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上天才唯母亲2.土郎中

(2015-05-16 20:33:43) 下一个


        小时候住在县城里,不知道母亲会治疗小儿惊风,左邻右舍的也不知道母亲有这一手绝活。把家搬到缺医少药的乡下之后,是爸爸为了治病救人给泄露了机密。爸爸下乡蹲点的生产队,有新生儿患小儿惊风,才生下两天的孩子,突然昏厥、抽搐,病情危急。离着公社卫生院有十几里远的路程,那时候村子里边还没有赤脚医生,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父亲也顾不得跟母亲许下的保密承诺,派生产队长骑两匹快马到我家,把母亲接了来。

        母亲进了农家,摘下皮帽、围巾,脱下大衣,坐在火盆边上驱散了一身的寒气,烤热了双手,这才凑到患儿的跟前,一边仔细地观察孩子的面相,一边轻轻地拉起孩子的小手,把拇指肚贴在孩子的手心里,感受患儿的心律和体温。几分钟的功夫,母亲就确诊孩子得的是小儿惊风。母亲坦诚地跟人家交代,说我既不是专业医生,也没有行医执照,只能帮你们救救急,让孩子脱离了危险,你们赶紧抱孩子去公社卫生院。

       
        母亲从兜里掏出一个蛤喇瓢样的塑料小包,打开拉链,拿出一根绣花针,要了一杯白酒消过毒。母亲用拇指、食指捏着绣花针,毫不犹豫地在患儿的面部驱风穴位上扎了十几针,又抓起孩子的小手小脚,每个手指尖、脚趾尖都点了一针。那手法利落得几十针扎下来一气呵成,那针法轻巧得看似刚刚刺破婴儿那稚嫩的皮肤,凡是针尖刺过的位置都冒出细小的血丝。


        给婴儿针灸过后,母亲又从小包里拿出一个筷子头那样细小的玻璃瓶,倒出十颗小米粒一样的药丸儿,让孩子妈妈挤出一羹匙奶水,融化了药丸儿,给孩子灌下。随后,母亲告诉孩子妈妈,你的奶水都圈(juan)了一天了,孩子吃了不容易消化,赶紧都给他挤掉吧,不出半个小时,孩子该找奶吃啦!


       见母亲这样说,众人半信半疑。一根绣花针,十丸小成药,能有如此神奇?都已经昏睡了一天多的孩子,立马就会醒来找奶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守在孩子的身边,眼睛都不眨地盯着孩子。队长和几个老乡围坐在火盆周围陪着父亲母亲说话。队长好奇,问母亲那小瓶子里装的是什么灵丹妙药。母亲告诉他,这小药是七珍丹,是治疗婴儿杂症的特效药。这七珍丹只有贵州出产的才地道,俺家孩子他二叔每年都给我邮一盒。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这边众人正围着火盆唠嗑,那边炕上的孩子突然哇哇地哭闹起来。把孩子的奶奶乐得拍着巴掌嚷嚷,这位大妹子啊,你可真是个神人呐,俺孙子从打下生,就没听他哭过一声,你听他哭得多邪乎!母亲拦住她,快别表扬我啦,孩子那是肚子饿啦,快侍候你大孙子吃奶去吧。

        孩子吃够了奶水,躺在妈妈的怀里睡起了婆婆娇。母亲见孩子安稳了,嘱咐孩子的奶奶,把这瓶小药给你们留下,每次十粒,每日三次,奶水送下。如果孩子吃得好,睡得好,一直这样平稳,就不用去卫生院啦。如果孩子有反复,赶紧抱着上医院。

        从这个孩子开始,母亲治疗小儿惊风、手到病除的神话不胫而走。1960年代,偏僻的农村缺医少药。熬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苦,人们的身体素质都很差,不健康的母亲哪里会生出健康的孩子呀!婴幼儿患营养不良、佝偻病的成为普遍现象。所以那个年代初生婴儿患小儿惊风的极其普遍,婴幼儿死亡率很高,找母亲治疗小儿惊风的人家越来越多。


        夏天道路泥泞,隔着山横着大甸子的,牛车马车的出行困难,人们就骑着马把母亲接走。严冬里冰封雪飘,人们就赶着马爬犁来接母亲。为了解除孩子的病痛,母亲顶着酷暑,冒着严寒,经常早出晚归,一个往返就是几十里,她从来不叫苦,不怕累,不嫌烦。


        记得是我考上初中的那年暑假,母亲给附近村屯的孩子瞧病回来,疲惫得躺在炕头上歇息。我忍不住问母亲,就连医院都把小儿惊风视为疑难杂症,您是咋学会这手绝活的呀?母亲给我讲述了1951年的那段往事。


        母亲生下哥哥之后,县城老房子的北炕借住着一位高花先生,以小儿科医道见长,慕名而来带孩子瞧病的络绎不绝。一次老先生试探着问母亲,看侄媳妇的年纪不应该就这一个孩子吧!母亲告诉老先生,我都生了四个孩子啦,那三个都踢蹬在小儿惊风上啦!高花先生惋惜,说这小儿惊风的毛病不难治,只要诊断得准确,处置得及时,保证手到病除。母亲恳求老先生,执意要拜老先生为师。老先生见母亲一片诚心,便收下了这个关门弟子。


