我家曾经住过一个日本房客,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每次他从外面回到家中,要经过房厅才能够上楼梯进入他自己的卧室,而我有时候则在房厅里看电视什么的,他必须经过我的眼前。每次他都目不斜视地看着脚底下的路,躬着腰点着头,嘴里不停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一溜小跑或急走地经过我的面前,表现得诚惶诚恐,紧张恭敬。我看着心里就想发笑。后来听人讲解,这举动在《周礼》的行为规范里叫。按照《周礼》要求,不同等级的人,见到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举止行动要有分教,走路说话都是有章法的,你跟在尊贵者或长辈的后面行走要亦步亦趋,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也要,而不能四平八稳地迈着方步过去。

 

  日本人练习武术的场所叫道场,习武的学生进入道场之前要把鞋子脱在道场外面,你在那儿脱鞋的时候,注意不要践踏别人的鞋。而且要把鞋尖对道场外面的方向摆放。这不是日本人规定的,是《周礼》里的条文,日本人一直执行到现在。你要是去日本人家里做客,如果主人为你把门打开,你发现里面是榻榻米,在你进屋前,要脱去鞋子,依照同样的道理。

 

  严格按照《周礼》的规范行动时,不光是要从表面上表演重复机械化的和程序化的标准动作,要从内心深处和面部表情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出来。比如在国君面前,你要作出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似的;要尽量地矮国君一点,以显得自己渺小;国君不说话,你也别开口,要恭敬谨慎,好像憋住屁不敢放一样。与国君对答时,要面色矜持庄重,言语拘谨,故意好像底气不足一样。这种拘谨的状态直至拜见完毕,当你走出宫室降下台阶,面色才可开始放松。听我这么说完,你一定会说:这特么是人过的日子么?呵呵,谁说不是捏?

 

  《周礼》中无处不在体现天子、诸侯、大夫、臣民这些等级秩序。如果国君与臣民一起议事,同志们在同一屋檐下,跪姿坐在那里(屁股压在后脚跟上,日本人叫正坐,练日本武术必修的入门功夫),对屁股下所坐的席子是有严格规定的,天子坐的席子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两重。席的花纹也有差别,显示了等级差异,绝不可以铺错了,即便是在家独处。孔子有个三好学生,死前发现自己躺的席子花纹超过了自己的身份级别,嚷嚷着爬起来要换,换成低级的。结果大家一忙活把他给折腾死了。

 

  席子在屋内的摆设位置也有尊卑的差别,离门的远近,是东是西,都蕴涵着等级秩序。臣子不能和君主同坐一席,当然,男人和女人也得分开。入席时候应该从席的后面上去,谁从前边迈上去谁是混蛋。正坐的时候,膝盖离席子前沿保留一尺间隙,以表示谦恭。若是在读书和进食的时候,则又不要保留间隙,应尽量往席子前沿坐,以免看不清书或将食物落在席上,显得举止失当,好象没有教养。在日本习武学习正坐的时候,我心里那个气啊!一个劲儿地心想:这是你们日本的东西么?用你们来教给我?!

 

  接下来说吃饭进餐,也是满有讲究的。天子吃饭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则用三鼎。你看那出土的周时期文物青铜大鼎,多神气啊!其实就是一吃饭的家伙!但却有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里面。建议现在发了横财的款爷们,花个百八十万的买个大鼎回家当涮羊肉的火锅用,多牛逼啊!显得你多气派啊!呵呵。在周天子的食案上,摆着的餐具至少有二十六个,其它级别递减。米饭则放在青铜簋里,天子用八簋、诸侯用六簋、卿大夫用四簋、士二簋。总之,就吃饭进餐这件事上,《周礼》都规定出一套非常复杂的讲究来,就是为了恶心你,怕你吃别人吃出汗来!

 

  整个《周礼》,繁文缛节,要想演练操作的一丝不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周公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广大的臣民们切实把《周礼》里颁布的内容贯彻下去,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你想啊,一个人整天的练习操作这劳什子玩意,连在床上那个都不敢肆意造次,他能有什么其他的非分之想?礼仪这种东西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它可以通过约束人的行为模式而改变其心性,通过演习运用这些礼仪,使得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被固定融化在人的日常行动之中,以至于从骨子里都习惯了尊重君长,谁还想得起来造反这回事?我想周公这个人真是绝顶的聪明!也有足够的坏!