        开始的时候,母亲帮着老先生招呼病人,包药拿药。后来就随着老先生为患儿望闻问切,熟悉小儿惊风的症候。再后来就按着老先生的指点,牢记小儿惊风的风道、穴位、针法。直到再来了患者,老先生坐在旁边看着,任凭母亲望诊、处置。老先生惊叹母亲的聪慧、好学,说这一个没有文化的女子,竟然能有如此悟性,竟然能够过目不忘。


       1982年隆冬时节,二妹妹在乡下的婆家刚生下的男孩儿,长了一身黄毛,整天昏睡不醒,急得孩子的奶奶给母亲打电话,说你外孙子咋长了一身的黄毛哇,亲家母赶紧来给看看吧。母亲安抚孩子奶奶,听你说的这个症候,孩子是得了黄毛风,眼下没有什么危险,你好生守着,我下半晌就到。


        公社卫生院的刘大夫是母亲老家的屯亲,母亲打电话嘱咐他,抓这样五味小中药,用药钵子研成极细的粉末,分成六小包,儿子帮我求的吉普车来了我就赶路,咱俩在姑娘的婆家会齐。母亲坐着的吉普车刚停在亲家母的门前,刘大夫骑着自行车也赶到了。母亲让亲家母先给孩子灌下一包药,待消散了一身的寒气,近前看视自己的外孙子,果真患的是黄毛风,就连脸蛋儿都蒙了一层黄疸,胎毛都是焦黄的一片。母亲不由分说,拿出绣花针,一气儿扎了几十针,扎得孩子奶奶直心疼。


       母亲和刘大夫还都饿着肚子,亲家母摆上饭桌。两个人的饭只吃到半截,就听孩子哇哇地啼哭起来,吃了一顿奶水,消消停停地睡得香甜。到晚上点亮电灯的时候,孩子满身的黄毛褪得干干净净。


       高老先生不但擅长治疗儿科疾病,而且对那个年代流行的克山病有独到的治疗手段。克山病是当年在东北广为流行的地方病,主要病因是营养不良、保暖不够、卫生不好,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穷病’。每到寒冷的冬季都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克山病发作最严重的症状,被称为攻心翻、虎列拉、羊毛疔,严重的、治疗不及时的,会危及生命。老先生毫不保留地把诊治这些地方病的绝活都传授给了母亲。


        文革期间,我家后院住着的生产队长突然病倒在炕上,赤脚医生给他打针吃药两三天,病情不但没有缓解,反倒越显沉重。赤脚医生没辙,急三火四地拉着母亲去给看一眼,是不是得了克山病。母亲进了屋子搭眼一瞅,说队长患克山病已有些日子,仗着自己身体壮实硬抗着,这都演变成羊毛疔啦。


       母亲这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像样的诊疗包,是爸爸用过的草绿色帆布公文包。母亲让赤脚医生帮队长翻身呈俯卧状,自己用酒精棉球给针具消过毒,拿一根三棱钢针在队长的第一个脊椎节上狠狠地扎了一针。拔下钢针,三角形的针眼历历在目,却没有冒出一点血丝。母亲从诊疗包里取出一个精巧的玻璃火罐,用酒精棉球火头熏热,扣在扎过针的脊椎节上。随着温度的下降,火罐逐渐较劲,顺着针眼拔出一坨紫黑色的血污。母亲让赤脚医生快去寻一只山羊牵来,自己借着拔罐子的空档,用不同的针具给队长在前胸后背、在脸面上针灸了一遍。


       待赤脚医生牵来山羊,母亲让他剪下山羊的胡须,放在铝饭盒里在火盆上焙得焦糊,研成一小撮细细的粉末,一半用温水给队长灌下,一半敷在拔过火罐的针眼处。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队长哼呀嗨呀地开始呻吟。没多大一会儿,队长吧嗒着嘴在那里自言自语,说觉着肚里空落落地,就想喝一碗热面汤。。


       我几次同母亲商量,帮她老人家把治疗小儿惊风、治疗克山病的经验整理出来。母亲总是给我泼冷水,说现代医学流行挂点滴,迷信抗生素,把民间的偏方、验方视为旁门左道,把掌握一技之长、身怀医药绝活的乡土医生当做巫医,你整理我土郎中的医案、经验,那不是没事找事吗,就让这些宝贵的东西在我这里失传了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养闲斋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yangwood' 的评论 : 承蒙垂顾。
养闲斋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评论 : 多谢谬赞,其实我真的担着失传的责任。
养闲斋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onsony' 的评论 : 岂止是可惜呀,我们先辈的遗产,不知这样毁灭了有多少!
养闲斋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onsony' 的评论 :与这位博主有同感, 这世界上有价值的遗产却得不到人们的珍惜,何止家母的土郎中医术!
养闲斋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寒墨' 的评论 : 我是长白山区长大的,与黑龙江的自然2环境相差无几。
寒墨 回复 悄悄话 看来你是东北人,
应该在齐齐哈尔一代,克山附近容易得克山病,也叫大骨节病,我68年插队时,当地流行克山病,
fonsony 回复 悄悄话 失传岂不可惜?
大珠小珠落玉盘 回复 悄悄话 我很爱读这样的文章。我真诚地恳请你和你的母亲务必把她一生的治病救人的绝技抓紧时间写下来,同时尽可能培养传人,不要把这样救世的真医实学失传了。不要管那些欺世盗名的伪科学和假医生。你母亲所做的才是真正的慈善事业公益事业。中国社会多么需要你母亲这样的医生啊!
rongrongrong 回复 悄悄话 : )
liyangwood 回复 悄悄话 不错
登录后才可评论.