 

  读《史记》,太史公曰: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敬徊,留之不能去。我曾经一直不得其解,你孔老二算哪壶尿啊?怎么对《周礼》这玩意如此钟情呢?没事你操练它干嘛?有时间还不如学学你老爹找个窈窕淑女野合去了!那多爽啊!后来我琢磨通了!我想这是跟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跟他少年时期的梦想有关!不幸的是孔老二所处的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室日渐衰落,没有人再对《周礼》感兴趣,此时,如果有谁还在那里演习《周礼》,一定会被人当成精神有病者。这礼崩乐坏的局面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对于孔老二来说,就是他的下岗失业!呵呵,他能不盼望着克己复礼么?

 

  孔老二打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敏而好学且有能力,应该是在三十岁左右,孔老二的能力受到季氏家族的注意,他自己说自己三十而立。季氏(季平子)委任孔老二作其私家的小家臣,作过委吏乘田。委吏,是司库房的小职官。乘田则是管牲畜的小牧官。由于做得好,又被擢升为管理工役的小司空。但是不久,孔子似乎与季氏失和。他离开鲁国,开始生活中的第一次流浪和游历。这种流浪和游历,很可能也是为了寻找一种政治上的出路。他到过东边海滨的齐国,一度他还曾试图回归自己的故国宋国,后来他又颠簸流离于中原的陈国、蔡国之间。

 

  在孔老二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到处向人们宣讲他的政治理想,就是克己复礼那一套东西,但是没有一个国君对他感兴趣,有一次他竟把人给说睡着了,他自己也觉得特没劲,于是乎,走人!最落魄的时候,他自己形容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唉!可怜我们的孔大圣人,我说你什么好呢?

 

  我觉得当时的中国人不傻,甚至比现在的国人聪明!最起码各国的国君面对孔老二的游说,不为所动!心里说:你孔老二拿我当傻逼来了?现在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把周家王室当回事?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你一个劲地鼓动我克己复礼,憋着坏水想害我不成?娘稀匹!你奶奶个熊!这都是我配的潜台词,在孔老二人生舞台的表演当中。

 

  我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并不保守,都在思想着变法变革,各诸侯国都在寻求招揽新型的政治人材,为国君出谋划策,制定战略方针,以期国富兵强称雄诸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政治学术上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景象的土壤基础。孔老二的学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以说是逆历史潮流而向,是一股反动力量。但我为这孔老二的勇敢反动而鼓掌!相对于当时春秋无义战,孔老二的力求恢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在客观上表达出了一种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动荡不安局面的人文关注和道义责任感。

 

  在政治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孔老二的儒家学说应该算是一棵鲜花,一株奇芭!他的学说表达了一种政治理念和人格理想,以至于有不少人追随他,听说他有弟子三千,贤徒七十二,但是,他的学说终于没有卖出去,在他有生之年。

 

  在经过了许多年之后,在汉朝武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董仲舒,他告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问为什么?董仲舒模仿当年孔老二的口气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武帝听罢,哈哈大笑,说时代不同了,是该独尊儒术了!从此,孔老二被摆放到了圣人的牌位上,他的儒家学说一统江山2000年。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成了不会思想的读书人,开始了吃死尸啃腐肉的堕落生活。

 

  2000多年的时间,神州大地,炎黄子孙,没出过一个象点人样儿的配称知识分子的读书人,因为这些读书人除了拿一本《论语》在那装正人君子,满脑子盘算着阴谋诡计琢磨人,我不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其它的知识内容!他们凭什么叫知识分子?更别说知识分子这个词在西方有英雄的含义,是道义和良心的代名词。而独尊儒术之后的儒家门徒在精神上严重缺乏的正是这两点知识分子身上所必须具备的人格因素,他们以为人之所以长有膝盖骨,是用来下跪的。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在中国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二次政治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已经喊成一片。不管这口号喊得对也好错也罢,都跟孔老二本人没什么关系。子曰:我TMD的招谁惹谁了?

 

原载微信公众号:鬼眼天下guiyantx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万得福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